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在太空看地球為什麼會深刻的改變他們的思維認知

2021-05-03 23:10:34 字數 4369 閱讀 3643

1樓:獨愛樑大大

在2023年阿波羅8號任務中,也是美國第二次載人月球任務中,宇航員首次看到太空中地球的模樣。事後他們描述了在目睹我們的星球懸浮在虛空中時思維認知上的某種轉變。這種內在的精神覺知,被稱這為「總觀效應」,或者更通俗的說「上帝視角效應」。

當你被扔到離地球很遠的地方時,你會被我們藍色星球上生命的渺小所震撼,同時也對生命的完整統一產生敬畏。嘗試理解這種大局面是一種神奇的感覺,因為這是比地球上任何錯綜複雜現象都更為巨集大的視角。

「這真是令人吃驚的地方。我們沒有任何人曾經預料到,從太空中看地球會有這種奇特的視角。我認為這其中特別的感覺就是,好像我們要前往其它恆星,我們要奔赴其它的行星。

」作家和哲學家大衛·洛伊在採訪中這樣說道,「就在我們回顧自己時,突然間似乎產生了一種新的自我意識。」

而宇航員羅恩·加蘭在他的名為《軌道視角》的書中對這種體驗和感覺有更詳細的描寫。那是在2023年固定國際空間站的機械手臂時,他飛越過一個雨刷裝置時不小心被甩出一個弧線運動。他描述當時的感受:

「當我接近弧線的頂部時,似乎時間停滯了,我心中各種情緒和意識在翻騰。但當我低頭看見地球時,我被驚豔的景色觸動了。脆弱而微茫的綠洲,還有被賜予給我們的島嶼,保護著我們免於外太空的嚴酷。

然後一股憂鬱的情緒襲來,我的大腦被一系列無可置疑的使人冷靜的矛盾佔據。」

「儘管這裡有著一種令人目不轉睛的壓倒性的美感,但是在上帝賜予我們的這個星球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我忍不住想到有近10億沒有清潔飲用水的人,每天晚上都飢腸轆轆的無數人,以及遍佈全球的社會不公、衝突和貧困。」他概括道,「從這個位置看地球給了我一個獨特視角,我稱之為軌道視角。

通過這個視角,我們意識到地球上每個人都是一起行走的旅行者,這就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儘管目前只有宇航員才可以經歷這種效應,但平民未來也有很大機會體驗,如果太空旅遊計劃發展夠順利的話。比如一家名為「世界視野」的公司,就計劃利用熱氣球把人送到平流層,屆時可能會有富裕的客戶飛昇到離地球100公里上的地方,一睹難忘的地球美景。

2樓:穎寶的貓

這種內在的精神覺知,被稱這為「總觀效應」,或者更通俗的說「上帝視角效應」。當你被扔到離地球很遠的地方時,你會被我們藍色星球上生命的渺小所震撼,同時也對生命的完整統一產生敬畏。嘗試理解這種大局面是一種神奇的感覺,因為這是比地球上任何錯綜複雜現象都更為巨集大的視角。

3樓:apdshop潮牌工作室

因為這打破了以往他們在陸地上對地球的認知。

4樓:傅鵾

因為這跟在陸地上看完全是兩個角度。

5樓:吹氣球的小男孩

因為這跟在陸地上看完全是兩個角度會有其他的想法

6樓:就是這個範兒

在太空看地球會感覺地球實在是太渺小了

7樓:

如果說改變的話因為在太空上看到的是比較全面

8樓:無法說服我

因為在太空上看到的是比較全面。

9樓:

如果說改變的話,肯定也是一部分人。

10樓:麓貪馴毓依貌

會有其他的想法,這可能都是真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看起來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為什麼宇航員返回地球后都是被人抬下來的?

12樓:紫韻

原因:其實主要是因為在太

空中呆的太久了,地球環境和太空是誤差很大的,而因為長時間的在太空飛行,宇航員會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這是需要回到地球后經常幾個月的調離才可以恢復。

長期待在太空後,身體內部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骨頭和肌肉上,由於缺乏運動和重力,身體負擔極小。在太空,人體便會急速流失這兩種重要身體結構。

骨質的流失是非常危險的。返回地表後,人體不僅要重新承擔自己的體重,還要承受總重大約20千克的艙內服,航天員如果劇烈運動便極易骨折。所以自己出艙簡直是玩命,即便抬他們出來的人也得特別小心,畢竟曾經的鐵人回來之後暫時都是「玻璃人」。

擴充套件資料

1、月球上沒有大氣層,也就沒有空氣阻力,無法使用降落傘,只能靠反向推進或軟體接觸減速,但月球質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自然也小所以可以軟著陸。

2、火星也沒有大氣層,質量是地球的2/5是月球的2.5倍,有人航天器應該也採用軟著陸。宇航員在漫長的路途中,應通過彈簧機械的鍛鍊器材保持肌肉不會因為長期不用而萎縮。

13樓:愛看**的昕

太空是失重狀態。所以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期間都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而在失重的環境中,宇航員是可以隨意飄,任意倒立的。

而從太空回到地球的那一刻,宇航員就會有一種持續倒立之後猛地起身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宇航員想站都站不住,所以就只能被人抬著下太空船了。這其實也就是體位耐力下降的表現。

除了體位耐力下降的影響之外,太空飛行還會影響到宇航員的身體健康,比如說骨丟失、肌肉萎縮等等。所以宇航員在回到地球之後都要接受系統且專業的恢復調理。這個調理期一般分為隔離期、療養期、恢復期,時長4個月左右。

不過即使經過調理,宇航員受到的一些身體損害也是不可恢復的。

拿宇航員來講,不僅需要具備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有具備豐富且全面的知識儲量以及高超的航空抗壓技能等等。宇航員,或稱航天員,全稱宇宙航天員,則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準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宇航員(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里。到2023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裡度過了一共27,082個全體乘員天(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個全體乘員天。

在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下,只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家。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

截至2023年,全世界僅有前蘇聯/俄羅斯、美國、中國三個國家擁有發射載人航天任務的能力。其他國家的宇航員都需要與以上三國合作來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自2023年人類首次飛天以來,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宇航員先後飛天。

14樓:默默她狠傷

原因:宇航員在微重力的環境中,骨質流失加劇。實驗證明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不僅人會丟失骨鈣,就連形成骨鈣的機制也發生了問題。

自從2023年人類首次衝出地球后,所有宇航員剛回到地球,都是被抬出返回艙的。他們回到地球后,會有好一段時間都「腿軟」,不要說走路,站也站不起來。一定是維持生命工作的細胞發生了什麼變化。

2023年4月6日1時38分,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這顆專為科研設計的衛星,搭載了19位「乘客」上天進行空間科學實驗。

通過分析實驗發現,幹細胞到了太空,促使骨細胞分化相關的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的活性降低了;幹細胞變成骨細胞的量,比地球上做的比對實驗產生的量要少得多。

15樓:c2百賬號

因為長期處於失重狀態,剛回到地球不適應

16樓:匿名使用者

太空是失重狀態。而從太空回到地球的那一刻,宇航員就會有一種持續倒立之後猛地起身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宇航員想站都站不住。

17樓:爆燥小哥

太空是失重狀態。這種感覺會使宇航員想站都站不住,所以就只能被人抬著下太空船了。這其實也就是體位耐力下降的表現。

18樓:這很撩妹

因為很久處於失重狀態

19樓:匿名使用者

宇航員在太空處於失重狀態他們身體更多適應了那個狀態,突然回到地面肯定不適應。

20樓:你罵我我吃虧

處於在太空中失重狀態太久。一下子沒有緩過來。

21樓:走位哎走位

是因為太空中一直是失重的狀態。

22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因為失重的原因吧,暫時不太適應

23樓:長腿老頭

主要是太空與地球的狀態不一樣,一下子沒有辦法適應。

24樓:小田

因為他們從太空下來之後身體非常的虛弱。

宇航員在宇宙空間看到的地球主要是什麼色? 5

25樓:毛衫道士

a 地球69%被水覆蓋

26樓:匿名使用者

藍白色混合.

你去看看楊利偉在太空拍下來的地球你就知道了.

27樓:伊璐幽羽

藍中有白色的一塊一塊,還有一點棕色.

不過這道題你只能選a

為什么宇航員在太空頭會變大,為什麼宇航員在太空頭會變大?

這是因為太空的微重力環境會改變腦室內的液體流動方式,導致宇航員大腦內液體積聚。除了讓他們變成大頭人,太空飛行還會引發視力問題。研究發現微重力對人類大腦的影響需要數月才能恢復正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對11名宇航員飛天前後的大腦進行了掃描。回到地球后,他們的腦室體積平均了增大了11 重返地球后幾個月,症...

進入太空後,宇航員為什麼不敢大聲說話,他們在害怕什麼

每個人從小都有夢想,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做任何事情才會有動力,與時俱進的人是最出色的,不斷打造升級自己,與正能量的人為伍,這樣自己才會進步。自從進入科技時代,人們的生活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很多遙不可及的夢想都已實現。在眾人的眼中,宇航員是一個勇敢的工作,每一位宇航員都要接受巨大的挑戰,不單單身體素質...

為什麼宇航員在返回地球那一刻會失明

眾所周知,太空是失重狀態。所以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期間都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而在失重的環境中,宇航員是可以隨意飄,任意倒立的。而從太空回到地球的那一刻,宇航員就會有一種持續倒立之後猛地起身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宇航員想站都站不住,所以就只能被人抬著下太空船了。這其實也就是體位耐力下降的表現。宇航員長期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