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中的「渴筆」和「枯筆」有何不同?拜託了各位謝謝

2021-04-24 07:51:00 字數 4478 閱讀 4774

1樓:在漢仙岩吃湯圓的板栗

一、種類不同

1、渴筆是「幹筆」的另一稱謂,是一種中國畫技法名。

2、枯筆是國畫和書法種的一種筆法。

二、使用方法不同

1、渴筆就是筆中的水分含量少,作畫時用「筆枯墨少」之法作畫,最能檢驗作者駕馭筆墨的功力。

2、枯筆是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筆作畫或寫字。指筆中濃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後在紙上的行筆效果。即容易出現「假飛白」。

三、表現形式不同

1、渴筆由於筆鋒乾澀、行筆過快,水墨不能入紙,線條就會顯得輕飄浮動,缺乏沉穩與凝練;用筆過緩,墨跡滯澀淤積,氣息不暢,在整體效果上就會失去連貫與生動。所以,要運用好「渴筆」決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日積月累的紮實功夫。

2、古代傑作中的枯筆都寫的都很慢,有勁健斷續之勢,且又潤又厚。

2樓:叮叮噹杖咕

應該說是書法中的飛白吧,也就是枯筆。是說書寫中運筆的過程中水分的含量少而產生的枯筆---飛白效果。而渴筆,我的理解是,書寫過程中由原來胞滿的水分漸漸變化出來的效果。

麻煩採納,謝謝!

對林語堂寫作風格的理解拜託了各位 謝謝

3樓:爵爺

林語堂 幽默與閒適是其散文的重要特色。用平淡的話語製造美文,表現出一種心境的超脫與悠閒,與他提「性靈」,表現「自我」的美學觀相一致。他的「閒適」在內容上表現為冷靜超遠,旁觀世態人情,面對現實,但不干預和批判現實。

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娓語式」的小品文筆調。 林語堂與周作人有很多類似之處。其中最明顯的便是兩人選題都以身邊的瑣事為主,注重生活的細枝末節,別人不屑顧及的類似「蒼蠅之微」都成為他們樂於表達的內容,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平實的事物中,林語堂還往往能生髮出比爾想不到的新東西。

在對細枝末節的描寫中,二人還都特別注重性靈,即對這種種細枝末節獨具匠心的微妙感受。比如說,西裝是常而又常的題目,難有新意,擅長經國大品者肯定會不以為然,大加責罰。而林語堂卻給西裝賦予新的現代意識。

他在《論西裝》中說:「平心而論,西裝之所以成為一時風氣而為摩登士女所樂從者,惟一的理由是,一般入士震於西洋文物之名而好效顰;在倫理上,美感上,衛生上是決無立足根據的。」西裝「令人自由不得」,「間接影響呼吸之自由」。

林語堂甚至說:「中西服裝之利弊如此顯然,不過時俗所趨,大家未曾著想,所以我想人之智愚賢不肖,大概可以從此窺出吧?」這確是「知微見著」,能在常人不以為然的細枝末節處發現新意,並自由的表達出來,極見靈性。

是,恰恰正是在性靈的表現上,二人又各有各的特色。周作人的靈性在表達時總是伴隨著寧靜與冷漠,給人不起波瀾之感,知者謂之有,不知者謂之無。而林語堂小品文中的性靈卻顯得充盈、奔放、歡快、充滿激情,其相對應的表達方式也是浩浩蕩蕩,如江水滾滾。

他曾寫道:「人謂性靈是什麼,我曰不知。……大概昨夜睡酣夢甜,無人叫而自醒,晨其啜茗或啜咖啡,閱報無甚逆耳新聞,徐步入書房,明窗淨几,惠風和暢——是時也,作文佳,作畫佳,作詩佳,題跋佳,寫尺牘佳:

未執筆,題已至,既得題,句已至。」可見,與周作人一樣,寫文章也是為了自己內心情感的需要,不需故意雕琢或為表達某一主題而特意冥思苦想來作文。而不同之處在於,林語堂當性靈來,就文思泉湧,有筆墨不逮之感,在小品文的閒適筆調中又負有氣勢跌宕、韻律鏗鏘、節奏性強的特點。

除此之外,林語堂小品文中除了長句和閒談文句,還有短促激昂的句子,使文意表達得思想跌宕,才情奔湧。林語堂這種在小品文中外顯的性靈與情趣氣質,是周作人所沒有的。

文章的"中心"與"中心思想"意思相同嗎?如果意思不相同,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拜託了各位 謝謝

4樓:手機使用者

差不多,有時候兩個的意思是一樣的,有時候不同。 不同時,「中心」是指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最主要的說明東西,「中心思想」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相同時,文章最主要的東西就是文章的主旨和意義。

什麼是「會試」?什麼是「殿試」?兩者有什麼區別?拜託了各位 謝謝

5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考試。應考者為

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

殿試,為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會試與殿試的區別在於:

1、歷史發展不同:會試是在明清兩個朝代才出現的一種科舉考試製度,而殿試則是在唐朝便有了的科舉考試製度,這種制度經歷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

2、應試的場所不同:會試在南京夫子廟,在進去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而殿試是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

3、考取的功名不同:殿試結果分為:進士、賜進士等等。會試的所有中試者都稱貢士。

擴充套件資料

殿試的過程與結果:

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 殿試

通過者分別稱為:

童生 →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

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康熙以後,題長達

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

乾隆二十六年(2023年) ,改由讀卷大臣密議八條中圈出四道為題。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6樓:笑語棉花糖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考試。是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所謂會試者,就是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組成,主考官有4人(明代為2人)。

殿試是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

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由唐高宗創制,所以是從唐開始的。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會試與殿試的區別在於:

1、歷史發展不同:會試是在明清兩個朝代才出現的一種科舉考試製度,而殿試則是在唐朝便有了的科舉考試製度,這種制度經歷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

2、應試的場所不同:會試在南京夫子廟,在進去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而殿試是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

3、考取的功名不同:殿試結果分為:

①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

②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③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傳臚大典後,新進士在保和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

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會試的所有中試者都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覆試、擇優取為進士。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釋褐授官。

7樓:純白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 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

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金代凡府試中選者可參與會試。泰和二年(1202) 定,策論三人取一, 詞賦經義五人取一。

元代鄉試取300人,三分之一可參與會試,其中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佔四分之一。考試內容重經義,輕詩賦。明清各省鄉試中式的舉人,於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後改在三月)入京參加由禮部主持的考試。

以往各屆會試中未中的舉人與國子監的監生也可一同應試。因考試在春天,又稱春試或春闈。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也舉行會試,稱會試恩科。

殿試是由武則天創立的。 殿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

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

元工分一、二、三甲,兩榜。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前三人賜進士及第,為一甲;餘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為

二、三甲。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和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

後改為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後改為三年舉行一次。開寶六年(973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8人。

其中有2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落第進士徐士廉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捨「,要求殿試,以求公道。宋太宗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講武殿進行復試,由宋太宗親自主持,結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選。

張榜後,朝野大譁,李仿降職。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而且自此確立了封建社會的**考試製度。

鋼筆與簽字筆的書寫有什麼不同,請問 簽字筆和普通鋼筆有什麼區別?謝謝

1 效果方面 copy 鋼筆的效果要bai好了,從對紙張的摩擦力和書寫的感覺上du來說都zhi要更勝一籌。2 儲存時間方面 dao 簽字筆的字跡可以保持較長時間,適合書寫,鋼筆由於是墨水,書寫時間儲存的時間短一點。3 便捷度方面 簽字筆易於攜帶,更佳方便,做哪帶到哪,鋼筆則要隨時準備墨水。一 鋼筆選...

法律和民間習俗在糾紛解決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最高行為準則,具有最高效力和強制執行力等 民間習俗從法律角度講是習慣法,屬於道德範疇,沒有強制執行力,如鄉規民約等。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有強制執行力。在解決糾紛時通過法律途徑依法做出的解決方案受法律保護由國家機器保證其得到實施,在民事糾紛中如果當事人不執行生效的判決 裁定等另一方...

古代爵位中,王和王有何不同,誰的地位更尊貴

明朝以前的制度,王的封號如果是一個字 周 唐 秦。是地位最高的。他們的封地一般比較大比較富庶。他們的子女襲封起點高,兒子會被封為 兩個字的王 女兒封為郡主。一字王他們是因為世世代代就是和皇族們有關係的,所以一般是親王或者是諸侯王這樣子的,二字王他們是由於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功的人才能成為的王,所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