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我的人沒有用古代話怎麼說,懂我的人沒有一個用古代話怎麼說

2021-05-08 08:04:32 字數 5645 閱讀 8417

1樓:匿名使用者

高山流水,鍾子期死後,伯牙絕弦,這個是最經典的知音難覓的典故。

而樓下說的」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出自《詩經·王風·黍離》,看似為知音難覓之意,實為表達亡國之痛。而網友jin674711912 的回答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很符合你需要的知音難覓之意,但是表述錯誤,不是「微斯人,胡為與歸?」,而是

「微斯人,吾誰與歸?」

2樓:匿名使用者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懂我話的人是懂我心聲的人,用古代語怎麼說

3樓:

- 有時候,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個懂我的人,就像俞伯牙和鍾子期那樣,互為知己。

4樓:不負今朝不負親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古代別人不懂自己的詩句怎樣說的

5樓:火星鼠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屈原

豪情:杜甫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悲愁:李清照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苦悶:李白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鬱郁不得志: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6樓:井家的露寶

《桃花詩》 ——唐伯虎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7樓: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望採納!

如果現代人穿越到古代,我們能聽懂古代人說話嗎?

8樓:攝影吧第一帥哥

得看具體時期,還有現代人掌握的語言。

有一些方言由於地區的閉塞所以保留了一些相似的發音。如果現代人會一些比較接近當時官話的語言就能大概聽出來。

當然,由於現代人接觸的都是西方的白話文,所以古代的白話文可能也是不太懂的

9樓:相忘於江湖之中

聽不懂,古代可不是現在的普通話

人人都有自己不懂地方是什麼古代先賢的格言?

10樓:知亦天傲

原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詳解: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誰會沒有疑惑呢?註釋:孰:誰。 惑:疑難問題 非:不是

出處:韓愈的《師說》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11樓:匿名使用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出自唐朝文學家韓愈的《師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不是生出來就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惑呢?

古代女子表達男人不懂自己心意的詩詞

12樓:小

卓文君怨郎詩

一別之後,二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曲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紅,偏遭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宋代李之儀的《卜運算元》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13樓:厭厭紅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14樓:漫若輕柔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古人聽得懂白話文嗎?比如跟李白說「你吃飯了嗎」他會不會聽不懂?其實我就是想問古代那些繁瑣的語言是整

15樓:hazel桑回

從一個詞談起吧。「語文」,小學中學的主修課程。但是在古代,「語」和「文」是不同的含義:

「語」是指人們說的話,也就是各個時代各地域的白話,而「文」則是書面語言,用於讀書寫字的,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文言文。「語」(白話)的變化是很大的十年一個小變化,百年大變化,相隔兩百年語言就會有很大變化,千年就根本聽不懂了。如果人真能穿越,回到秦漢時代,也根本聽不懂老祖宗們在說什麼。

而用於讀寫的「言」,數千年來雖有變化,卻並不顯著。春秋時期用竹簡做書,以刀筆刻字,既不方便有費工費時,刻字累人,讀書也累人,所以才有了春秋微言大義的文學特色。那是的文言文相對難懂。

有了造紙和印刷之後,讀寫容易了,文字篇幅變長,文言文相對易懂了。自此至清末民初文言文的變化就很小了,只是跟家豐富了。語和文的分開使得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傳承不斷,至今日人們上能讀懂三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智慧。

從元明時代開始有半文言半白話的**,也有了全白話的**,用白話寫文所以出現但並不是主流。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新文學,開始了白話文佔主流的時代,至今白話文已是中國語和文的主流。

白話文靈活多彩使得文學更加燦爛,但是中國以文言文傳承文明的優勢也失去了。白話語言的變化很快也很大,幾百年後的中國人還能不能看懂今天的人寫的文章?難說啊!

16樓:有風度的小流氓

1、古代的書面語和平時說的話是不一樣的,書面自然是用文言文,很統一。說話就不一樣了,都說當地方言,但肯定不會是現在大白話。即使是方言應該也是很簡練,概括性很高的。

各地方言不一樣,可沒有現在這麼多種的方言,時代越久遠方言語種越少。

2、因為古代和今天不光是語言不一樣,使用的詞彙、方法也有很多不同,所以要說李白這樣一千多年前的人應該很難理解現在的大白話。可是你要是寫出來(當然得寫繁體字),他難說能大概猜出意思來。可是你要用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普通話是以明清時期的南京官話為標準慢慢建立的,在20世紀才逐漸成型)跟他說,那他十有**不明白。

因為秦漢時期使用的官話可能屬於現在的閩南語系,唐朝時期的官話則是屬於廣東話語系(我們念有些唐詩感覺不是很押韻,可換做用廣東話來念就要好很多),所以現在的普通話古代人不一定能完全聽懂。

17樓:左手倒影大本營

你和他講白話文,就相當於他和你講文言,理解一番是能聽懂的,況且古人的智慧,是我們望其項背的。。

18樓:匿名使用者

聽不懂「你吃飯了嗎?」這樣的現代白話文,但聽得懂古白話。

只有在書面語或文學作品才使用文言文,其他地方一般用方言,既非文言文又非現代白話文又非二者結合

19樓:匿名使用者

應為古代受教育的人的比例很少,而且他們從小學習的就是文言文 跟你的現代白話文沒什麼區別,關鍵看起步。但我估計他們的學的文言文一般做書面語,就跟現代的黨員作報告說套話一樣。所以文言文跟百姓們說話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而且李白那時候的官話應該是陝西話,你可以讓你認識的陝西人用家鄉話讀一下(靜夜思),聽聽什麼味。

20樓:南樓

在漢朝之前,他們說的語言有點類似於現在福建的閩南語。

1,那時開始,福建著一帶一直都是蠻荒地區,很少以中原有多大聯絡,因此保有一點那時候的語言習慣,且我是個閩南人,我學古文的時候確實發現有不少的地方古語與閩南語相象。

2,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在的閩南語也與日本話有點象,而日本語卻是從我們唐朝傳過去的,從而也可以知道閩南語確實與古語有著千絲萬線的關係。

以上屬本人拙見。。樓樓給好評吧

21樓:

自然是會的,古時紙張很貴,就要想辦法少寫點但內容要多

22樓:第一吐槽獵人

古代人講話很正常,寫文章用文言文

23樓:有陽羽

我個人認為當今的文言文在古代就是你說的白話文,我相信截止目前,出土的古代文獻中應該沒有一件會記載「吃飯」這個詞,而是用「膳」或其它文字代替,因為這是通過幾千年不斷創造、演變、傳承下來的。如「皇帝」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發明的,在此之前最高的尊號也就是「王」。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沒有大告天下以前,老百姓跟本不知道「皇帝」代表什麼。

時至今日,「皇帝」早已經被「主席、**」等代替,那你說回到古代問李白說:大唐的主席或**是誰,他能聽懂嗎?反過來,如果我們沒有接受過教育,同樣不知道「皇帝」代表什麼,呵呵。

古代的老百姓說話,我們現代人能聽得懂嗎?上古到什麼時候,那時的人說話我們就聽不懂了。

24樓:一志三

古代漢語大致兩種,通常靠語音交流都用白話,落實到書面上的文字基本是文言文,帝王和臣子們的書面交流(奏章、聖旨)是文言文,口頭交流應該是白話為主,老百姓多數根本不識文言文,沒法閱讀當時的書籍,交流都用白話。看看《水滸》,那裡都是白話,跟現在有點區別,但不妨礙理解。

25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當然可以,因為古代的什麼文學家,政治家,都十分的拽,但老百姓有些人沒讀過書什麼的,沒有一些教育,我們現在人人都上過學,以前也有人講白話的,問楊文這種文章無法普遍運用,即使全部使用這種語言,他也會漸漸的變得通俗易懂,應為習慣成自然。而古代的許多人也是講白話的,樓上舉的水滸傳是很好的例子,就像我們有的學的古代的課文,再加上史書上記載的某些百姓們的文章,你就可以得到答案。

26樓:匿名使用者

老百姓說的你聽的懂,文人說的可能是文言文,寫的也應該是文言文

27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他們用文言文是因為那個時候的紙很稀罕吧```

28樓:匿名使用者

聽的懂,如果不超過1千年的話。

29樓:邢太林

問這個幹嗎?你要回去嗎?

你吃飯沒有,用英語怎麼說,你吃飯了沒有的英語怎麼寫

你吃飯了嗎?是華人文化中問候他人的經典用法,但面對外囯人包括西方人絕不可這樣問候。你吃飯了嗎?你好嗎?英文說 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你吃飯了嗎?did you eat your breakfast,lunch,dinner 生活中,問這類問句就用一般過去時行了....

我好難過,有誰能懂我現在的心情用英語怎麼說

你好 我好難過,有誰能懂我現在的心情 i m so sorry,who can understand my present mood iamvery sadnow.who canunderstand myheart?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現在我的心裡好難受,用英語怎麼說?my heart is cry...

我已經說了八百遍了用古代話怎麼說

我已經說了800遍了,用古代的話語的怎麼說的話就是我已經說了800。這個還真是不太清楚,但是你已經說了800遍了,用古代話來說應該是蠻不容易的。改變了不用了,古代話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繼續說的,那用的說的話還能更好地失望方面的。這裡面已經很不耐煩了,說已經說了800遍了,用古代的話說就是吾以說800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