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壞人壞事做絕沒人指責,好人做錯一件就揪著不放呢

2021-07-08 09:39:23 字數 5803 閱讀 7576

1樓:心靈之音的空間

你好,我不太知道你是做錯了什麼事,你需要真正認識到錯誤,然後改正就好了,有的人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揪住不放,你也可以好好跟他談談。

畢竟你也希望被溫柔以待對吧?

2樓: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帶著不同的面具,大家通常在第一次見面,剛開始交往的時候都不會以真面目示人。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去辨別一個人,他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在我們被騙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面前的這個人不是一個好人。

但是通常辨別對方的真面目有這樣幾種方法。牢牢記住一下這三句口訣瞬間能夠幫助你辨認出來好人和壞人。

第一,看一些人對於錢的態度。首先,現在的人對於錢還是相對比較看重的,所以說這時候利用金錢這樣一個物質需求去檢驗一個人品質的問題是有一定考量力度的。如果你對面的這個人看你賺到了錢,經濟實力很好的時候,立刻對你的態度就大變會說一些好聽的話來順從你。

但是對於那些沒有錢的人卻格外的輕視,瞧不起,甚至不願意多說一句話。那個是很明顯的,這樣的人不可以去深交,他品格問題的。

第二,看對方懂不懂得為別人考慮。一個人一定不能過,太過自私,凡事要懂得為他人考量。如果將來要與你共事的這個人,他只在乎自己能否得到什麼樣的利處,而對於別人的死活,卻不管顧不問。

那麼跟他的合作就要另外去考慮了,畢竟之後你們的利益是相掛鉤的,如果他搬起來石頭,砸你的腳了,那麼受傷害的可是自己呀。懂不懂得都為他人留一條後路,也是檢驗一個人是好是壞的標準之一。

第三,通過說話方式來判斷對方的性格。你真的表達方式能夠很好的體現出他的一些思想和思維方式,所以說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他的一些說話態度,如果過於傲慢的話,總是瞧不起別人,那麼就說明他的性格里,骨子裡就是不適合人們去跟他做好朋友的。但是從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對方比較的情緒,說話也和有素質。

那麼你才會有與他繼續交朋友下去的慾望。

所以說與人交流是一個技術,能夠辨別出來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更加是一門學問。不是說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帶著目的性去考察別人,而是如果能夠認清對方,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更是對對方的某種尊重。楊箕了以上這三種口訣的話,能夠非常輕鬆地大概判斷出來對方的好話。

這樣對大家來說,也是一件比較便利的事情,不是嗎?

3樓:羽樂小將

你好,這就是人的本性,好人難做

為什麼壞人那麼壞,別人都不敢說,好人稍微做錯一件小事,或者沒做錯就是扭曲,會到處被人說壞話?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人性有欺軟怕硬的一面。所以,善良的、軟弱的,容易被欺負、被指責。而那些壞壞

專的人,一屬般沒有人敢於招惹。

人被欺負、被批評,也不一定絕對是壞事。它也可以幫助我們糾正自己,以及明白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不同的人和事。

至於被說壞話,可以用解釋來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名譽,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和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5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是短暫的,壞人一定會受到懲罰的,壞人餘生不會幸福,但是好人餘生內會很幸福,身上有正能量感容,全家歡樂,年輕的好人會招來很多吃虧的地方,但是無關緊要的又能影響到什麼呢,吃虧是福,今天的小事到明天都是小事是浮雲

壞人做了好事就是好人,為什麼好人只做一件壞事就不能被原諒?

6樓:御阪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判斷:一個壞人總做壞事,但當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對他的看法可能馬上會改變,會原諒他過去的種種,並對他做的這件好事大大讚賞,以至於認為他就成為好人了。

相反,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壞事,我們往往就只看到他的這件壞事,而對以往的好事視而不見,認為他原來是個壞人,甚至會認為他原來做的好事都是有預謀的。舉個例子,**《天龍八部》中的吐蕃國師鳩摩智和少林方丈帶頭大哥。大家都知道前者幾乎是一個大魔頭,無惡不作。

作為出家人,本應六根清淨,一心向佛才對,可他卻帶著一批手下到處找人挑戰,弄得江湖上不得安寧,大理段氏的天龍寺因他而再無寧日。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在一個枯井中,鳩摩智武功盡失,而不再有爭強好勝的念頭,回去好好念他的經了。

段譽就此原諒了他,大家也原諒了他,認為他改邪歸正了。以前的事情一筆勾銷,既往不咎。我們再看看帶頭大哥的故事。

33 年前,帶頭大哥得到訊息,遼人要進攻大宋。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是少林的高僧呢。於是帶頭大哥就帶領一幫江湖豪傑,守在雁門關,等待著遼軍的到來。

可當時等來的只是普通的契丹百姓。我們知道,當時的情況,各種資訊閉塞,中原的人很可能從來沒有見過遼人。於是悲慘的一幕就發生了,這也造就了喬峰悲劇的一生。

這是錯事其一。其二,帶頭大哥犯了佛教中的戒律之一,與葉二孃有了私情,生下虛竹。我們姑且不看他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就算是他做的壞事。

他一生做了兩件壞事。可是他做的好事呢,**中沒有直接提到。可是單從少林方丈這一頭銜來看,他應是好人中的好人。

那他的結果是什麼呢?少林方丈被杖責**而死。簡單說來,一個壞人,做了好事,他的一切壞事不但不被懲罰,反而因這件好事,贏得了很多的表揚。

而一個好人,做了壞事,他的所有好事不但不被承認,反而因這件壞事,得到的懲罰遠遠比壞人做同樣的壞事得到的懲罰嚴厲得多。這樣看起來很不公平。同樣是好事,為什麼壞人做了效果就不一樣?

同樣是壞事,為什麼好人做了結果又不一樣?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對於十惡不赦的人,有了向佛之心,便可成佛。鳩摩智算是要立地成佛了。可是佛教的清規戒律又說了,犯了戒是要受懲罰的,甚至要受非常嚴厲的懲罰。

少林方丈這樣的高僧看來是成不了佛了,可能還要下地獄也說不定。我們常有成語,“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再好的東西,只要有了一點點瑕疵,它便不再是完美的了,甚至還不如一樣不好的東西。

生活中的種種跡象都表明了我們的這種看似很奇怪的,很不公平的傾向。也許有人說,人性本惡吧,或是人就是自私的吧,或人都是追求完美的吧。實際上,當我們去掉這些主觀的因素,將好與壞當作是同樣的東西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實際上並不注意好還是壞,我們注意的是從好到壞,或是從壞到好。

也就是說,我們注意的是好與壞之間的變化,而不是好與壞本身。和一堆散落在地上的卡片相比,堆疊成形的卡片能帶來更大的資訊量。這樣的一個事實實際上可以用夏農的資訊理論來解釋。

假如一個事物有 2 個狀態 。當它長時間處於某個狀態 s 1 時,那麼它下一時刻處於 s 1 的概率 p(s 1) = p 1 就會很大(不妨設為 0.9),而處於狀態 s 2 的概率 p(s 2) = p 2 就會很小(p 2 = 0.

1)。事件 s 1 給人帶來的資訊量就為 i 1 = -log(p 1) = 0.152(取 2 為底),s 2 的資訊量為 i 2 = -log(p 2) = 3.

322。顯然 i 1 遠遠小於 i 2 。也就是說,當這個事物下一時刻仍然處於 s 1 時,它所帶來的資訊很少,因而它的影響就很小,因而也就有很少人會在意這件事。

相反,當其處於 s 2 時,由於資訊量極大,它的影響就很大,因而大家都會很注意這件事情。回到上面的故事,鳩摩智變好的概率很小,所以一旦這個小概率事件發生,他就帶來了轟動效應,於是人們把他以前的所做所為都忽略了,還對此次行為大加讚賞。而帶頭大哥呢,他做壞事的概率也很小,所以當他做了所謂的壞事之後,他所受的懲罰遠比一般壞人所受的懲罰嚴厲得多。

所以,我們乍一看很沒有道理,甚至很不公平的事情,其實內在是很符合自然界規律的。懂了這些,便不再會被一些突如其來的事情所迷惑。如今網路時代的各種事情,不過是為了得到轟動效應而做的一些小概率事件罷了,比如輟學開公司而成為世界首富,比如怎麼怎麼一夜成名

7樓:在鑫薩妙柏

你的情況和好人壞人好事壞事沒關係,按照自己的態度去工作就行,同事也許看你這樣,怕以後競爭不過你,所以叫你要拒絕一些活。

壞人做了好事就是好人,為什麼好人只做一件壞事就不能被原諒

8樓:我的漂亮夠檔次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判斷:一個壞人總做壞事,但當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對他的看法可能馬上會改變,會原諒他過去的種種,並對他做的這件好事大大讚賞,以至於認為他就成為好人了。

相反,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壞事,我們往往就只看到他的這件壞事,而對以往的好事視而不見,認為他原來是個壞人,甚至會認為他原來做的好事都是有預謀的。舉個例子,**《天龍八部》中的吐蕃國師鳩摩智和少林方丈帶頭大哥。大家都知道前者幾乎是一個大魔頭,無惡不作。

作為出家人,本應六根清淨,一心向佛才對,可他卻帶著一批手下到處找人挑戰,弄得江湖上不得安寧,大理段氏的天龍寺因他而再無寧日。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在一個枯井中,鳩摩智武功盡失,而不再有爭強好勝的念頭,回去好好念他的經了。

段譽就此原諒了他,大家也原諒了他,認為他改邪歸正了。以前的事情一筆勾銷,既往不咎。我們再看看帶頭大哥的故事。

33 年前,帶頭大哥得到訊息,遼人要進攻大宋。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是少林的高僧呢。於是帶頭大哥就帶領一幫江湖豪傑,守在雁門關,等待著遼軍的到來。

可當時等來的只是普通的契丹百姓。我們知道,當時的情況,各種資訊閉塞,中原的人很可能從來沒有見過遼人。於是悲慘的一幕就發生了,這也造就了喬峰悲劇的一生。

這是錯事其一。其二,帶頭大哥犯了佛教中的戒律之一,與葉二孃有了私情,生下虛竹。我們姑且不看他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就算是他做的壞事。

他一生做了兩件壞事。可是他做的好事呢,**中沒有直接提到。可是單從少林方丈這一頭銜來看,他應是好人中的好人。

那他的結果是什麼呢?少林方丈被杖責**而死。簡單說來,一個壞人,做了好事,他的一切壞事不但不被懲罰,反而因這件好事,贏得了很多的表揚。

而一個好人,做了壞事,他的所有好事不但不被承認,反而因這件壞事,得到的懲罰遠遠比壞人做同樣的壞事得到的懲罰嚴厲得多。這樣看起來很不公平。同樣是好事,為什麼壞人做了效果就不一樣?

同樣是壞事,為什麼好人做了結果又不一樣?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對於十惡不赦的人,有了向佛之心,便可成佛。鳩摩智算是要立地成佛了。可是佛教的清規戒律又說了,犯了戒是要受懲罰的,甚至要受非常嚴厲的懲罰。

少林方丈這樣的高僧看來是成不了佛了,可能還要下地獄也說不定。我們常有成語,“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再好的東西,只要有了一點點瑕疵,它便不再是完美的了,甚至還不如一樣不好的東西。

生活中的種種跡象都表明了我們的這種看似很奇怪的,很不公平的傾向。也許有人說,人性本惡吧,或是人就是自私的吧,或人都是追求完美的吧。實際上,當我們去掉這些主觀的因素,將好與壞當作是同樣的東西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實際上並不注意好還是壞,我們注意的是從好到壞,或是從壞到好。

也就是說,我們注意的是好與壞之間的變化,而不是好與壞本身。和一堆散落在地上的卡片相比,堆疊成形的卡片能帶來更大的資訊量。這樣的一個事實實際上可以用夏農的資訊理論來解釋。

假如一個事物有 2 個狀態 。當它長時間處於某個狀態 s 1 時,那麼它下一時刻處於 s 1 的概率 p(s 1) = p 1 就會很大(不妨設為 0.9),而處於狀態 s 2 的概率 p(s 2) = p 2 就會很小(p 2 = 0.

1)。事件 s 1 給人帶來的資訊量就為 i 1 = -log(p 1) = 0.152(取 2 為底),s 2 的資訊量為 i 2 = -log(p 2) = 3.

322。顯然 i 1 遠遠小於 i 2 。也就是說,當這個事物下一時刻仍然處於 s 1 時,它所帶來的資訊很少,因而它的影響就很小,因而也就有很少人會在意這件事。

相反,當其處於 s 2 時,由於資訊量極大,它的影響就很大,因而大家都會很注意這件事情。回到上面的故事,鳩摩智變好的概率很小,所以一旦這個小概率事件發生,他就帶來了轟動效應,於是人們把他以前的所做所為都忽略了,還對此次行為大加讚賞。而帶頭大哥呢,他做壞事的概率也很小,所以當他做了所謂的壞事之後,他所受的懲罰遠比一般壞人所受的懲罰嚴厲得多。

所以,我們乍一看很沒有道理,甚至很不公平的事情,其實內在是很符合自然界規律的。懂了這些,便不再會被一些突如其來的事情所迷惑。如今網路時代的各種事情,不過是為了得到轟動效應而做的一些小概率事件罷了,比如輟學開公司而成為世界首富,比如怎麼怎麼一夜成名????

大多數人是不會這麼幹的。好好生活才是真的。

【我愛煩惱】為您解煩惱;滿意採納~包您沒煩惱。謝 謝 !!

為什麼好人做了一件壞事就不是好人,壞人做一件好事就是好人了

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對好人要求太過嚴苛,但是我們對於壞人卻太容易原諒。真的就像是題目的所說的那個樣子。很多其實挺善良的人,他們一生中可能幹了數不盡的好事情,但是因為某些原因幹了一件壞事情之後,所有的人都會把矛頭對向他做的這件壞事上,說他如何如何壞,甚至懷疑他以前做的好事是不是真的或者還是幌子。但是壞人...

為什麼好人難做,壞人好做,為什麼做好人難做壞人很容易

有一句話不是來 說 源 要一個人變壞只要三天就夠了,但是要一個人變好三年也許還不夠 人一旦交上了損友的話,很容易聽信 讒言 然後去做你認為對的事,三天之後你已經是一個壞人了,所以壞人好做 要一個壞人變好,你就是傾盡所有心思,流盡眼淚,也很難,只有等到有一天他失去了什麼他才會覺悟!現在社會人心變得真快...

為什麼壞人容易做,好人這麼難做呢?做君子需要修養,做壞人什麼都不用學

如果你打定注意,就想一門心思的做好人好事就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個人覺得,還是好人易做,只要跟著心中的善念就好了。壞人,我做不來,如果做了一點點對不起別人的事,我就會自責好幾天呢。壞人是佔動物的思想很多 只為自己考慮 好人是別人評價出來的 會為別人考慮 壞人 是為小我 好人是大我很會別人 死有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