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長期領先於世界,卻為何沒有走上擴張殖民的道路

2021-04-27 05:20:54 字數 3878 閱讀 6806

1樓:春日薩芬

說是長期領先也是中國自己對內吹牛的說。

中國其實要到了隋唐時代才趕上西亞和東地中海地區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

真正在經濟,文化,科技和生活水平全面領先是在宋朝。但並沒有保持領先太久時間,從2023年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後,中國就又開始被人家超過了。也就是保持兩宋和元朝這300年左右是真正領先於世界。

到了明朝,就開始被人家趕超了。到了明末就已經落後了。

周有光先生有一句話很有道理:站在世界看中國,站在中國看世界。

中國的歷史教育把中國歷史和世界史分開教是不應該。應該從人類最早的文明開始,讓中國人明白自己既不是最早,也不是最獨特。那種虛假的自我優越感不可取。

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領先於世界,但為什麼近代工業和科學技術革命沒有發生在中

2樓:風流禹二

文藝復興以後,近代科學在歐洲產生並得到迅速發展,以2023年牛頓出版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標誌,近代科學革命到達高潮。然而,有這樣一個問題:「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漫長歲月中, 中國人在應用自然知識滿足於人的需要方面,曾經勝過歐洲人,那麼,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

」,這一問題難倒了20 世紀的科學史學家和其他許多學者。由於該問題是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最早提出,遂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萌發,西方科技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甚至受到強有力的抗拒?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李約瑟在他的鉅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經成篇地討論過這個問題,並給出了種種理由:

中國早期的哲學如陰陽五行等理論儘管曾促進過中國早期的科學發展,可是這些理論本質上的經驗性和思辨性在後來卻成為阻礙實驗科學在中國產生的原因;中國沒有充分發展資本主義是實驗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基本的社會原因;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不鼓勵、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產生。

從歷史來看,科學技術與文化從來就沒有分過家(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科學技術在其內含之中,在此我們不取廣義的文化。),特定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總是聯絡得如此緊密,以至於當我們希圖由此來探尋「李約瑟難題」的答案時,卻發現:這是一個最好的解答。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全球化席捲的今天仍頗具影響,其生命力可見一斑,其影響力更是不可小覷。一直以來為我們所驕傲和自豪的傳統文化,她創造並持續支撐著中華文明。然而,當**「李約瑟難題」的答案時,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文化裡有著抑制科技發展的自動機制(當然,這裡的傳統文化也將我們通常所批判的「科舉制」等等包括在內。

),特別是政治、思想以及制度主導的特殊時代的文化,其異於近代西方的文化形式和特點主要地導致了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停滯狀態。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下幾個方面來窺視一下這個文化機制是怎樣的抑制著近代科技在中國的發展。

一、 注重對人文問題的探索。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一下子都解決了。「他們第一想解決人文問題,第二想從總體上解決人文問題。

」 因此,他們不願去做具體的事情。然而科技這種東西,很多時候是需要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才能得到發展的。古希臘的哲學家中,也有人企圖總體上解決所有的問題,「可是他們也有人從事非常具體的問題」。

例如,從解決具體的、現象的問題入手,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定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然而,在古代和近代的中國,我們一大批的知識分子,不是在研究這些具體的問題,而是在**人文與社會。學術氛圍及其主導方向的迥異是導致中西科技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 思想、制度的問題。中國自秦以後,建立並不斷強化**集權的的封建統治,並由此建立了一系列的輔助制度,如思想上的「尊儒」,教育上的「科舉」等等。正是這些思想、制度直接影響了科技的發展。

我們單就科舉考試來說。古代的科舉考試從創立到最終取消,其經歷的時間之長是任何其它考試製度都無法與之相比的,這與其政治支援有關。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四書五經,當然,後來也有一些增補和豐富,但大都沒有越出人文的圈囿(讀高中時我曾與同學開玩笑:

「古人都是跟我們一樣,學文的。」 )。政治的扶持,甚至可以說強制,是導致整個文化方向偏倚的關鍵原因。

三、 科技文明侷限在工匠文明和經驗文明。這應該說是一個結果,是諸多因素導致的科技發展狀態。雖然我們有聞名於世的四大發明,雖然我們在唐宋等特殊朝代有著很燦爛的科技文化成果,雖然我們制瓷技術讓西方人豔羨不已,雖然我們的航船能駛進紅海,但一切的這些都只是停留在工匠文明和經驗文明。

當時先進於西方近幾個世紀的科學技術並沒有在我們的國土上得到很好的發展,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延續的實踐和應用,這在中國是沒有的。另外,我們缺乏科學理論的研究以及邏輯思維的訓練,理論是科技發展的靈魂與動力,沒有理論的支援,科技是難以得到長足進步的。

在中國的古近代史上,我們幾乎找不到一個專門的、系統的科學理論,而同期的西方,力學、光學等的基礎理論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由此可見,中西科技水平的差距幾乎是必然的。

四、 缺乏學習與開放的姿態。中國長期以來存在著這樣兩種思想狀態:

一、自大(很多時候是盲目的自大);

二、封閉。自恃「**上國」,自恃中華文化博大豐盈,這種心態在唐朝或許還有些說道,但到了清朝就是毫無道理,可笑至極的無知與盲目了。不懂得學習的「**上國」最終被「蠻荒之地」的「英夷」蹂躪、踐踏。

基於封閉自治、免除外擾的思想,明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朝,直至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的大門。消極封閉的思想可以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找到根源,但更多更直接的是體現在整個民族的文化層面上,因而也可以作為這一時期文化的一個考察。

本身並不具備產生新科技的土壤,那就只有開啟國門向外國學習了,然而,歷史的事實是,國門被緊閉著,外國的先進技術在這裡被蔑稱為「奇技淫巧」、「毫末之藝」。既不能直接獲取進步,也不能通過學習引進的方法間接的獲得進步,其結果顯然,中西的差距必然。

由以上的一些淺顯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到科學技術與文化的緊密關係,認識到這種關係,總結以前的經驗教訓,有助於我們今天更好的發展科技與文化。避免再出現讓人喟嘆不已的「李約瑟難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積極開放的姿態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在不斷加強國內的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努力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成果,進一步提升本國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

3樓:北風殘亂

因為中國在很早以前人們的智慧很高`想出了很多的科學發明,但是後來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慢慢的人民每天都面對土地,很在在工業和科學技術上面取得很大的突破,中國在明清時期還實行閉官鎖國的政策,讓國家沒有去和世界溝通所以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領先於世界,但為什麼近代工業和科學技術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新手,隨意一下!

因為每次大戰後,國家為了國內儘快的進入和平有序的狀態,科技革命就是推動其重要因素。而中國古時候的戰爭,都只是自己國內的問題!所以每次大戰後,都能變的更加強大。

而近現代的戰爭並未把中國的科技變的十分**的狀態是因為,中國連線上了世界,世界的科技震撼了中國,也成為了中國的榜樣,所以我們現在學習的是世界科技,而並非是中國的科技。發展的也是世界科技,並非中國科技。除非打破「世界科技」這個平衡,不然科技上的發展是很難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近代封建科舉制度達到了顛峰時期,成熟完善的科舉制度使得讀書人讀書,完全是為了考試應舉。而滿清中,後期的鎖國,排外政策,更加劇了國人對科學不認同甚至敵視心理。幾次維新變法的失敗,更是抹殺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崇尚。

6樓:super西米露

由於清朝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阻止了我國與外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不利於我國人民接觸外國的先進技術。

7樓:

3個時間段 影響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

春秋戰國 三國 近代

不過少了這些個 就沒有什麼精彩了

8樓:985小黑

1.由於清朝閉關鎖國

2.中國自古以科舉取人,故大多學子喜文厭理

9樓:匿名使用者

應為中國清王朝的閉關鎖國 防止人民智力增長 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古代中國人創造的是什麼文字

甲骨文,據說是皇帝的手下倉頡造的字,盛行於古代商朝時期。甲骨文,顧名思義,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攝天地萬物之象而成字,故中華文字較西文更能表永珍情景,且中字以此生大書法美,如此而已。古中國在商朝發明了甲骨文,發現最早的是刻在獸骨和龜...

下列關於中國人口的表述,正確的是A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3B人口增

a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國總人口為13.7億,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 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故a不符合題意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國人口快速增長,現在已增加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時的三倍 故b不符合題意...

揭祕中國人在泰國買房不能移民如何長期居住

1,通過養老簽證 泰國 歡迎世界各國人民來泰國養老定居,特推出針對外國人的養老計劃,凡是年滿50歲的外國人,只要在銀行有約16萬人民幣的存款或有相當的收入證明就可以申請養老簽證,長期在泰國生活。2,通過一年期的留學簽證,每年續簽 不足50歲的外國人依然可以非常容易的長期居留在泰國。普通的旅遊簽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