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修身訓條出自哪

2023-02-03 01:00:05 字數 1332 閱讀 3693

1樓:_碧月青蓮

修身訓條:付出不要期待回報,人至清則無徒。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輔萬物自然而無為。

優秀是一種習慣。養浩然之氣。善待自己,自愛才能被愛,活著就是最大的意義。

君子和而不同,善於隱藏目的和方向。自我本我超我,心情表情容貌。被動的愛我不屑施與。

沒有對抗就沒有傷害。萬物相關,本能系統。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自得其樂 樂在其中 樂在人和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

詩人不死 世界不哀

《香居問道》又名《香居彈詞》

(1)文心子第一文學思想:文求我道。

(2)今之為詩詞者皆欲學李杜,須不知李杜作古人矣。古人作詩之法具在,然造藝豈能相傳乎?既皆不傳,所學皆古人之糟粕耳。

(3)胸懷丘壑,行文灑脫;胸懷兼愛,字字悲憫;大德行廣,天下文章。

(4)做人之德在乎修身養性,格物致知;做文之法,在於謀定而後動,意在筆先。

(5)不論作文或做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作何歌詠。故曰:作文之前先做人,心正而後成詩名。

(6)欲作詩文者吾謂之曰:「君能得一山水而忘憂乎?君答曰:「可」。怡情山水者,何愁文才不佳。既能融入物中,怡然忘我,自得其樂。樂在其中,樂在人和,佳作自得。

(7)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人類時間的積累和感情的沉澱。好的詩詞文章也是如此,沒有時間的積累就沒有歷史的厚重底蘊,沒有感情的沉澱就沒有文學之三昧。

(8)詩人不死,世界不哀。

(9)世界之初,為誰所造。承席前人,皆被其縛也。自然開宗立派,亦未嘗不可。

何必在乎他論。古往以來,真正成就文宗大家開宗立派者,皆獨樹一幟也。步他人後塵,猶若食先人之雞肋耳。

(10)事間萬物,當以人之修煉為最高。吾嘗推祟「愛心、童心、悲憫之心、感恩之心」,故又稱「四心說」。吾之為人做事亦求盡善盡美。

故作詩文亦是如此。吾《四心說》詩曰:「詩有愛心冬暖人,童心最珍見行文。

常謂悲憫志博大,此生不忘常感恩。」請諸君子是以為驗。而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祕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中國武功的主流學派。

2樓:繁星流動

佛教的經典統稱三藏,也就是律藏、經藏、論藏,修身在佛法裡面就是佛陀制訂的戒律,對應於律藏,**於佛陀在世的時期,佛陀對於僧眾的各種不好的現象所作出的規定。

佛陀說到了制訂戒律的原因:

「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 、為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得安樂住、為防護現世漏、為滅後世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令已信者增長、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

哪些佛經主要是教人修身養性的?最好詳細點

有專門的經書 典故 教人做人 積德行善 很有益的佛經,通俗易懂。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聽過吧!佛教的一切經典就是教人修前世後世和今生的,至於養性在修人生的同時就是修養本性,修身養性在佛教看來是個人的品行修為修養,身正則性自然就而生。你說具體那一部經這就看個人對那一種修為方法有興趣,如果單從修身而言...

什麼話出自《古今賢文 修身篇》說的是要了解自己,要做到有自知之明

人貴自知 出自 古bai今賢du文 修身篇 說zhi的是要了解自己,要做dao到有自知之明專 古今賢文 修身屬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梅貴高潔,人貴自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觀世音菩薩甘露咒的詳細出處。出自哪部佛經,佛經全稱是什麼

一 這個咒法出自 觀音陀羅尼經 經書中解釋說誦讀此咒身心愉悅,大有裨益,詳解如下專 觀音陀羅屬尼經 雲 誦此咒者,所有過去現在四重五逆,謗方等經一闡提罪,悉皆消滅無有遺餘。身心輕利智慧明達,若身若語悉能利樂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廣造一切無間等罪,若得遇此持咒人影暫映其身,忽得共語或聞語聲,彼人罪障悉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