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2025-05-11 15:05:11 字數 1248 閱讀 2974

1樓:笑香風雲淡

出自唐朝詩人李益的《塞下曲》虧沒,要想明白這其中表達的情懷,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這首詩裡的典故。

伏波指的是東漢早期的名將馬援,他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累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

馬援與朋友宴飲時,朋友問他有什麼志向,他到邊境不寧,男兒當以死報國馬革裹屍而還,老死在家中榻上那是恥辱的。馬援的馬革裹屍可不僅僅是一句空洞的豪言壯語,他一生南征北戰為東漢王朝開疆擴土,最後抱病二徵交趾病逝軍中,親身踐行了自己馬革裹屍的豪言。

定遠指的東漢的中期名將班超,他在奉旨出使西域的三十一年時間裡,僅僅動用漢軍數百便收服銷陸納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東漢幾乎控制了整個西域班超累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班超因為年邁,自感已經不能勝任在西域諸國中東北西走的西域都護的工作,於是向東漢朝廷上書請求回朝。然而東漢朝廷因為沒有可以接替班超的合適人選,所以一直沒有答應班超回朝的請求。直到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已經69歲的班超再次提出回朝的申請,這一次他妹妹班昭也上書漢和帝,向漢和帝乞求恩准哥哥班超回朝。

由於班昭深得鄧太后的賞識,漢和帝不看僧面看佛面總算是同意了班超回朝。

然而班超在西域早已經積勞成疾,悉者因此在回朝的永元十四年(西元102年)便與世長辭了。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作者李益以東漢名將馬援班超做對比,前一句表達了對馬援馬革裹屍而回的敬佩,後一句則為班超剛回到關內不久便去世感到遺憾。

李益早年長期效力於唐朝鳳翔和幽州兩個邊鎮的軍中,這首詩是李益自己的明志詩,他借東漢馬援、班超的事蹟抒發了自己為國守邊的豪情,同時表達了向馬援學習不惜捐軀邊塞的決心。

2樓:每日話題心說

表達了將士們戍守邊疆的決定和豪情壯志,這種情懷令人非常動容。

3樓:無能為力大蒜

我覺得表達出來了愛國的情懷,在戰爭當中一定要奉獻自己的生命,保家衛國就是最美好的夢想。

4樓:小

對自己文化的一種熱愛,一種需要的感情,就是這樣的,大概就是這樣的。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是什麼意思

5樓:寓教於學

1全部這兩句大意是:應該像馬援那樣只願戰死疆場,以馬革裹屍還葬;何必像班超那樣非要保全生命,活著入關返回家鄉!

這兩句用了兩個典故,通過鮮明對比,表現了愛國將士為了保衛祖國邊疆,寧願戰死沙場,不求苟全性命的偉大情懷。可化用以抒發邊防將士的豪情壯志,也可用於表現開發祖國邊疆的英雄兒女們的開闊胸襟。

漢朝伏波將軍馬援,伏波將軍馬援兵器有哪些

戒兄子嚴敦書 馬援援兄子嚴 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日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 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 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 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