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禽慧豔春古
所謂性本善或性本惡乃是對人性本質的認識,在古典人性觀點中主要有四種:有善有惡論,無善無惡論,性善論,性惡論(按出現的時間先襲兆後排列)。最早主張有善有惡論的是戰國初期的世碩,他主張的善與惡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兩種自然屬性,雖然人生來就有這兩種不同的本性,但是要保持和發揚這種先天的本性,則在於後天的培養。
後天養之善者,則是善性不斷增長,養之惡性,則是惡性不斷增長。最早主張無善無惡論的是戰國中期的告子。他認為人生來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善與惡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最早主張性善論的是戰國中期的孟子。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具有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這是人異於禽獸、高於禽獸的本質特徵。孟子之所以認為人心天賦是善的,是因為他是唯心主義者。
最早主張性惡論的是戰國的荀子拍薯租,他認為人生來就是惡的,後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由於人人都有慾望的追求,這是性中自有的,這種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決定了人的性惡。為什手昌麼說法家主張性惡論呢?
是因為法家的代表人,韓非子是荀子的門徒,是性惡論的堅定支持者。
2樓:舜承載任以
性惡論和性善論在某些方面存在異同,衫螞帆總體來說,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時代背景不同:性惡論的提出者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而性善論的提出者孟子則生活在戰國中期。
2. 根源不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孟子則認為人性本善。
3. 對性概念的界定不同:荀子認為人生而具有本能的慾望,而孟子則認為人的本能是善良的。
4. 關於修身問題的不同主張:荀子強調外在的禮儀規範,主張以「禮」約束人的慾望;而孟子則強調內心的修養,主張以或雹「仁」來指導人的行為。
5. 共同點:無論是性惡論還是性善論,其基礎都是儒家的物雹「仁」,二者都認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改變的,並且都以「求」與「學」作為實踐原則,最終達到儒家「仁政」理想。
綜上所述,性惡論和性善論在某些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都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認為人的本性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實踐改變。
性善惡混雜論是誰提出的
3樓:楊老師秒懂課堂
性善惡混論指的是西漢的楊雄的一種人性論的觀點。《法言·修身》中寫有:「人之性也,善惡混。
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他認為在人的天性當中,同時具有善、惡這兩種因素,並且兩者混雜。
而善人、惡人之分則是決定於後天的修養。其中發揚善的因素的人則為善人,發揚惡的因素的人則為惡人。
性善論和性惡論。
人的氣質,就是向善或向惡的憑藉。其說是對孟子性善論和有了性惡論的折衷。晉李軌《揚子法言注》說:「場子之言,各極內家」。
與戰國時世碩認為「人性有善有惡」相近。人的天性當中,同時具有善、惡這兩種因素,並且兩者混雜。而善人、惡人之分則是決定於後天的修養。
關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層次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 性本能理論等五大理
你還可以參考這本書 精神分析法引論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 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 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自我,其德文原...
請各位幾本歷史類的書籍(最好帶理論性強的)和經濟類的書籍
歷史類,全球通史,經濟類,貨幣戰爭,郎鹹平說 著作 等,中國經濟學第一人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4646439 激盪三十年,國富論,剩餘價值論 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亞當.斯密著,商務印書館1972年...
人性本惡是誰的理論? 人性本惡 是誰說的?
人性本惡 是荀子說的。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 性善論 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