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完成統一的必要性

2021-05-02 10:54:08 字數 1015 閱讀 4517

1樓:匿名使用者

在戰爭頻繁,兼併不斷的戰國時代,任何國家都想要生存就必須改革圖強。因為舊的社會制度已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因此戰國七雄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等。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取得的成效最大。

變法前的秦國是戰國七雄中較弱的一個國家,在各方面與六國相比都比較落後,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會盟,夷狄遇之。」秦國的國土常被外族侵佔,政治黑暗腐敗,爭權奪利。

胸懷大志的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通過變法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秦始皇即位時其綜合國力已遠遠超過六國的任何一國成為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據《荀子·強國篇》記載,說秦國的政治是最好的,軍隊是無敵的,即使是六國中最強的魏**隊,如碰上秦軍,也無疑是以卵擊石。可見秦國已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統一非秦莫屬。

2樓:一束石竹花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

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

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以來 長期割據混戰人民渴望統一

民族融合趨勢加強

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增強

4樓:匿名使用者

民族大融合的必然性,秦國強大的必須性,也是檢驗成果的必要,縱橫捭闔的結果

秦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變法比較

c試題分析 秦能在公元前221年滅亡六國的原因有很多 客觀原因有商鞅變法的影響和正確的外交軍事策略 主觀原因與秦王贏政的雄才大略有關。本題的限制詞為 根本原因 分析後得知是當這一切條件都成熟時,秦統一六國才能成為歷史的必然,因此c項說法最正確。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高中 中國古代史 教材在介紹...

請高人指導一下,秦滅六國前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 指的是什么

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將親自主持秦國的政務。他的王冠比諸侯國君的王冠多了三旒,即十二旒。這是一種只有天子才能佩帶的王冠,年輕的秦王藉此宣告 他要號令天下諸侯。關中大地的農閒時節,有一出秦腔戲 疲秦計 頗受老百姓喜愛。那個時候,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 大轉折時代。諸侯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正在不停的...

秦滅六國時有眾多名將,十四年後,為何只有章邯在對抗項羽

其實題主問題的基本思想就是十四年後,秦國好像沒有名將了?但其實要知道在古代,一個人能夠活到四五十歲就已經是高齡了,你叫一個已經四十來歲的將領去打仗,真的就是 老將 了,所以十四年真的不短了,足以讓之前秦滅六國時期的眾多名將紛紛老去。而為什麼之後秦國出的名將很少呢?這是因為名將不是說你出生就是名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