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對聯歷史,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是什麼?

2021-04-14 18:00:34 字數 6451 閱讀 7622

1樓:我是人間別離客

對聯是中國傳bai統文化的du瑰寶,有歷史記載zhi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dao時代。明洪武專年間(1368-2023年),屬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

「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

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而春聯則要晚一點,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太明白,應該出於後蜀主孟昶寫的

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是什麼?

3樓:小魚果

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是五代後蜀國國君孟昶創作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從中反映了五代時期川蜀地區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4樓:

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據史書記載,最早的對聯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們為了「辟邪降幅」、除舊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釘在門板上,這就是最古老的春聯。在宋代,人們將桃木換成了紙;而在明代,被最終定名為「春聯」,一直沿用至今。

擴充套件資料

傳說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偏據西南一隅的後蜀國君孟昶,依舊是日日歡宴,夜夜笙歌。轉眼間一年將盡,到了公元964年的除夕,又是張燈結綵懸桃符迎新春了,孟昶雅興不減,命學士辛寅遜等人撰句。

「桃符」是古時習俗,每到夏曆元旦,即正月初一,在門旁懸掛桃符,以為能驅邪逐鬼。但過去的桃符是在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鬱壘二神名或畫二神像。只是到了後蜀,孟昶別出心裁,開始在桃符上題寫吉祥的聯語。

待辛寅遜等人把寫好的桃符呈送上來,孟昶一一看了,搖頭不止。原來孟昶嫌他們作的聯句不工,沒有表達出他的心思。這孟昶雖然說憑藉天時地利在這天府之國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但他才具平常,缺乏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又像李後主、宋徽宗等亡國之君一樣,喜歡舞文弄墨,頗負文名。

此刻他心血來潮,文思洶湧,既然手下這些無用的學士們寫不出令人滿意的桃符,何不趁機顯露一番自己的才華呢?

於是他搖動著他笨重的身體,略一思索,出口成章,揮筆在桃符上寫下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掛在了自己的寢宮門上。望著自己的傑作,他洋洋自得,躊躇滿志,陶醉在歌舞昇平的歡樂之中。

5樓:匿名使用者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夕,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964),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聯絡,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清代,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書家樂以此酬應贈答,文人好將此雅懸齋壁,撰寫楹聯蔚然成風。

楹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楹聯的風俗。

6樓:高洞子

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 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 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對聯。

7樓:楠i木

開天闢地,初一迎新。是唐代劉永子寫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書記載,五代後蜀皇帝孟昶(918-956)於934年除夕,命翰林學士辛 寅遜題詞於門上"桃符"板,孟昶嫌作得不好,就親自在"桃符"上題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公認我國最早的對聯.

9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詩經》裡面的對仗句子,書法石刻是唐大曆年間,著名學者和高僧大顛和尚的題聯: 一柱擎天千古壯; 獨瓶掛壁萬年春。 聯旁有柱和瓶的浮雕。

據史料記載.、﹁唐大曆初年,西巖寺大顛師遊東山並題聯﹂。唐大曆初年即公元七六六年,距今一千二百二十多年。

孟昶的說法可以論述為「門聯」的開端。

對聯的歷史由來

10樓:哎_又見落葉

1、起源

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

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2、發展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對偶、排偶(駢偶)、律偶。

11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12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貼上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究其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有學者說,對聯是「駢文的後裔」,是頗有見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詩,句式對仗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更強調音韻和諧、對仗工整。這些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對聯。

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

三、四兩句,第

五、六兩句都必須相對,這種詩體從唐代到現在,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對聯就是從律詩為代表的對偶文體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

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也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對聯究竟是產生於何時何人之手,眾說紛紜。

但有譚嗣同考證,南樑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聊。」其三妹令嫻續曰:

「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是創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對聯講究煉字煉意,對聯作者要用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創作出感情豐富、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意韻濃郁的作品。因而,對聯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自從對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後,由於其精粹的特點,便像長了翅膀一般,從士大夫那裡飛向民間,深入千家萬戶,它既像「陽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

正因為它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極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對聯熱」經久不衰,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欣賞、所喜愛,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魂寶,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對聯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的,所以它典雅、精煉、優美,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魅力奇妙。同時,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敘懷,或揚善抑惡等。

此外,它又是與書法揉和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兩者相互映襯,更顯出一種神祕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美。

許多對聯不但與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意義,而且能贏得更多的讀者,更富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在過去,歷代皇帝殿試進士,選拔狀元,常用對聯;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題贈要用對聯;遊覽名勝古蹟,也會即興題聯。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聯的使用更為廣泛,民間歲時節令,升遷新居和喜事慶典或行業開張,以及現在的酒店茶亭、書院店堂、樓臺亭閣等無不使用對聯,正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我們廣大農村都喜歡貼春聯。春節到了,春天來了,在廳堂或門前掛上一幅醒目的對聯,心情就是不一樣。

對聯這一獨特的藝術文體,從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聯林奇珍和趣聞軼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寶,是一種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對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所以:

對苑民間增異彩;聯花園裡溢奇香。

13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漢族傳統文化瑰寶,春節時掛

的對聯**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

對聯是那個時代最早出現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貼上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究其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有學者說,對聯是「駢文的後裔」,是頗有見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詩,句式對仗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更強調音韻和諧、對仗工整。這些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對聯。

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

三、四兩句,第

五、六兩句都必須相對,這種詩體從唐代到現在,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對聯就是從律詩為代表的對偶文體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

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也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對聯究竟是產生於何時何人之手,眾說紛紜。

但有譚嗣同考證,南樑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聊。」其三妹令嫻續曰:

「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是創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對聯講究煉字煉意,對聯作者要用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創作出感情豐富、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意韻濃郁的作品。因而,對聯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自從對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後,由於其精粹的特點,便像長了翅膀一般,從士大夫那裡飛向民間,深入千家萬戶,它既像「陽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

正因為它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極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對聯熱」經久不衰,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欣賞、所喜愛,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魂寶,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對聯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的,所以它典雅、精煉、優美,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魅力奇妙。同時,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敘懷,或揚善抑惡等。

此外,它又是與書法揉和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兩者相互映襯,更顯出一種神祕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美。

許多對聯不但與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意義,而且能贏得更多的讀者,更富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在過去,歷代皇帝殿試進士,選拔狀元,常用對聯;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題贈要用對聯;遊覽名勝古蹟,也會即興題聯。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聯的使用更為廣泛,民間歲時節令,升遷新居和喜事慶典或行業開張,以及現在的酒店茶亭、書院店堂、樓臺亭閣等無不使用對聯,正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我們廣大農村都喜歡貼春聯。春節到了,春天來了,在廳堂或門前掛上一幅醒目的對聯,心情就是不一樣。

對聯這一獨特的藝術文體,從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聯林奇珍和趣聞軼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寶,是一種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對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所以:

對苑民間增異彩;聯花園裡溢奇香。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旅遊家是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據中外學者考證,周穆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旅行家。左傳 昭公十二年 寫道 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竹書紀年 雲 穆王東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里,西征億有九萬里,南征億有七百三裡,北征二億七裡。史記 趙世家 雲 繆王 即穆王 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君主...

中國最早的也是特色的雕塑是什麼,中國最早的也是第一個特色的雕塑是什麼

應該是秦始皇的兵馬俑吧。它或許不是真正的,時間上 最早 的。但就有特色的雕塑來說。它應該是最早的吧。按 中華文化通志 記載 我國傳統雕塑中按作用分為三類 宮苑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兵馬俑屬於其中第二種。大足石刻,樂山大佛等屬於第三種,有特色,但不是最早。黃津芳 葉毓山 吳為山 姜傑 田世信 霍去...

中國最早的郵票是什麼郵票中國最早的郵票是什麼

資訊 於 博寶藝術網 1878年,海關郵政局發行大龍郵票,這是中國第一套正式郵票。由中國人設計。面值一分銀,三分銀,五分銀。一分銀是一兩銀子的百分之一。銅板雕刻,發行過三期。第一期,發行於1878年7月。用半透明白紙。相鄰兩票距離是2,5毫米,稱為 薄紙大龍 第二期,發行於1882年,紙質與一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