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餃子是誰發明的,餃子的發明者是誰

2021-12-23 18:11:25 字數 5486 閱讀 4455

1樓:娣萱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補充一下: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

"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

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

"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

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2樓:至尊紅薯

餃子**不可考,最早的是《考古學報》2023年4月《薛國故城勘查和墓葬發掘報告》中山東滕州春秋墓葬遺址裡出土的三角形餃子,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麵粉板結導致。

不過不論誰發明的,鐵定跟張仲景沒有一毛錢關係。這種民間食品很多都是多地趨同行為,而且明代餃子還叫餛飩呢

餃子起源於哪個朝代??

3樓:華是沐老師

包子,再中國擁有多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就流行用包子和饅頭做乾糧。

當然,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對包子也是情有獨鍾。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也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出現了一段糧荒,貧窮的人們都買不起陷,就用純面做包子,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

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和「包子」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引《稗官**》中的一段話說,,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曆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曆五月間,夏季炎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裡,做**頭形狀蒸熟了,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成由「饅頭」裡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包子這種麵食製品最早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但包子的原名卻叫「饅頭」。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

這裡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包子。至於「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

「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讚,對其詩亦還自作註釋;其《籠餅》詩云:「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註釋為:

「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健康最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求!

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熉羰稱返牡昶蹋犞幸延新簟奧毯砂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 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已經發明瞭高效、環保的包子機,包子的製作速度更快,並且保留了人工製作的口感。

4樓:牧慕晴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

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樓:郭朕

中國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民間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

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圓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沸水煮熟而成。餃皮也可用燙麵、油酥面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鹹;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蔘、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

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

"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

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

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東北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鐘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西安還創制出餃子宴,用數十種形狀、餡心各異的餃子組成宴席待客。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電燈發明者,電燈的發明者是誰?

愛迪生愛迪生 1847 1931 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科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 世界發明大王 他除了在留聲機 電燈 電報 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 建築業 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及公司員工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愛迪生同時也是...

電話的發明者到底是誰?電話發明者是誰

亞力山大 貝爾。1875年6月2日,美國人亞力山大。格雷厄姆。貝爾 bell,alekander graham 發明了 至今美國波士頓法院路109號的門口,仍釘著塊鐫有 1875年6月2日 誕生在這裡的銅牌。1876年2月14日,貝爾申請了那個著名的他和沃森一直研究著的裝置 的專利。同一天另一個發明...

餃子是誰發明的

a1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 廣雅 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a2 好像記得是一個醫生,是叫孫思邈 a3 我記得一些書籍裡記載的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餃子的原名不叫餃子而是叫餃耳 a4 是偉大的中國人發明的 a5 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說他從長沙辭官歸鄉的時候,路上遇到好多難民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