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喲呵是我
麼佬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因長期與漢、壯族交錯雜居,互相影響,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
麼佬族服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點。如婦女上衣很短,僅及腰,袖背上全部繡上鱗狀花紋。下穿無褶筒裙,腳上穿的是鉤尖鞋。
男子多穿對襟衣,灶頌男女均以長帕包頭。麼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睜伏是自紡、自織、自縫。
悉辯攜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後結髻,現在多已剪髮。
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2樓:池莫愁
麼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
鄭脊寬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
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公尺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
糯公尺制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裡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喊亮製作餈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
麼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野逗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公尺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公尺飯。
仫佬族樂器仫佬族重要的樂器有哪些?
3樓:校易搜全知道
仫佬族樂器將帶你領略民族風情。
仫佬族平時喜歡自由,也就是即興短歌。尤其是有很多相愛的男女的時候。每句七個字,押韻。在本期《仫佬族文化》節目中,校易搜將向您展示仫佬族的風俗和樂器。
仡佬族的古代樂器主要是銅鼓。按照《唐書》的說法,仡羨廳佬族「聚在一起敲鑼打鼓,吹大喇叭,唱歌跳舞取樂」。在仡佬族歷史上,銅鼓既是禮器又是樂器,非常流行。
但由於劇烈的社會動盪,銅鼓逐漸失傳,只留下一些。
比如清末民初,安順縣灣子寨老人臨終時,家裡人要扶老人坐在銅鼓上洗澡。老人死在平壩狗場,不僅要扶他坐在乙個銅鼓上,還要用兩個銅鼓墊腳租派埋。
如今,笛子和嗩吶是仡佬族常用的樂器。傳說最初人們住在山洞裡。當他們有空的時候,年輕人會採摘樹葉和切割竹筒來製造噪音以供娛樂。
經過摸索,竹筒上鑽了許多小孔,聲音時高時低,十分悅耳。因嘀嗒聲,故名「笛」。
人們還用稻草管作哨子,樹皮作鞘,罩住稻草管,吹出嗩吶的聲音,稱為「嗩吶」。仡佬族最獨特的樂器是「哇」。呼,用兩尺泡過的木頭把木芯戳進管子裡,在管子的腰部割弊螞兩個洞,在管子的上端插一根竹笛。
演奏時,你嘴裡含著哨子,手指放在孔上,然後發出嗖的一聲。虎嘯只能從秋收結束到正月十五,春耕後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