刑法中關於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罪責的有關規定

2025-05-24 07:05:17 字數 3839 閱讀 7398

刑法對過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不同規定

1樓:吳莉

由於過失的主觀惡性明顯小於故意,所以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規定不同於故意犯罪,具體如下:

1、過失犯罪均以發生危害結果為要件,而故意犯罪並非一概要求發生危害結果。過失犯罪情況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卻輕信能夠避免,主觀上根本反對發生這種危害結果,因而主觀惡性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2、刑法規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責任,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體現了刑法以處罰故意犯罪為原則,以處罰過失犯罪為特殊的精神。過失犯罪只有當行為已經給社會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下,才能構成犯罪。

如果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就不存在過失犯罪。

3、刑法對過失犯罪規定了較故意犯罪輕得多的法定刑。過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則條文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能負刑事責任。如果刑法分則條文沒有規定的,無論某一過失行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構成犯罪。

任何存在犯罪動機的這類犯罪行為,都說明犯罪嫌疑人提前就有一定的犯罪目的,過失犯罪和犯罪動機根本就是相違背的,但是,是否屬於過失犯罪也不是犯罪嫌疑人,或者說司法機關能夠隨便確定的,因為法律上規定的有過失犯罪的罪名就那麼幾個。

一、過失犯罪的犯罪動機是怎麼規定的?

過失犯罪一般來講是沒有犯罪動機的。

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間接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因為犯罪目的是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危害行為達到某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具有明確的指向即確尺腔定的目標,必然要有為了實現這一既定目標的積極追求行為,而無論是間接故意的對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的心理態度,還是過失的對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持疏忽大意或過於自信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態度,都不具備犯罪目的所需求的行為的鮮明的目標性。另外,犯罪動機和犯罪目亮巧的是密切聯絡而存在的,行為人因為某種需要而形成犯罪動機,並在犯罪動機的指引和推動下確定犯罪目的,如果說間接陵鍵衫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具有動機卻不存在犯罪目的,就違背了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辯證關係。

所以,我們說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

我國刑法規定,過失犯罪(   )負刑事責任

2樓:徐睿明

刑事犯罪依據犯罪分子主觀意志,可以分為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兩類,故意犯罪是指主觀上要實施犯罪行為,故意犯罪要承擔刑事責任,那麼過失犯罪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以下是詳細介紹。

一、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對於過失犯罪,只有刑法有規定的,才承擔刑事責任。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過失犯罪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

二、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責任如下:

1、過失致人死亡的,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情節較輕的,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過失致人重傷罪的刑事責任:

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過失犯罪的形式有以下兩種:

1、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

2、過於自信的過失。即行為人預見了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輕信能夠避免,實際上又未能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顫塌。

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茄租圓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五條。

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型大照規定。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

3樓:甄婧穎

一、 過失犯罪只有法律有規定才負刑事責任對嗎。

對,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的根據有二:一是主觀根據,二是客觀根據。

研究主觀根據,必須從人的意志入手,人的意志具有相對的自由,這就標氏衫志著人可以憑藉著自己的認識,在客觀條件許可的範圍內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行為。

在過失犯罪的情況下,行為人的意志似乎是不自由的,但這種不自由是以能夠自由為前提的。即行為人本來能夠獲得意志自由,從而選擇自己的行為,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但他卻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對社會利益,人民安危疏忽大意或嚴重不負責任,從而導致了行為的盲目性,造成嚴重的危害後果。

刑法》第十五條【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二、過失犯罪可以減輕處罰嗎。

一般情況下過失犯罪處罰都會相對較輕。

1、過失犯罪,即不從輕也不減輕處罰。

2、過失犯罪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絕鋒生這種結果的犯罪行為。

3、對於過失犯罪,並核晌只有刑法明確規定為犯罪的,才負刑事責任。在量刑時,直接根據過失犯罪的型別定罪處罰,不需要再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我國刑法對過失犯罪的兩種構成規定

4樓:王煥坤

根據刑法規定,過失犯罪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運棚御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旁巖會的結果,從而構成犯罪。這種過失,就行為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同時又懷著某種僥倖心理,輕信這種結果也許不會發生。還是以汽車駕駛員為例,某駕駛員已經知道自己駕駛的汽車制動不靈,需要修理,但由於急於出車跑業務,並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超,出不了事,結果遇到緊急情況,將人撞死。

作為駕駛人員,汽車制動不靈,可能會造成事故,是應該預見到的,但該駕駛員自認為技術高超,懷著僥倖心理,結果造成危害,應當負交通肇事罪的責任。

第二種情況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犯罪。所謂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結果的認識能力而言。應當預見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認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否有能和棚力作出判斷,包括根據行為人的年齡、工作職責、文化程度、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生活經驗等因素。

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說粗心大意、忽略、忘記、沒想到等。如某汽車駕駛員,在倒車時違反操作規程,不事先鳴笛,也不注意觀察,結果將在車後玩耍的小孩軋死。作為駕駛人員,其職責要求在倒車時必須先認真觀察,而該駕駛員由於疏忽大意,既不鳴笛,也沒有認真觀察,致使危害結果發生,應當負交通肇事罪的責任。

應當注意到,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規定,與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過失犯罪的構成條件上作了很大限制,過失行為只有造成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刑法才規定為犯罪,如果沒有造成實際危害結果,雖有過失行為,則不是犯罪,可以進行教育或行政處罰。而在故意犯罪中,許多犯罪只要行為一經實施,就構成犯罪,比如行為人實施了殺人行為,雖然由於某種原因沒有得逞,也應當負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

二是在處罰上,鑑於過失犯罪的主觀惡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處罰比對故意犯罪的處罰規定得輕。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

5樓:鄧凱刑事辯護

只有刑法規定的過失犯罪才負責任,如過失致人死亡,過失傷害虧猜他人致粗型人重傷銷凳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68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68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過失犯罪的罪名有哪些,《刑法》中的過失犯罪都有哪些?

第115條 失火罪 過失決水罪 過失 罪 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 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119條 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 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 過失損壞電力裝置罪 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裝置罪 第124條 破壞廣播電視設施 公用電信設施罪 過失破壞廣播電視設施 公用電信設施罪 第131條 重大飛行事故罪 ...

刑法上的故意犯罪形態分為哪三種,簡述《刑法》中故意犯罪有哪幾種形態

你好,故意犯罪形態分為以下三種 犯罪預備 為了實行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未完成形態。其特徵有 1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 2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 3未能著手實行犯罪 4犯罪預備必須是被迫停止的。犯罪未遂 行為人著手實施了緊迫侵害法益的行為,由於意志以外...

在工作中如果是間接故意犯罪死亡屬於工傷嗎

根據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六條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工作中間接故意犯罪死亡的,不能認定為工傷。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 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知鉛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 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