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稱奩儀什麼意思,奩儀禮什麼意思?

2021-08-02 07:08:29 字數 5493 閱讀 2542

1樓:淚雨朦朧迷霧

奩lián

基本字義

1.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妝~(嫁資)。印~。~資(女子出嫁時,從孃家帶到婆家的財物)。

詳細字義

〈名〉1.

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匣子 [mirrored dressing case]

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世說新語·巧藝》

凝走弄香奩,拔脫金屈戌。——李商隱《驕兒詩》

2.又如:妝奩(香奩。放梳妝用品的器具)

3.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 [box]

…並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紅樓夢》

4.又如:一奩飯(一盒飯);茶奩(茶壺)

5.陪嫁的衣物等 [dowry]。如:奩田(陪嫁的田產);奩匣(陪嫁的鏡匣);奩幣(陪嫁的財物);奩具(嫁妝);奩箱(嫁妝)

2樓:宇宙皇帝澤澤

奩儀是宋代發明,當時的人用這個來觀測天上的星星,計算日落

3樓:精神伴侶海鷗

他說表示的具體意思是有著很好的成長空間。

4樓:鑫mj熊貓酒仙

這個指的一般是女子的梳妝檯,梳妝鏡,首飾盒之類的

5樓:浩星浩言

只是古代稱異世為紅紅利的表現了

6樓:冥界火麒麟

這個是古代人對於婚禮彝族習俗的一種敬畏。

7樓:l楚輕狂

這樣才不會讓人擔心自己是不是被自己

奩儀禮什麼意思?

8樓:

送女方出閣稱,奩儀

自西周制《周禮》後,數千年來,凡婚嫁無論議婚步驟或迎娶儀式,都必以「六禮」為基礎。所謂的六禮,即:納�(議婚、提親、說親);問名(討年生、問八字);納吉(小定、過定);納徵,又稱納幣、納成(大定、行聘、完聘);請期(送日頭、送日子、乞日);親迎(迎親)。

到南宋時,六禮已衍變為「三禮」或「四禮」了。中國的傳統婚俗,從媒妁、開合、議聘、小定、大定到迎親,大致也是沿此禮俗。據民俗學家葉大兵先生考證,中國傳統婚俗講究繁瑣的儀式,從開合、議聘到坐筵、回花有17道之多,其程式的繁縟可見當時人們對婚姻的重視。

婚姻的六禮,到了納成與請期,便進入了高潮。納成在中國叫定親或大定,一般是在結婚前的一兩年內。這期間男方做親迎的準備,女方做出嫁的準備。

請期也叫送日子,即是男方通知女方婚娶的日期。親迎前的一天男方打發人到女家「催妝」,女家送妝奩到男家「鋪房」。催妝是親迎的訊號。

鋪房有些地方叫「送嫁妝」,即女方所送陪嫁妝奩統稱。有傢俱、箱櫃、衣服、被褥、首飾、金銀銅錫器皿等等。備「奩儀錄」一一開列,合冊精裝,置於彩亭之上,用人抬,行於送嫁妝的行列之前。

而本文所談到的器用,即是指整個婚禮過程中男女雙方組成家庭的各種實物用具,並且又暗含傳統婚姻中的買賣餘緒,更重要的它是中國傳統婚姻文化的載體

9樓:匿名使用者

是結婚前送嫁妝的禮節。

在什麼情況下用奩儀兩字

什麼是奩儀禮?

10樓:無聊人在海角

送女方出閣稱,奩儀

自西周制《周禮》後,數千年來,凡婚嫁無論議婚步驟或迎娶儀式,都必以「六禮」為基礎。所謂的六禮,即:納�(議婚、提親、說親);問名(討年生、問八字);納吉(小定、過定);納徵,又稱納幣、納成(大定、行聘、完聘);請期(送日頭、送日子、乞日);親迎(迎親)。

到南宋時,六禮已衍變為「三禮」或「四禮」了。中國的傳統婚俗,從媒妁、開合、議聘、小定、大定到迎親,大致也是沿此禮俗。據民俗學家葉大兵先生考證,中國傳統婚俗講究繁瑣的儀式,從開合、議聘到坐筵、回花有17道之多,其程式的繁縟可見當時人們對婚姻的重視。

婚姻的六禮,到了納成與請期,便進入了高潮。納成在中國叫定親或大定,一般是在結婚前的一兩年內。這期間男方做親迎的準備,女方做出嫁的準備。

請期也叫送日子,即是男方通知女方婚娶的日期。親迎前的一天男方打發人到女家「催妝」,女家送妝奩到男家「鋪房」。催妝是親迎的訊號。

鋪房有些地方叫「送嫁妝」,即女方所送陪嫁妝奩統稱。有傢俱、箱櫃、衣服、被褥、首飾、金銀銅錫器皿等等。備「奩儀錄」一一開列,合冊精裝,置於彩亭之上,用人抬,行於送嫁妝的行列之前。

而本文所談到的器用,即是指整個婚禮過程中男女雙方組成家庭的各種實物用具,並且又暗含傳統婚姻中的買賣餘緒,更重要的它是中國傳統婚姻文化的載體。

唐朝到宋朝時期太后死後的喪事禮儀

11樓:琅琊二丫頭

1、太后的詳細葬儀找不到,你寫**的話不用嚴謹到那個程度,建議你按照皇帝的喪儀略微減等就好了。

-----------------------------------------

2、喪葬官這個問題,我認為是有的,而且我傾向於皇室主要成員的喪儀上都有喪葬官,只不過品級有差,但是太后的喪儀應當級別不會低,似乎是宗室中地位尊貴親近者。(昭憲杜太后二十七日,靈駕發引,命攝太尉、開封尹光義遣奠,讀哀冊)

-------------------------------------------

3、皇帝幹什麼,我查了下宋史:

①太祖皇后宋氏,太宗至道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崩。帝出次,素服舉哀,輟朝五日。

②太宗明德皇后李氏,真宗景德元年三月十五日崩。十七日,群臣上表請聽政,凡五上始允。帝去杖、絰,服衰,即御坐,哀動左右。

太常禮院言:「皇后宜準昭憲皇太后禮例,合隨皇帝以日易月之制。

③真宗章穆皇后郭氏,景德四年四月十五日崩。皇帝七日釋服,後改用十三日。

④真宗章惠皇后楊氏。景祐三年十一月五日,保慶皇太后崩。太常禮院言:

「皇帝本服緦麻三月,皇帝、皇后服皆用細布,宗室皆素服、吉帶,大長公主以下亦素服,並常服入內,就次易服,三日而除。」詔以「保祐沖人,加服為小功,五日而除。」

大致看來,皇帝要做的主要就是輟朝,素服(比照一般家庭減等,而且以日易月),按時舉哀。總之就是一般兒子應當做的他也要做,只不過為了不耽誤處理朝政,所以時間要減短,但該辦的事不能不辦,你大致遵循這個思路來推斷好了。

--------------------------------------------

4、妃嬪屬於皇帝的妾,應該不參加外朝的祭奠活動,但應當集中在內宮與外男相隔的地方守靈。

5、大臣皇親,除了安排好致祭詞的,應該不需要說什麼了,否則喪禮會顯得亂糟糟的。比如真宗章獻明肅皇后劉氏,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於寶慈殿,遷坐於皇儀殿。三十日,宣遺誥,群臣哭臨,見帝於殿之東廂奉慰。

宗室削杖不散發。中書、樞密、使相比宗室,去斜巾、垂帽、首絰及杖。翰林學士至龍圖閣直學士已上、並節度使、文武二品已上,又去中單及褲。

兩省、御史臺中丞文武百官以下,四腳幅巾、連裳、腰絰。館閣讀書、翰林待詔、伎術官並給孝服。宰相、百官朝晡臨三日,內外命婦朝臨三日。

***************====

另,唐宋的喪儀不好找,其實你可以參考下明朝的,尤其是明初那會兒的,一個新朝建立的時候肯定會標榜他繼承漢家正統地位。而且宋禮仿唐禮,唐禮和明禮都是仿漢禮,所以還是源出一脈嘛,人家禮部那麼多人力物力還考證不出來以前是怎麼弄得?

12樓:手機使用者

喪禮制度

[1)死者彌留之際的禮俗:易簧:舊時北京叫換床,即將臨終的病人從自己睡覺的炕上、床上移到正屋的「吉祥床」上。

「吉祥床」用臨時床板,或出錢租用,也有用門板、木板的。古代稱之為「正寢」。如果是年齡50歲以上的人在正屋「壽終」了,就叫「壽終正寢」。

臨終時為什麼要換床?其說不一:有的說是為了沖喜,使病人轉危為安,目的是為了挽救病人;也有人說是擔心病人將床揹走,怕死後一路勞累,這是為死者設身處地地考慮;也有人認為是怕死者的靈魂留在床上,讓人害怕。

死人停放的方向是頭朝西肢向東,臉向上,其含義是今死者奔向西方極樂世界。

更衣:古代稱更衣為小礆,本應在病人確實死亡之後才能舉行。按古禮,三日小殆,五日大殆。

以後多為次日小殆,三日大殖。但後來的更衣,都提前在死亡時的彌留之際。民間的說法是,只有在死者嚥氣之前換上衣服,死者在陰間才能得到這身衣服;如果在嚥氣之後再更衣,死者就得不到這身衣服,相當於是赤身露體了。

實際上可能是因為人死之後,身體變涼僵硬,更衣困難。更衣這一禮制,大體是商周時代定型的。《禮記·土喪記》對死者臉上蓋的、手中握的、腳上穿的、身上裹的、蓋的、系的都有諱細記述

屬紗:根據古代喪俗,半病人瀕臨死亡之時,將一塊新棉置於其口鼻之上,觀察其是否還有呼吸,稱之為「屬紗」,又稱「屆纖」。病人通過屬紗檢驗,如果確實已經斷氣,喪事方能正式開始。

(2)從死亡至小殆的禮俗:病人從死亡到小殆,主要儀式有招魂、休浴、飯含、陳小殆衣及奠小礆撰等。

招魂:古代稱為「復魂」,又稱「復」禮。古人認為,人死不過是靈魂離肉體而去。

通過招魂,有可能使死者復生。這是生者對死者的挽留,實際上是表達親屬願望的一種儀式。具體做法是,由招魂操辦者(復者)拿著死者的壽衣,登上屋頂,面向北方「幽界」三呼死者的名字:

「某某,你回來吧!」反覆三遍,然後將壽衣扔到屋下,由另一人接過壽衣替死者穿上。

休浴:洗頭為休,洗身為浴。這裡所說的「休浴」指的是給剛剛嚥氣的死者洗頭與洗身,包括榨發、剪指等

飯含:人死之後,在死者嘴裡放上珠玉米飯,稱之為飯含。這種禮俗究竟是起於夏代、還是起於商朝,古代學者已經有了分歧,但二代之時飯含用貝、用珠玉還是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到了清代,隨著身份地位的不同,飯含之物的質量與數量都有了更明確的區別:三品以上飯含用小珠玉五,七品以上用金玉屑五,士用金銀屑子,庶人用銀屑三。實際上,窮人百姓根本含不起珠玉,有的以銅錢、有的以紅紙包生米,或用紅紙包茶葉,填人死者口中,這是平民百姓的飯含。

設供桌:人死之後,需立即設供桌於床前,並要點上長明燈,擺上「倒頭飯」,還要燒「倒頭紙」。古人相傳,幽具地府芒芒如夜,必須點燈給亡人照明,人稱「長明燈」。

同時做一碗米飯放在供桌上,人稱「倒頭飯」,插上三根棍,人稱「打狗棒」,飯上再放三個餅,稱為「打狗餅」。傳說明曹地府有餓狗村,亡人是新鬼,路過之時,群狗攔路,有了打狗棒與打狗餅,他們就可以來去自由、順利通過了,漢以後紙做的冥錢開始流行,亡人剛死則要燒錢相送,民間稱為倒頭紙

陳小礆衣及奠小礆撰:小礆即正式為死者穿上入棺的壽衣,這是第二天的主要儀式。主持人將死者的各種衣服共19稱陳列於房中(不必盡用),將酒菜陳於堂下。

然後舉行著裝儀式。死者的親人則要頓足號哭,稱為「哭踴」。隨後以酒食為死者祭奠,此即小殆奠。

與此同時,還要在死者身上蓋上貪,頭下墊上枕,臉上蓋上覆面紙。覆面紙一蓋,小殆即告結束。

(3)報喪、奔喪與弔唁的禮俗:報喪:小殆後,即派人將死者去世的訊息通報其親友,此即「報喪」。

這種報喪的禮俗,白周代起一直延續下來。報喪者不能直接推門而入,要喊親友出門來迎,叩頭後再說明來意,之後方可進屋談話。報喪者除給親友叩頭跪拜外,凡是遇到認識的人都要給對方叩頭,故而人們常說:

「報喪頭滿街流。」對於住在其他村莊或距離較遠的親戚,則派人口頭報喪或書面通知,稱為「報喪貼」或「口報條」;書面報喪發展為以後的「訃文」,近世即寫信寄發或在報刊上刊登訃告。

弔唁:接到親屬、尊長去世的訊息後,應火速趕去表示哀悼,主持或協助料理喪事,或派人前去致意,俗稱奔喪,此即今人所說的弔唁。死者的家屬則要在靈前「哭踴」,即在弔唁者面前表示失去親人的悲痛,並表示對弔唁者的感激之情。

弔唁者則向死者贈送衣被或其他財物,稱為「致遂」或「付贈」。

古代人稱的 大蟲 是什麼,古代人稱的「大蟲」是指什麼動物?

最佳答案 由提問者1年前選出 古代的人把所有動物都叫 蟲 無論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走的 爬的,或者是水中游的。魚叫水蟲,鳥叫羽蟲,龜叫介蟲。那些沒有羽毛 鱗片和甲殼等遮蓋東西的動物,則以裸蟲相稱。所以古人慣稱它為 大蟲 在古代,蟲 泛指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動物。具體分類是 禽類為羽蟲,獸類為毛蟲,蟲類為介...

古代人是什麼意思,古代人名字後面字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問 古代人 這個詞語的意思的話,應該是指生活在古代的人,中國歷史上古代與近代的分水嶺是1840年,西方歷史另有分界。如果是問在古代 人 這個詞的意思的話,古漢語中 人 與 民 通用,比如柳宗元 捕蛇者說 最後為了避皇帝李世民的諱,用了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的句子,人風 就是 民風 過去距離現代...

在古代字是什麼意思古代人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字 也稱 表字 是中國的 特產 外國人沒有。字,是一個人的名字的註解 補充和延伸。字,必須與名相呼應,互為表裡。比如 1,曹操,字孟德。孟 表示庶出的老大,德 是 德性 的意思,與 操行 一詞相呼應 2,趙雲,字子龍。常言道 龍從雲 虎從風 3,孫權,字仲謀。仲 是 老二的意思,權謀 一詞,誰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