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找成語故事,幫我找20個成語故事

2021-04-02 12:54:35 字數 5583 閱讀 8510

1樓:匿名使用者

1、沆瀣一氣(這個比較短,但是我沒聽過,嘿嘿)

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由於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於是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一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為息國不僅無理,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

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3、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後,由昏庸無能的兒子劉禪繼位。後來蜀國滅亡,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帶到洛陽,一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讓人表演了一些蜀國的娛樂節目。當時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人看後都產生了亡國的傷感,唯獨劉禪嬉笑自如。

後來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劉禪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4、從善如流

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晉軍元帥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楚軍一見晉軍,就撤回去了。欒書於是轉而攻打依附楚國的蔡國。

楚國急忙派出兩個縣的兵力,前來援救。這時,晉軍上下鬥志高昂,準備迎戰楚軍。只有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三人勸欒書退兵,避開楚軍的鋒芒。

欒書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後來晉軍趁楚軍回國之際,出兵攻克了蔡國。

從善如流:比喻樂於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5、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為了稱霸,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說:

「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多,而楚國又多災多難。我們完全用不著怕它。」他勸晉平公把眼光放遠點,同意楚靈王的邀請。

「多難以固其國」後多作「多難興邦」。邦:國家。

多難興邦:指多經困難,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團結奮鬥,使國家強盛起來。

6、小巫見大巫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身邊的名將張紱,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不但能寫詩,還擅長作賦。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陳琳是他的同鄉,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紱看過後非常欣賞,便寫了封信稱讚陳琳的文才。陳琳回信說:

「我在河北,幾乎與天下隔絕,這裡寫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所以不是我文筆好,是你太誇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實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見大巫,法術便無法施展一般。」

2樓:匿名使用者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嚐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誰能幫我找2個成語故事,要不太常見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不寒而慄)西漢武帝的時候,有個名叫義縱的人。他姐姐義殉是個醫生。她因醫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寵愛她,義縱也因此得到漢武帝的任用。

他先在上黨郡一個縣中任縣令,後又升為長安縣令。他在任職期間,能夠依法辦事,不講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權有勢的人,當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變。漢武帝認為他很有才幹,就調任他為河內郡都尉,後又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裡居住著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名叫寧成,這人很殘暴,利用手中的權力橫行霸道,百姓們都很害怕他,甚至連進關、出關的**都不敢得罪他。人們都說,讓寧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給狼管。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有些不安。

等義縱上任那天,帶領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迎接義縱。義縱知道寧成這樣做的目的,對他不理不睬。一上任,義縱就派人調查寧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統統殺掉,最後,寧成也被判了罪。

這一來,當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為也有劣跡,嚇得逃離了南陽。

後來,漢武帝又調義縱任定襄(在今內蒙古)太守,那時,這個地區的治安很混亂。義縱一到定襄,就將監獄中二百多個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同時將二百多個私自來監獄探望這些犯人的家屬抓了起來,說他們想要為犯人開脫罪行,也一起判處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儘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訊息後都嚇得不寒而慄。

義縱執法嚴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司馬遷《史記》把義縱歸入酷吏一類。

(摧枯拉朽)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堂兄弟的支援和擁護下,建立東晉政權。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來,由於晉元帝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王敦打算起兵反對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前,勸說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甘卓答應了。但到出發那天,王敦已登上戰船,甘卓卻沒有到,只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非常吃驚,說:

"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我只是去消除皇上週圍的壞人,沒有它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將軍,請你轉告甘將軍。

"參軍回稟甘卓後,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也有謀士向他獻計, 不妨答應王敦一起舉兵,待他東下後再討伐他。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還是不同意。

當時,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希望甘卓忠於朝廷,討伐王敦。甘卓的參軍李樑勸甘卓伺機而動,不要匆忙行事。

如果王敦取勝,他必將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勝,朝廷必將重用甘卓,讓他起兵平定叛亂。這樣,無論哪一方取勝甘卓都不會吃虧,因此不能輕易舉兵出戰。

鄧騫反駁李樑說,甘卓這樣做是腳踩兩隻船,必然會招來禍患。其實,王敦的兵馬不過萬餘,守衛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軍隊超過王敦一倍,如果進軍武昌,一定能取得勝利。最後他對甘卓說:

"甘將軍如果發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毀乾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不必有什麼顧慮。"儘管如此,甘卓仍然猶豫不決。王敦揮軍東下,見甘卓不來響應,又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再次勸說甘卓起兵。

樂道融是反對王敦叛亂的,所以他勸甘卓起兵討伐王敦。甘卓這才下了決心,寫檄文聲討王敦罪狀,同時調兵遣將討伐王敦。王敦得知甘卓率軍前來討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兒、參軍甘昂請求甘卓回師襄陽;而都尉秦康勸說甘卓忠於朝廷,一舉消滅王敦。

但是甘卓優柔寡斷,不聽秦康勸告,竟然回師襄陽。後來,襄陽太守周慮等人與王敦勾結,將甘卓暗害。甘卓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王敦,結果因為動搖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4樓:雅馨小蓉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一次,在戰鬥中,關羽被流失所中,傷得很重,箭頭穿透了左臂。

後來傷口雖然癒合,但是每到陰雨天氣,左臂傷口處就會隱隱作痛。有位大夫(並非當時的名醫華佗)說:「射中您的那支箭頭有毒,現在毒已經滲入骨頭。

應該重新把傷疤揭開,弄破手臂,刮骨去毒,這樣才能徹底地去除病根。」關羽二話沒說,當即伸出左臂,命大夫破臂刮骨。當時關羽正在和將領們擺宴飲酒。

大夫沒有用***物就割開了手臂。鮮血直流,淌滿了盛血的器皿。而關羽仍然若無其事的喝酒吃肉,與大家談笑風生。

在場的將領們大為震驚。關羽刮骨療傷的事蹟,一時傳為美談。

成語故事 大概概括一下,20個成語故事 有成語故事的大概內容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 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 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 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 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

幫我找勵志名言有故事的,幫我找一個勵志名言 有故事的

在求知中老去 改變人生的32句勵志名言1 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2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3 莫找藉口失敗,只找理由成功。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找方法 4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

類似「醉生夢死」的成語幫我找幾個

近義詞 花天酒地 紙醉金迷 燈紅酒綠 類似醉生夢死的成語 花天酒地 形容荒來淫腐化 吃喝 自嫖賭的生 bai活。苟且偷生 苟且 得 過且du過zhi 偷生 苟且地活著dao。得過且過,勉強活著。苟且偷安 苟且 得過且過 偷安 只圖眼前的安逸。只顧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苟延殘喘 苟 暫且,勉強 延 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