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0年來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60年來的變化

2021-05-06 04:29:41 字數 5549 閱讀 9770

1樓:du知道君

有很多方面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 2023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2) 2023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 2023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2023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202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二、農業技術 (8) 早在2023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2023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

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2023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2023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2023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2023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鐳射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工業技術 (14) 2023年7月,瀋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5) 2023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高精度電應座標鏜床。 (16) 2023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臺1150毫米初軋機。

(17) 2023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階轎車。 (18) 2023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

四、通訊技術 ——大型計算機 (19) 202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20) 202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平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21) 自2023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積體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積體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

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積體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

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

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慧機器人 (22)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慧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鐳射技術 (23) 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鐳射、自由電子鐳射、高功率固體鈦玻璃鐳射和準分子鐳射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24)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5)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6) 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矽單晶。

(27)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效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人造地球衛星 (33) 2023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2023年3月3日,我國又發**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2023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44) 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202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係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5) 2023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2023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6)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

2023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2023年2月20 日落成。2023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7) 2023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2023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 (49) 2023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50)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專案。

工程設定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

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

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麼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

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

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專案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專案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

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

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總的說來,就這些方面,但政治體制上還是很不完善,腐敗現象嚴重。

執政黨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國力的的增強,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好。

中國60年來的變化

2樓:飛天

(一)穿衣:趨向中高檔成衣化、多樣化

1,剛建國時期——洋棉麻布

新中國剛成立時,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2,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儘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 「人人一身藍」正是當時的情景。

「*****」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艱苦樸素是那時的時尚,補丁衣服隨處可見。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3,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二)飲食 :從「填飽肚子」到講究營養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該鎮農村歷史發展的變遷。

1,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2,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部分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物質短缺,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乾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人們往往以紅薯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農村人都有些浮腫。

3,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逐步從追求數量滿足為主轉入了以追求質量為主的階段,人們開始在吃上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麼買什麼。

與此同時,沼氣、煤氣、液化氣等取代柴草成為主要燃料,農村原始灶臺使用越來越少。

(三)住宅 :安居樂業

1,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各村鎮多為土坯房茅草屋,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2,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瓦房逐漸取代土坯房,牆面用石灰砌成,平坦而潔白。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俱。

3,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土坯房不復存在,平房、瓦房取而代之。90年代以來,一座座樓房平地而起,或於村中路邊,或於地頭田間,成為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四)交通 :泥路土路到村村通油路

1,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馬車、騾車,獨輪車、架車為主要運輸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變成爛泥路,出門難行,需要藉助膠鞋等。

2,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六七十年代自行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但當時的道路建設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3,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公路漸增,最終實現村村通

柏油馬路首先在鄉鎮中實現,農村也由泥濘小道變成水泥路,最終實現村村通油路。自行車由笨重單一向輕便時尚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購買了摩托車、電動車,小汽車也開始進入農家小院。

(五)其他:用的從無到有,從低檔向高檔現代化發展

建國六十年來,隨著該鎮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抵擋到高檔、從單一向全面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耐用品消費始終是低水平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四件是高檔用品的象徵,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緊跟城市消費,八十年代黑白電視、洗衣機、電風扇、錄音機、照相機等逐步進入農村居民家庭,九十年代彩電、電冰箱、摩托車等快速進入家庭,進入二十一世紀**、手機、電腦、大螢幕彩電、家用汽車不斷進入家庭,家庭用品得到長足的發展。到2023年百戶擁有洗衣機68臺、電冰箱26臺、空調12臺、摩托車56輛、固定**90部、移動**134部、彩電112臺、電腦14臺。

生活用汽車開始步入農村家庭,2023年百戶擁有4輛。

華誕70年來中國發生了哪些變化,近七十年中國巨大的變化有哪些

1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人民起立。新中國的誕生猶如壯麗的日出。它掃除了舊中國的黑暗,照亮了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中國人民開始了翻山越嶺 建設祖國的偉大壯舉。創造性地完成了農業 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

祖國60年來的變化,祖國60年的變化

好多啊在1太感謝了!祖國60年的變化 祖國60年的變化,衣 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 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 藍色的海洋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

七十年中國的鉅變的感受,中國七十年來的變化

70年中國的巨大變化與感受。當我在回顧祖國的發展,那是一個人類不可能完成的重大。70年,時光帶走了許多,也帶來了許多。從泥濘的土路到平整的柏油路,從吃不飽到 茶,從筆墨書信到智慧手機,從遙望天空到載人航天 鉅變就是建築物多了,不缺吃的了,衣服和髮型花樣也多了,有高鐵 飛機這些東西,但是,無論這些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