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中的「五魁首」是否有什麼典故,說法是什麼?

2023-06-01 18:05:10 字數 2520 閱讀 2548

1樓:庸予言爾

酒令中的「五魁首」因為填榜由第六名填到榜尾再反填前五名,前五就被稱為五魁,這時填完已經半夜,還有書史衙役火夫等手捧用木盤託著蠟燭,再由第五反著填到第一,第一則為五魁首。

2樓:夕陽淺傾

自唐朝開創科舉制之後,明清也一直延用。到明清時候,科舉分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取士,每經第一名魁首,同時取得各經第一名的人被稱為五魁首。

此外,相傳明成祖朱棣自恃才高,就改名換姓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發榜時才得第五名,為此朱棣十分惱怒,主考官因其為皇上,但榜已發不可再改,於是就在榜上加上註解:「第五名為前四名之魁首。」

3樓:匿名使用者

九零中的五魁首是說的秀才他們讀書人考取功名時要拔得頭籌。大家在一起聚會時,用這樣的言語祝賀對方考得功名,升官發財,光宗耀祖。

酒令中的「五魁首」是否有什麼典故

4樓:鹿念讀史

行酒令當中的「五魁首」其實是與文曲星有關的。古代的人們都是比較注重科舉的,而他們科舉中舉之後就會把前五名稱為五經魁首。但是後來他們覺得如果直接把這句話放入行酒令當中肯定會不押韻,所以他們就最後把這個改成了五魁首。

而當時他們是比較信奉神仙,他們覺得最有才華的人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文曲星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神仙,是非常有才華的,然後他們覺得如果人們也能像文曲星,那樣的話肯定是會中舉的,所以他們就把五魁首和文曲星聯絡在了一起。

其實「五魁首」指的是文曲星的腳趾頭。這句話在我們如今看來可能是罵人的,但是在古代的人們看來他們覺得這句話是用來稱讚別人的,因為文曲星是天上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神仙,所以文曲星從頭到腳都是非常有文采的,如果一個人能像文曲星的腳趾頭那樣有文采的話,那麼他必定是一個天才。所以說他們當時這個五魁首就是暗指文曲星的腳趾頭,也就是說希望這個人能夠像文曲星的腳趾頭一樣那麼有文采。

行酒令當中的「五魁首」也暗含了人們的祝福。其是這句話的意思是希望人們能夠金榜題名,而我們古代的時候他們是非常看重讀書的,也是非常看重科舉的,如果一個人能在科局當中舉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非常厲害的人,當時他們在喝酒的時候就會希望用一些話來祝福他人,而且古代的人們只和自己的知己喝酒的,因此他們就借用這句話來表達他們對自己知己的祝福。

總之,五魁首這句話是和文曲星相關的一個典故。

行酒令中的「五魁首」是怎麼來的?

5樓:妮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得知道「酒令」的概念,酒令是酒文化的一部分,是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酒,所以又稱為「行酒令」或"行令飲酒"。划拳就是酒令的一種,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

罰酒最著名的故事發生在金谷園,西晉的石崇在洛陽修了一座別墅,名為「金谷園」,潘安、左思、陸機等24人經常在金谷園飲酒賦詩,被稱為「金谷二十四友」,這24人囊括了西晉文壇所有泰斗級人物,石崇在一次宴會上將賓客所作詩文蒐集起來,寫了一篇序文,叫做《金谷詩序》,其中一句說到「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這就是現在宴會上「罰酒三杯」的由來,典故「金谷酒數」表示罰酒就是源於此。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到「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就是說的這件事。

「五魁首」是「五經魁首」的簡稱,指科舉鄉試中的前五名。明代科舉考試實行「五經取士」。以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取士,每經的第一名叫「經魁」,在鄉試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須分別是其中一經的「經魁」,故又稱「五魁首」,也叫「五魁」「五經魁」「五經魁首」。

後來五經取士制度廢除,但鄉試中仍習慣把前五名稱為五魁。

民間將「魁」解釋成「鬼之腳右轉,如踢北斗」,魁跟中國古代的星宿崇拜有很深的關係,魁星又稱奎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奎主文運」。古時,為保佑各地的考生金榜題名,在全國各地都修建「魁星樓」「魁星殿」,現在有的城市都能看見。在古代民俗中,魁星不僅保佑學生,也能保佑老師,魁星和關公、呂洞賓、朱衣神、文昌帝君合稱「五文昌」,是教書先生的行業神。

6樓:我愛琳茵

「五魁首」是「五經魁首」的簡稱,指科舉鄉試中的前五名,後用於划拳,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

7樓:阿狸

五魁首六六六,這是喝酒助興的一種方式,最早是在科舉中產生的。

8樓:哈哈哈

這是喝酒愛好者在喝酒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

9樓:在綠色中成長

「五魁首」就是「五經魁首」,在古代指科舉鄉試中的前五名。

10樓:歷史燴一鍋

酒令中的「五魁首」是什麼意思。

11樓:網友

在南方並沒有行酒令,可能這個五魁首就是一個歷史人物吧。

12樓:卡布奇諾

「五魁首」是「五經魁首」的簡稱,指科舉鄉試中的前五名。

寶雞市金陵橋的典故,寶雞大水川是否有什麼歷史典故

在陣陣寒風中,隨著長達近30米 重幾十噸的第一塊橋樑穩穩地落在橋墩上,市區金陵河上又新添了一座鐵路橋樑。頓時,施工現場鞭炮齊鳴,掌聲雷動。這是記者1月11日上午在寶雞車站北牽出線金陵河鐵路大橋新橋架設現場看到的熱鬧歡快的場面。據瞭解,寶雞火車站是連線寶成 隴海和寶中三條鐵路線的樞紐。近年來,隨著經濟...

請問,粵語中的七是罵人,有什麼典故或者來歷嗎

因為粵語中的 七 的發音略有一二分近似土語中男人胯下之物的讀音.七不是罵人的意思.是指笨和蠢.比喻 條七 的意思是指小雞雞.一祿七甘或成條七甘.就是指這個人笨.典故來歷就不知道.我只知道大數鄉巴佬才會說的出口.粵語中的七是罵人,有什麼典故或者來歷嗎 不是七,是xi,廣東口音不標準,你應該聽錯了。沒什...

古代的尊師禮儀中釋菜之禮有什麼典故和意義

釋菜禮每月朔旦行釋菜禮。用兔為醢 醢前一日為之 菁為菹 禮樂圖謂用菁菹八兩 果用棗慄 禮樂圖謂各重四斤 香燭隨用。先師一案爵三 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禮時獻上 品物四,中二品左兔醢,右菁菹,東西二品左慄右棗。四配東西各一案,陳設與先師同。十一哲東西各一案,爵三 儀注同上 品物三,中菁菹,左慄右棗。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