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要介紹古代文物,最好是關於皇后步搖和鳳冠的,還有妃嬪的,急

2021-04-24 21:53:58 字數 6230 閱讀 6277

1樓:水晶之獅子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

2樓:匿名使用者

14年的,我才看到訊息!你好大膽啊!

怎樣描寫古代女子的衣服、髮髻和首飾呢?

3樓:橫刀立馬馬橫刀

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髮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髮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髮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髮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

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髮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4樓:匿名使用者

5樓:雅逸齋主

每個時期裝束都不大一樣!就好像現在的時裝!雖然沒咱們現在變化那麼頻繁,但也很難統一成一種說法呀!

6樓:匿名使用者

嘿嘿,看看曹植的洛神賦吧!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句話 就是老土··

8樓:匿名使用者

啊..啊..!~!!!佩服樓上的!!!確實知道的不少!!

9樓:娜☆是一陣瘋

最好在穿越時空的**裡,有的是!

描寫古代皇后(妃嬪)冊封時的吉服的句子

描寫皇帝大婚時的場面,和皇后還有皇上穿的衣服,要非常華麗的。

10樓:憶殤舞兒

清朝皇帝大婚禮儀,主要有納采、大徵(納徵)、冊立、奉迎、合巹、朝見、頒詔、慶賀、筵宴等禮儀程式,洞房一般設在坤寧宮。婚禮按進行的時間歸納起來,則可分為婚前禮、婚成禮、婚後禮。在具體的大婚儀式上,體現著清代典章制度發展的時代性差異與滿漢間的民族差異性。

所謂納采,就是向皇后孃家贈送訂婚彩禮。彩禮包括大量馬匹、甲冑、絲帛等等。送彩禮的隊伍由皇帝特命的大婚專使持節帶隊,自太和殿出發,出太和門中門,一路浩浩蕩蕩來到皇后孃家。

此時,皇后的父親、兄弟應當提前在府邸大門外迎候,見專使到,叩頭謝恩。此間皇后父兄按禮單拜收彩禮。儀式完畢,專使回宮向皇帝覆命。

迎娶之前,還要有一次大徵禮。除了鞍、馬之外,尚需加**200兩、**1萬兩、緞1000匹、金銀茶具和銀盆等實惠的財物。更重要的是確立「名份」,這就是冊立皇后禮。

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隆重典禮,宣佈冊立某女為皇后,並將頒給皇后的金印、金冊交給專使,專使奉命護送皇后金印、金冊至皇后孃家,向皇后父、兄宣示,再由隨行宮**官向皇后宣讀冊文。

上述禮節完成後,迎娶便可以進行了。奉迎是皇帝大婚禮儀中最隆重、最繁雜的一項。奉迎前一天,皇宮紫禁城內外已然佈置的一片喜氣洋洋。

宮中前、後三殿都用大紅綢帶搭起彩架,大紅雙喜字、吉祥聯語、吉祥圖案、剪紙處處可見。從大清門(現已不存,原址在今天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處)到坤寧宮的青白石御道上,都要鋪滿紅地毯,御道兩側路燈400對,各式彩燈30對,佈置得彷彿天上鵲橋一般。

迎娶時,欽天監(當時的天象部門)嚴密推算了吉日、吉時。吉時一到,總管太監奏請皇后梳妝打扮,並請皇后拿上兩個蘋果。親王福晉為皇后披上蓋頭,把皇帝御筆親書的「龍」字和一柄金如意放進喜轎中,恭送皇后上轎。

皇后喜轎為16人抬轎,侍衛們手執藏香提爐在前,40位紅衣護軍把燈,160名校尉執杆燈40對,提燈40對,文武大臣前引後扈,轟轟烈烈地進入大清門。

踏著大紅地毯,依次穿過天安門、端門,通過午門、太和門、中左門、乾清門,至乾清宮止。喜轎停在正南天喜方位,親王福晉率女官開啟轎簾,扶皇后下轎。親王福晉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同時把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和米穀的寶瓶奉與皇后。

接下來,福晉們扶皇后邁過一個火盆,以寄寓蒸蒸日上之意。之後,在女官的引導下,從交泰殿到達坤寧宮。坤寧宮門口安放著兩具喜鞍,鞍下是皇后從孃家帶來的兩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

皇后跨過馬鞍進到洞房,把剛才拿過的寶瓶交給福晉。福晉將寶瓶放在龍鳳喜床上。此時,皇帝給皇后揭去蓋頭,雙雙坐到龍鳳喜床上。

女官捧上子孫餑餑,請皇后食用。福晉、命婦(重臣之妻)和女官為皇后梳妝上頭,戴鳳鈿、雙喜如意、富貴絨花,換上明黃龍鳳八團龍褂,佩上朝珠、項圈。梳妝完畢,女官端上酒宴。

這時,洞房之外,皇帝侍衛中結髮夫妻們唱起《交祝歌》。在一片祝福聲中,帝、後喝下交杯酒,完成合巹禮。之後,女官扶皇后坐上龍鳳喜床,為皇后摘下鳳鈿,換上龍鳳長袍。

入夜,洞房之內花燭融融,溫馨憩靜。帝、後吃完長壽麵,雙雙步入紅帷,共度千金一刻的良宵。大婚高潮基本結束。

爾後,皇帝率皇后拜見太后,舉行朝見禮;皇帝升太和殿,以大婚禮成頒詔天下,臣民同慶。

古代妃嬪等級不同,她們的首飾,服飾分別是什麼?

11樓:美食特派員

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樣的,你要的是哪個朝代的。

致地說,夏殷以前,中國后妃制度比較簡略,文字記述也很模糊,大率將天子的配偶統稱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嚳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稱為次妃。

周代天子開始立後,正嫡便叫王后。

《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正一品),九嬪(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參,以定尊卑。與外朝六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對應。六宮即前一宮,後五宮。

後五宮指後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後正位宮闈,體同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知喪祭賓客;女御序王燕寢。

秦王贏政兼併六國,統一天下,自稱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漢帝國后妃制度繼承秦制,並明確規定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后,母親稱皇太后,中國后妃制度的母后稱號就此確定,歷代相沿。

嬪御制度漢代時確立,漢代後宮制歷漢初四帝,以後漢武帝、漢元帝的訂立、增益。嬪御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 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無涓這一等還包括共和、娛靈、保材、良使、夜者。

西漢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餘嬪御名號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武帝時又加婕妤、 娥、容華、充依。

元帝時加昭儀,又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

東漢的後宮人數沒有什麼減少,但鑑於西漢外戚權重,改革後宮,嬪御名號只設四等。東漢光武帝並省前制,皇后之外,隻立貴人、美人、綵女。後又加宮人、凡嬪妃四等。

(後宮隻立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依舊,但奉祿不過是數十斛粟。又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但卻沒有爵秩,只是賞賜充給而已。

)曹魏時出於文學的浪漫和對雅號的喜好,嬪妃分成12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國,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文帝增五等: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除順成。

太和時,明帝詔復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淑妃位同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縣令;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妤視中二千石;容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良人視千石。

晉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晉制度,略有增損。「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諡為皇后。始立中宮。

餘皆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淑房等。後庭漸多矣。

又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乎鑄金人,以成者為吉,又則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宮:

左右昭儀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來又置女職,以典內事:

內司視尚書令、僕;作司、太監、女侍中三宮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宮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南朝宋在晉制上有增有刪,至宋明帝時規定:以貴嬪、貴妃、貴姬為三夫人;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以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另設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內職,良綈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梁、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北周宣帝自稱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后,又設正陽宮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後宮制度至此全亂了。

二年二月,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頌令:

尊天元皇后為天無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為天元聖皇太后,天元皇后楊氏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陳氏為天左大皇后,正陽宮皇后稱皇后。

隋文帝楊堅得天下後,鑑於前朝的積弊,一一加以革新。後宮中也一改舊制,只設皇后正位宮闈。開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禮》著內官程式,省減後宮人數,規定嬪3人,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9人,負責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絲臺,視正七品。

隋煬帝時,后妃、嬪沒有專職,「唯端容麗飾,陪從燕遊而已。」煬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呂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

為二十七世婦;寶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

為御妻。總計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設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婦:

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寶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開元時期,以皇后以下設四夫人不合舊制,「乃置惠、麗、華三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宮、尚儀、尚服各二。」

兩宋嬪御的名號沒有準則,比較紛紜雜亂。大致地說,初入宮時,女子的名號有:侍御、紅霞帔。

再進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數和郡名上沒有一定。

夫人以後,再進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後進為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再進為妃一級: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

宋後宮的顯著特色是無定位,由初級開始,隨寵遇增長,不斷晉級。

遼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這間沒有什麼等級差別。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這兩個稱謂,後宮中再沒有別的名號。金代則複雜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確規定,選後不取自庶族。金創國之初,後宮嬪妃沒有名號。

到金熙宗時,始有貴妃、賢妃、德妃之稱。海陵王執政時,後宮寢多,寵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

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

金代後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

皇后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漢二十七世婦;

寶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漢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都不得是後宮內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宮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謂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興,設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後宮宮女很多。宮女被皇帝御幸以後,便獲得妃的名號,進入了皇帝嬪妃的行列。但明代後宮除了皇后的稱謂,只有妃這一級,沒有嬪。

妃有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莊妃、裕妃,貴妃在妃這一級中地位最高。

清代宮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關以後坐鎮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燁確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后;母親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

皇后坐鎮中宮,主持後宮事務;

皇后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住東西六宮;

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分住東西六宮。

清後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

:)希望可以幫到你

數學急!!要有計算過程,最好是易懂的過程,算式是求的什麼

第一題正方體12條稜長都相等,稜長 5釐米的正方體,12條稜長的和就是 5x12 60釐米,一根鐵絲剛好做成這個正方體的框架,這一根鐵絲的長度就是 60釐米。長方體的12條稜,就是 4條長 4條寬 4條高,如果用這根鐵絲做一個長方體框架,我們就先算算長寬高的和,60 4 15釐米,或者 5 5 5 ...

宋代魂瓶是國家管理的文物嗎,古代魂瓶放家裡吉利嗎

宋朝 公元 bai960年 公元1279年 是中du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 zhi下dao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內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容,共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太祖為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

古代人是怎樣介紹自己姓名的古代人名是如何稱呼的

古代人的自我介紹是姓名 籍貫。例一 聽劉蘭芳說 岳飛傳 兩軍陣前交戰的時候,將帥一般都會自報家門,就是 來將通名 岳飛報的家門 河南省湯陰縣孝悌裡永和莊姓岳名飛字鵬舉。注意 岳飛沒有報所居大都市的名字,也沒有報自己的職稱,也沒有報自己的政績,就是報自己的姓名和出生地。例二 某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