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盆地 坳陷 凹陷和斷陷的區別與聯絡

2023-02-04 21:35:05 字數 3140 閱讀 7757

1樓:匿名使用者

凹陷、坳陷是不同的概念,分別表示不同級別的盆地構造單元,坳陷是盆地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如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凹陷是盆地的再次一級構造單元,如濟陽坳陷東營凹陷,還有更次一級的構造單元如窪陷。隆起和凸起也是不同級別的概念。凹陷和坳陷都是含油氣區一級的構造單元,坳陷的級別要比凹陷高一點:

坳陷屬於一級構造單元,是盆地基地埋藏最深的區域,沉積蓋層發育齊全,厚度大,巖相相對穩定;凹陷是亞一級構造單元,介於坳陷、隆起等一級構造單元與長垣、背斜帶等二級構造單元之間,常在某些地質構造較複雜的大型含油氣盆地內劃分。

2樓:匿名使用者

坳陷和拗陷的區別:坳陷強調名稱,拗陷強調動作。比如說xx坳陷,拗陷期,目前還沒有看到權威的說法或嚴格的定義,按照漢字的造字規律我覺得此種說法較為合理。

目前業內對於這兩個詞的釋義也有與我不同的認識,如有人認為兩者通用,有人統一用拗陷,而不用坳陷。

盆地(坳陷)基本構造特徵

3樓:中地數媒

自晚古生代以來,華北南部地區經歷了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等多期構造運動,形成了眾多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坳陷)。其基本構造特徵分述如下。

1.多原型並列與迭加

華北地區沉積蓋層的上述7個構造層,代表著7類不同的盆地(坳陷)原型。由於各處構造運動的差異性,這些盆地原型的發育情況各不相同。

合肥坳陷可分出4個原型:①侏羅紀類前陸坳陷原型,角度不整合於古生界—新元古界沖斷體之上,也與上覆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其次級凹陷較為發育;②早白堊世走滑拗陷原型,與下伏侏羅系呈不整合接觸,其中肥中斷裂以南主要呈角度不整合,肥中斷裂以北呈平行不整合接觸,主要構造單元是分佈於肥中斷裂以北的霍丘凸起、定遠-大橋凹陷以及肥中斷裂以南的舒城凹陷;③晚白堊世—古近紀裂陷盆地原型,上白堊統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與古近系基本上呈連續沉積,主要構造單元有舒城凹陷、丁集-肥東凹陷、定遠-大橋凹陷及潁上凹陷;④新近紀—第四紀拗陷原型,與下伏地層均呈角度不整合,早期的主要構造單元分佈於西北部,後期全坳陷連成一片。

周口坳陷可分出6個盆地原型:①石炭紀—中三疊世弧後裂陷海槽-前陸盆地-陸表海盆地原型;②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類前陸盆地原型;③晚侏羅世—早白堊世走滑盆地原型;④晚白堊世—早古近世拗陷原型;⑤中-晚古近紀斷陷原型;⑥新近紀—第四紀拗陷原型。其中,有些盆地原型在表面上相同,但形成機制不同。

開封坳陷也可分出4個原型:①晚石炭世—三疊紀匯聚型大陸克拉通(邊緣)拗陷原型;②侏羅紀—早白堊世克拉通內伸展裂陷盆地(坳陷)原型;③古近紀克拉通內伸展裂陷盆地(坳陷)原型;④新近紀—第四紀拗陷型盆地(坳陷)原型。

這些盆地(坳陷)原型,是在近ew 向基底構造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如果將華北板塊整體作為時空參照系,相對於基底巖系而言,這些盆地(坳陷)原型,在橫向上(同一時間)並列,在垂向上(同一空間)疊加與改造(圖2-12)。

2.構造單元及分佈格局

前已述及,華北南部地區的中、新生代盆地(坳陷)總體延伸方向為近ew 向,具有3個坳陷帶和兩個隆起帶的構造格局:由南向北依次為信陽-合肥坳陷帶、豫西隆起-長山隆起帶、周口坳陷-固鎮、嵩溝坳陷帶、太康隆起-徐蚌隆起帶和開封坳陷帶。

每個坳陷內又有多個凹陷、斜坡、凸起等次級構造單元(圖2-5,圖2-6,圖2-12),總體呈ew 向展布,具有南北分帶、東西分塊、隆(凸)坳(凹)相間的構造格局,受到了基底、前印支蓋層和後印支蓋層等三大構造系統和nww-ew、nne-ne兩大斷裂系統的控制。

圖2-12 南華北地區中、新生代盆地原型的並列疊加關係

(據吉讓壽等,1998)

以信陽-合肥坳陷帶為例,以上白堊統—古近系構造層,即晚白堊世—古近紀坳陷發育區為標誌,合肥坳陷的次級構造單元可劃分為舒城凹陷、丁集-肥東凹陷、定遠-大橋凹陷、潁上凹陷、霍丘凸起、六安凸起,總體上呈現「四凹兩凸」的構造格局(圖2-13,圖2-14)。信陽坳陷的構造格局則表現為「三凹兩凸」,自西向東凹凸相間分佈。其中,合肥坳陷的底界為區域性不整合面——印支運動面,其上為中、新生界陸相沉積蓋層,其下為古生界(

-o和c-p海相及海陸互動相)和元古宇—太古宇(變質岩系)基底。該印支運動面在坳陷內部整體呈現由nw 向se傾伏的趨勢(圖2-13,圖2-14),埋深約1000~12000m。露頭和物探資料分析結果表明,基底巖系在垂向上由2~3層性質與時代不同的地質體疊合而成,在橫向上則由結構不同的地質體拼合而成。

圖2-13 合肥坳陷構造單兀劃分圖

按照近期學術界所達成的共識,華北板塊與北淮陽褶皺帶的界線應劃在六安斷裂,因此合肥坳陷大部分處於華北板塊上。以肥中斷裂為界,其北為華北陸殼型變質結晶基底,新元古宇—古生界以穩定地臺型(臺地-陸棚相)沉積為主;其南漸變為華北被動陸緣過渡殼型結晶基底,新元古宇—古生界主要為斜坡-盆地相沉積。這些基底變質岩系大致沿斷層走向呈條帶狀分佈,反映了前中生代以斷裂活動為主的、強烈而複雜的構造活動特徵。

周口坳陷橫跨華北地塊和華北地塊南緣構造帶,緊鄰北秦嶺褶皺帶。該坳陷是在華北地臺南緣構造帶上發育起來的,既受秦嶺-大別造山帶的控制,又受到中、新生代中國東部構造演化及郯廬斷裂系的影響,因而具有地臺和陸內造山過渡變形帶的雙重特徵和複雜的迭加關係。從平面上看,周口坳陷的次級構造單元組成了「三凹二凸」的弧形構造格局,即北部凹陷帶、臨潁-鄲城凸起、中部凹陷帶、平輿-太和凸起和南部凹陷帶。

每個構造單元還可以細分為若干個次級構造帶(圖2-15)。其中,北部凹陷帶由鹿邑、新站社、顏集、遜母口、巨陵5個凹陷組成,面積3000km2。該凹陷帶之下儲存著較完整的c—p烴源巖,而鹿邑、新站社凹陷內發育較厚的古近系。

中部凹陷帶包括舞陽凹陷、襄城凹陷、譚莊凹陷、沈丘凹陷、新橋凹陷、倪丘集凹陷和三塔集凹陷7個凹陷,面積10100km2。南部凹陷帶包括汝南、臨泉、東嶽、阜陽4個凹陷,面積8400km2。

圖2-14 合肥坳陷基底頂面埋深等值線及構造單兀分佈圖

周口凹陷帶內的各凹陷都具有各自的沉降或沉積中心,而凹陷和凸起之間一般為斷層所隔,控凹斷層的斷距一般約為2000~6000m;凸起構造主要為地壘或單斷山;凹陷為箕狀斷陷,主要表現為南斷北超和北斷南超的剖面構造形態。周口坳陷內的凸起和凹陷展布特徵,大致以新站社—新橋—東嶽一線為界,以西為nww向,以東為ne向,兩組構造線交匯於新站社、新橋和東嶽一帶,整體呈現出向南突出的弧形。

北部坳陷帶的主體為開封坳陷,總體走向為nww,自西向東由濟源凹陷、武陟凸起、中牟凹陷、民權凹陷、曹縣凸起和黃口凹陷(圖2-6)組成。該坳陷帶處於構造過渡部位,在此地與渤海灣盆地成斜交組合關係,還可能受到nne向和近ew向構造作用的雙重控制。此外,在黃口凹陷北側的成武凹陷,由於構造特徵及形成機制相似,也可看作北部坳陷帶的成分。

圖2-15 周口坳陷構造單兀劃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