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惡論》荀子性惡論是一種什麼觀點

2023-04-27 15:15:10 字數 2540 閱讀 8465

1樓:拜疇張廖初南

荀子。:「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

荀子主張性惡論。

認為人本性為惡。

和孔子的「人之初。

性本善」相反。

荀子性惡論是一種什麼觀點

2樓:霓脦那些

荀子性惡的觀點,是中國思想史中,最早出現的性論。其觀點主要出現於其《性惡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瞭解荀子的性惡論,就還必須參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性惡論的含意。

荀子對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治或亂),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即他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荀子的性惡論的「性」與「惡」,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學習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能獲得。偽是能夠學習和致力於就可做到。偽有兩個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為;二是結果方面,人為所養成的人格。

他說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實義,與即人的動物性,如他認為人的本性生來就關心自己的利益,順著這種人性就只有爭奪而辭讓之德就會滅亡,並非說人的本質(essence)。

他的性惡論,是說人只順從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時候,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來。可以看出荀子是一名經驗主義者,是由後果論看人性惡的。

他說要從人為的方法去改變惡的結果。孟子性善論的性是取本質義,即人與動物的分別,人內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內在的價值根源。而孟子也應該不反對人有自然之性,因為這明顯在經驗裡觀察到。

性惡論的定義是如果人順從自然本性而行,則引起惡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

內含含義是雖然自然之性不是惡,但它是引起惡果的源頭。從荀子在性惡篇一開始給出的論證是可以看到,雖然荀子未能解釋價值的根源何在,但是這個定義是可成立的,因為我們是可以修正他理論中價值根源問題,如價值根源是外在於人的,如宗教。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性惡」論是錯誤的。現在人性所表現的「惡」,恰恰是「社會禮教」造成的,原始部落的人,要比有國家統治的人善良得多。

4樓:網友

人性本惡,但需要通過後天的教化來改變,而維護封建的統治秩序。

荀子性惡論的基本觀點

5樓:暖風吹雨

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學說之一,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戰國末荀子倡導這種理論。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後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荀子觀點。人之命在天,「無天地,惡生?」 天地者,「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於天情,同於天情。出於天情同於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說: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 。

荀子說:「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又說: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樣,認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

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荀子·性惡》

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能行,能止,能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偽,不捨於性而求有為,性與為既是有區別而對立的,又是一致而並存的。

性雖具有慾望,但性本不怎樣惡,不加以節制才亂,才惡。所以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

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6樓:貓貓老師來解疑

荀子不同於孟子,他的性惡論是從天命——自然法的實然層面來的,而孟子的性善論則是從天命——自然法的應然層面來的。基於性惡論,荀子學說的重心就是禮法關係。

荀子的學說雖然是從天命——自然法的實然層面來,但他的性是「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所強調的人的自然本能性,此性因有利慾而惡。又「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飢,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

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於是,荀子認為性善必有偽,從而主張化性起偽——「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

這是荀子總的思想脈絡,其性惡論的最終目的在於確立禮義與法度。而顯然的問題是,荀子的性與孟子的性概念不同——孟子的性只是天命的道德應然性,也就無法對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進行直接比較。

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的區別

荀子論「性惡」

西方的性惡論,真的是人性本惡嗎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最早提出來人性本惡的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荀子論述 人性本惡 相對孟子的 人性本善 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 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

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論智謀到底誰第一,誰第二

個人認為是郭嘉,賈詡,荀彧,荀攸,程昱 郭嘉。鬼才,對人性和時局把控能力高的令人髮指,算無遺策,戰役上無人能出其右。賈詡,毒士,這是他的通稱,善巧謀,知保身,這一點上把荀彧,荀攸,程昱甩掉幾條街,且善政治。荀彧,後勤人員加戰略型人才,能看到長遠的益處,但是戰場綜合素質沒什麼體現。荀攸,隨軍的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