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詩詞鑑賞,屈原離騷的賞析

2021-04-27 20:32:11 字數 5671 閱讀 5780

1樓:亓依兒

李白離開長安後心系朝廷,始終希望能真正見用於世,但其時玄宗已日漸昏聵,在奸邪小人的包圍之中.李白登上金陵鳳凰臺,弔古傷時,由六代繁華一去不復而想到大唐國運即將中衰,自己空懷壯志報國無門,於是悲不可遏,發出深長的感嘆.

「眼前有景吟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

此詩雖系仿作,但因寓意深遠,思想意義勝過崔詩,藝術上各有千秋,同為神品.「三山半落」一聯氣勢雄偉,造語奇峻,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2樓:落花淡飛雪

1、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者】:李白 唐

【作者小傳】: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大李杜」。

【補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隴西院)。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

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李白約在二十

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後又徙家任城(今山東濟寧)。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

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檔案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譭,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

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遊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

不料李□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補舊本李白集,得詩近千首,曾鞏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詩題下注明寫作地點。稍後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為《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

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原為清代藏書家收藏,康熙年間繆曰□據以翻刻,世稱繆本。蜀本原刻(大約刻於北宋末葉、南宋初年)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曾影印問世。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註釋頗為繁富。

元初蕭士□刪補楊注,撰成《分類補註李太白集》25卷,大致詳贍,但仍嫌繁蕪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詩通》21卷,一般典實不注,偶下己見,並駁正舊注之誤。清代乾隆年間,王琦彙集舊注,補充訂正,編成《李太白文集》36卷,採擇巨集富,註釋詳備。

最後6卷,1卷為年譜,其餘5卷分類輯錄有關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資料。明代朱諫曾作《李詩辨疑》 2卷,摘舉李白詩200多首指為偽作,但大抵多憑臆斷。李白集子中,如《草書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經後人考辨,目前可斷為偽作者,不過20來首,清代末葉,黃錫□增訂王琦舊譜編有《李太白年譜》,較舊譜內容更為詳細。

黃氏又撰《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一種,用力頗勤,雖編次不盡恰當,但對深入研究李白詩歌,頗有幫助,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編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楊齊賢至王琦各家舊注為基礎,旁搜唐宋以來有關詩話、筆記、考證資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箋釋補充,並考訂繆誤;又以王琦注本為底本,參考各本,撰成較詳細的校記,是迄今為止李白集註釋中最詳備的本子。

【體裁】:七言律詩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註釋】:

1.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週迴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

仍置鳳凰臺裡,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

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

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陸賈《新語·察徵》:"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

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

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

」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

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

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

《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

」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蹟,然而字裡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瞭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

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巨集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雲」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

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臺》,是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弔, 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臺上鳳凰遊」,很自然地 將鳳凰臺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著的

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臺空江自流」!一 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裡的 「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瞭鳳凰臺的由來,又有 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 聯 ,概指了鳳凰臺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 。「吳宮花 草 」,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

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 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淒涼。如今登臺,放眼望去,

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雲霧繚繞;白鷺洲橫臥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濤洶湧,描繪出了悽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

的江山勝蹟,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歎不 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後一聯,詩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 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這裡的「浮雲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 。「浮雲」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 》:「浮雲蔽白日,遊 子不顧返。」

關於離騷 屈原與楚懷王的關係

楚懷王是楚威王的嫡子,是他讓本來強盛的楚國一次次割地賠款,致使楚國耗盡了國力。而他自己,也最終落得個身死異國的下場。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早期以一首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而引起楚懷王的注意,從而開始被楚懷王任命改革楚國。哪知,好景不長,楚懷王貪戀美色。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一次次被流放,卻始...

有關屈原的詩詞有哪些,紀念屈原的古詩詞有哪些

汩羅江初聞新作已忘歸,字字落地皆生輝。汩羅江邊詠天語,思潮如湧筆如飛。一聲長嘆一聲雷,天公不怒而自威。忽聞豪傑為賊屈,天下英雄不勝悲。紀念屈原的古詩詞有哪些?大理潘正偉祭屈原 書生空懷報國志,至誠至忠卻惹事。國破志滅投江跳,豈讓敵手留恥笑。回眸詩魂千百年,輾轉反側難入眠。今有幾多灑脫者,能為正義把命...

有關寫屈原的詩詞

端 午 唐 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競 渡 歌 節錄 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