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下一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後一句是什麼,出自哪裡?

2022-04-11 00:46:25 字數 1565 閱讀 8640

1樓:寶格格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下一句: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

[作者] 陳子昂

[全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註釋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2樓:弓長雨日青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後一句是什麼,出自**????

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4樓:匿名使用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5樓:匿名使用者

《登幽洲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洲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進士。武后時,官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隨武攸宜徵契丹,屢進良策不為所用。

後解職歸裡,為縣令段簡陷害,死於獄中。其詩上繼建安風骨(揚慎《升庵詩話》:「其詞簡直,有漢魏之風」 ),力掃齊樑頹風。

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王運熙語) 本詩作於隨武攸宜北征契丹而不為所用之時而降職之時,詩人懷著深沉的人生憂憤而來到幽洲臺。此時,詩人獨自登臺遠眺,寰宇蒼茫、地老天荒與自己的孤單渺小產生強烈對比,自是感慨萬千,胸中塊壘層積,仕途的坎坷、懷才不遇,步入中年而一事無成,遲暮之感與怨憤之情交織於心,怎麼能不悲從中來,悽然淚下呢?

詩的一、二句寫俯仰古今,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寫登臺遠眺感時空的遼闊。在時空無限的背景中,最後直抒胸襟,傾瀉鬱積內心深處的悲愴。時間的無窮無盡,空間無邊無際,而人類永遠只能把握「現在」。

與沒有窮盡的時間相比,人只是朝生暮死的螻蟻;同浩瀚無垠的宇宙相比,人只不過是隨風飄浮的一介塵埃。在永恆無涯的時空之中,人不過是須臾過客。詩人因感到時空的無限與人生的有限和微小,繼而派生出人生的孤獨與悲涼。

於是,「獨愴然而涕下」不能自已。 本詩似乎脫胎於《楚辭》屈原的《遠遊》。《遠遊》: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我不聞。」雖同為揭示了一種深邃的時空意識,然而陳的詩更蒼茫遒勁。

其詩高妙在於:捨棄了一切個人人生不幸遭遇的具體描寫,把人們引入「純粹」的宇宙時空中。因此,對宇宙的浩淼、人生的無常的喟嘆進行了高度概括,從而上升到最能激盪人心的「同人類感受」。

因此而獲得了超越時空的審美價值,成為震古爍今的千古絕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下一句是什麼?

6樓:種蕊折俏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出自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為什麼

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他的 登幽州臺歌 該詩是他隨建安王武攸宜東征時所作。由於武攸宜的輕率和無能,致使東征軍前軍陷沒,陳子昂兩次進諫,並自告奮勇,乞分麾下兩萬人以為前驅 結果武攸宜惱羞成怒,反將他貶為軍曹。陳子昂滿懷悲憤,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 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見古人,後不...

「視而不見」的下一句是什么,「視而不見」的下一句是什麼?

原創成語最早出自老子的 道德經 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這就是說,看它看不到,名稱叫做 夷 聽它聽不到,名稱叫做 希 捉它捉不到,名稱叫做 微 這三種情況不能夠推究,所以它們混合而為一體。因此,從客觀上來講,儒家 禮記 大學 的出處...

眼不見為淨的下一句是什麼,眼不見為淨,後一句是耳不聽為清還是則清

眼不見為淨 的下一句是 耳不聽為清 靜 整句為 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清 靜 意思是心裡不以為然,但又沒有辦法,只好撇開不管.也在懷疑食品不乾淨時,用作自我安慰的話.同意思的表達還有 眼不見,心不煩,說太多,不如沉默。想太多,我會難過!把事情拋之腦後,微笑面對,樂觀生活,人生就會開朗許多。出自 宋 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