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請說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有樹則無樹的全文

2021-07-16 17:39:21 字數 5268 閱讀 7640

1樓:

你好沒有找到李伯清的有關文章。下面的可以嗎,請參考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

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 又根據《六祖壇經》所記載,禪宗五祖弘忍某日欲知門下眾僧悟道的境界.叫眾門徒書寫偈語,自道心得。

大**神秀率先提筆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六祖惠能則反駁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神秀偈語的意思是:身為佛門**,理應潔身自愛,力抗**,不能讓佛法蒙羞。六祖惠能則認為佛法本來就不是什麼具象的器皿。

既然一開始就什麼表象也不存在,那又那裡來的空間沾惹塵埃呢?二人對禪宗佛法頓悟的境界不同,常被後世拿來引用解讀對佛法參悟的程度如何。 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追問

2樓:

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有樹則無樹,無樹則有樹,來是去的道,去是來的路,色空兩茫茫,管它樹不樹!by李伯清

李伯請說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有樹則無樹的全文

3樓:歸依心境

你好沒有找到李伯清的有關文章。下面的可以嗎,請參考

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

又根據《六祖壇經》所記載,禪宗五祖弘忍某日欲知門下眾僧悟道的境界.叫眾門徒書寫偈語,自道心得。大**神秀率先提筆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惠能則反駁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偈語的意思是:身為佛門**,理應潔身自愛,力抗**,不能讓佛法蒙羞。六祖惠能則認為佛法本來就不是什麼具象的器皿。

既然一開始就什麼表象也不存在,那又那裡來的空間沾惹塵埃呢?二人對禪宗佛法頓悟的境界不同,常被後世拿來引用解讀對佛法參悟的程度如何。

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追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的全文和解釋?

4樓:好吃的樹葉

全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出自:《菩提偈》。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作者簡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

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5樓:二孃呀

全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解釋: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拓展資料:

這首詩的出處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

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6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其實您看了整個神秀和慧能的故事,您可能就會明白:講的是思想的純潔,不要把事情想的複雜了。本無塵埃,何來拂拭!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也什麼都沒帶走。生活的過程給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只是我們的思想附加了稍許塵埃,要時刻放下,會更坦然。做為常人還是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7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是什麼意思

這首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造。此句詩的意思是講 萬法皆空 所反映的境界乃是眾生本就具足的,不生不滅,不染於外物的 真如空性 即 空寂靈明 之心。金剛經 雲 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為佛法 菩提樹即非菩提,是名為菩提,明鏡臺即非明鏡臺,是名為明鏡臺,內心不執著於外在名相,空無一物,自然心中沒有汙染,不起...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牧心未央 第一個看山是山指的是 初出茅廬,沒有什麼見解,也沒什麼知識,所以看山就是山。第二個看山不是山指的是 通過不斷的修行,不斷的學習知識,有了見解,也有了感悟,所以看山不是山,山有千變萬化,看水也不是水,水有萬種風情,這當中夾雜了很多個人的情感與感悟。第三個看山就是山指的是 修行到最後,明瞭心,...

我想知道最簡單的這句話的意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會染上什麼塵埃?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在看這個偈子前,先要搞懂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