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

2025-05-15 17:01:05 字數 1798 閱讀 4129

1樓:愛知識愛教育

意思是把身上老的觀念和束縛去了,我才知道現在的我才是真正真實的我。

這一句話是形容自己以前太沉浸在某一樣東西里了,沒有走出來,如果看透了,現在的才是真實的自己。

出處: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一說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

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水滸傳》

魯智深的涅槃之路。

這一首謁頌恰好說得是魯智深自己指拆一生所經歷的三個境界:「平生不修善盯逗芹果,專愛殺人放火」這說的是魯智深這一生的表象,梁山好漢。

似乎並不把殺人放火當作是一種極其罪惡的事。

他們為奪財物或洩私憤而殺人的特別多,即使像武松。

這樣的大俠也在鴛鴦樓枉殺無辜,真正像魯智深這樣一心為他人排憂解難,只殺該殺之人的好漢真的少之又少。

這種境界表現在他拳打鎮關西。

解救金氏父女,大鬧野豬林的那個時候,那時一腔熱血,總妄想「禪杖開啟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可是後來的人生經歷告訴他,在那樣乙個汙濁的世界,他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漸漸地他開始放下執念。

找尋自我,到解脫纏緣井之後,徹底放下了執念,所謂凱畢「頓開金匣,折斷玉鎖。」也許根本就沒有什麼金匣玉鎖,真正鎖住人們的從來都是自己的心魔。

2樓:暢野雪理夏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的意思是此時此地世俗名利忽然輕易解脫,輪迴因果順其自然分來離。出處:施耐庵《水滸傳》: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譯文:生前沒特意做什麼好事,而且只懂得隨性解決一切,此時此地世碼者俗名利忽然輕易解脫,輪迴因果順其自然分來離,隨著來自錢塘江上潮信那似曾相識的呼聲,喚起了我本沉睡的記憶。擴充套件資料: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賞析:這句話是《水滸傳》中魯智深坐化前說的一句話,魯智深原枝舉本在官府做官,是個提轄。但他天生一副俠義心腸,而且毫無私心,常常傾囊相助,路見不平便會拔刀相助。

他在坐化前領悟到名利都只是虛妄的東西,猛模碧此時已經掙脫名利的束縛。此句藉著錢塘潮的到來比喻此時因緣成熟,時機已到,是該放下世事,了斷塵緣了。魯智深當下明心見性,是佛教中的開悟的境界。

為什麼要用「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這十六個字。

3樓:心似鷗鳥

1.前兩句不需要解釋,直接按字面理解就行。

2.「忽地頓開金繩 這裡扯斷玉鎖」金、玉指名、利,繩、鎖是束縛的意思,頓時領悟到名利都只是虛妄的東西,此時已經掙脫名利的束縛。

3.「錢塘江上潮信來」,錢塘潮好似上天安排好的一樣,每年都在固定的時候準時到來,似乎人的命運冥冥中早有安排,其實一切後果皆有前因,前因種下,只待機喊肢緣,這裡是藉著爛喊錢塘潮信的到來比喻此時因緣成熟,時機已到,是該放下世事,了斷塵緣了。

4.「今日方知我是我」,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我」才是真實的「我」。這句話是指魯智深當下明心見性,是佛教中的開悟的境界,飢滲野這個「我」,是指「自性」、「本來面目」,佛教認為凡夫未經開悟,所感受體會到的「我」,實際上是無常、虛妄的,正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皆空」。

其實作者寫這幾句只是想告訴讀者魯智深已經在當下頓悟了(個人理解,僅作參考)

金枷玉鎖的解釋

4樓:徐鴻桖

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鎖:用鐵雹扒環連線而成的刑具。

到 來日 只少個殃人禍,兒女是 金枷玉鎖 。」

繁體寫法: 金枷睜肆碧玉鎖。

注音: ㄐ成語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兒女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聯合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