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負載的兩端並聯電容可以增加負載的功率因素!這是什麼原理

2021-03-27 20:29:35 字數 6778 閱讀 9083

1樓:遠上寒山有人家

嚴格來講,增加的不是負載的功率因數,而是針對電源或者說整個電路的功率因數。負載大多是電感性負載,在其正常工作時,不但要從電源吸收有功功率,變化為負載所需要的機械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同時還要吸收無功功率,以滿足裝置正常執行所需要的基礎的條件:例如,電動機運轉使用電磁感應才能實現能量的變換和傳遞,這是電動機執行所需的基礎條件;那麼要建立磁場,必須從電源從吸收無功功率。

因此,電路中既有有功功率p的存在,也有無功功率q的存在,二者總的表徵形式使用視在功率s表示,關係式為s²=p²+q²,其中cosφ=p/s就稱為電路的功率因數。

現在,在負載兩端並聯一個合適的電容,我們知道電容的電流相位落後於電壓90°,和電感電流相位超前於電壓90°正好相位相反,那麼電感所需要的無功電流不再需要電源提供(或者部分不再需要電源提供),而是由電容提供;電容此時變成了一個提供無功電流的「電源」,使得電感從電源吸收的無功功率q得到減小,自然整個電路視在功率s減小,而電路中的p是不變的,所以cosφ=p/s得到提高,因此增加了整個電路的功率因數。

2樓:上海南信

你所說的的都是感性負載,並聯補償電容,容性的

在感性負載的兩端並聯一個適量的電容器,提高電路的功率因數後,流過電容的電流怎麼變化?

3樓:奧特電器深圳

呵呵 如果bai你還是學生,拿要先把你的老du師拉出來,打屁股zhi!咋教的書?在dao我們公司從內事無功補償裝置研發生產銷售容的29年裡,常常有沒有電工知識的客戶提類似的問題。

這樣:你先看看兩個附圖。這是電容器補償電動機無功功率的示意圖。加電容器以後,電動機的無功電流就只是在電容器和電動機之間流動了。

至於這個電流的大小,你要用功率三角形來計算。它們穩定工作的時候,這個電流是個定值。注意了,無功電流,有功電流,視在電流,它們之間是直角三角形的關係,不能直接代數和。

更多關於無功補償、功率因數等等問題的資料可到這裡來查詢和討論

4樓:看不見的星

流過電容的電流的方向與電感上的電流方向相反。

在感性負載的兩端並聯一定值的電容可以提高功率因素減少負載的工作電流是麼?

5樓:江蘇小小高郵

可以提高用電裝置的功率因數,減少到感性負載線路中的工作電流,但不能減少感性負載本身通過的電流。

並聯一個合適的電容可以提高感性負載電路的功率因數。

6樓:匿名使用者

(1)試驗裝置和電路:①在100伏安的變壓器前邊,接220伏60w電燈泡(圖中沒有),目的是

內隔開與總

電路相容通。②在變壓器的輸入端並聯適當的電容器。③在變壓器的輸出端接一個20w的燈泡。如圖所示。

(2)試驗方法:①將電容器調到容量最小位置好比斷路,此時接通電燈泡後,燈泡不太亮。用電流表測得一次電流為:0.32安,二次電流為0.5安。

②將電容器的容量調到適當位置,即容抗等於感抗,發現電燈泡比原來亮。再測一次電流0.25安,二次電流0.6安。

(3)對試驗分析:①輸入電流減少:(0.32-0.25)÷0.32=21%;

②輸出電流增大:(0.6-0.5)÷0.5=20%,

③因沒有功率電錶輸入有功功率是否減少,無法測量,但因電流減少,輸入的電能不會增加。但輸出的是純電阻負載,有功功率因數為1,電流增加,電壓不可能降低,輸出的有功功率增加20%以上,這是不用測量的。此試驗雖小,但說明問題卻很大,它證明在低壓電網中安裝電容器後,不僅節約大量有功功率,還能使負載做功增大。

7樓:遠山稚

這個不絕對的抄,沒加電

容之前成感性,bai加電容可以使功率因du數提高,直到zhi加了一定量的時候功dao率因數最大,就是1,成阻性,這個時候如果電容再加大,功率因數反到又降低了,這個時候負載就不再成感性了,卻成了容性!也就是說補償要適量!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沒錯。

感性負載電路

在並聯電容前後,電路的電壓沒有改變,電路的內電阻和電抗也沒容有改變,所以電路的有功功率也沒有變化。

並聯電容以後,電容的電流與感性無功電流,相位相反,感性電流被抵消了一部分,因此,總電路的電流會變小。

只要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一電容器即可提高電路功率因數。這句話為什麼是錯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這麼說,在交流電路中,在有感應負載的迴路裡併入電容,就可提高功率因數

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適當的電容可提高電路的功率因素,但不會改變電源輸出的有功功率對嗎?

10樓:風箏已過

感性負載並聯電容後功率因數會變大,但隨之電路總電流變小,而有功功率=電壓×電流×功率因數。我做過這樣的電工試驗,結果算出來有功功率比原來要小…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的加電容會提高整個電路的阻抗增加無用功不會改善功率因數

試者改變系統的頻率會改變功率

如果電路中容抗大於感抗就減少頻率。反之減少頻率

12樓:依染紅雀

有功功率不變,無功功率會變

有功功率只是電阻消耗的功率,無功功率是動態元件。

你並聯電容,只是改變了無功功率,從而改變了功率因數。但是有功功率是不變的

在感性負載的兩端並聯電容可以( )a提高負載的功率因素 b提高線路的功率因素 c減小負載電流 d減小負 5

13樓:匿名使用者

選b。負載的功率因數由負載自身決定。

感性負載端並聯電容是為了提高線路的功率因數,從而降低供電變壓器及輸送線路的損耗,提高供電效率,改善供電環境,在負載端並聯電容屬於就地無功補償的方式。

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一個適量的電容,提高功率因數後,電路中的ic如何變化?

14樓:墨汁諾

流過電容的電流的方抄向與電感上的

bai電流方向相

du反。

感性負載並聯電容後功率因數zhi會變大,

dao但隨之電路總電流變小,而有功功率=電壓×電流×功率因數。

加電容會提高整個電路的阻抗增加無用功不會改善功率因數,試者改變系統的頻率會改變功率,如果電路中容抗大於感抗就減少頻率。反之減少頻率。

輸配電線路首末兩端的電壓差值。表示為δu=duu1-u2 (千伏)式中u1、u2分別為線路首末端的線電壓,單位為千伏。如用百分值表示,為式中un為線路的額定線電壓(千伏)。

15樓:小溪

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一個適量的電容,提高功率因數後,電路中的ic就是外加電壓除以電容的容抗,功率因數的提高是指總電流的下降,而電阻、電感的電流和接電容前後沒有變化。

16樓:陳堅道

感性負載執行來除消耗有功電能源外還消耗一定的無功bai電能,而在du

感性負載兩端並zhi聯一個適量的電容器dao,等於安裝了一臺無功發電機向感性負載提供無功電能,從而降低了電網輸送的這部分無功電能,所以,並聯電容器前端(電網輸送)電流降低,後端感性負載電流不變。

17樓:

電容並聯bai時,對於原有的電感du性負載來說,兩zhi端的電壓和流dao過的電流內

都沒有改變,也就容是說原有的感性負載工作狀態沒有任何改變,但是,整個電路的功率因數提高。 如果將電容串聯到電路中,雖然可以提高電路的功率因數,但是對於感性負載來說,兩端的

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電容可以提高線路功率因數,是否並聯的電容容量大,功率因數就提得越高?

18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一定。

跨感應負載的並聯電容器可以有效地增加線路的功率因數。但是,並聯電容器數量越大,容量越大,功率因數越高。

但是,在電容器並聯連線之前,沒有連線感性負載。在電容器並聯連線之後,可以增加功率因數。當功率因數在量增加時最大化時,它為1,這成為電阻性負載。

如果並聯電容繼續增加,則功率因數將減小。因此,並聯電容器的數量越多越好越好,但卻有其科學的計算方法。

負載電流滯後於負載電壓。一個相位差特性是感應負載,例如變壓器,電動機等。另一種是一些電路,其中一些裝置在消耗有功功率並具有線圈負載時消耗無功功率。

由於感性負載在接通電源或者斷開電源的一瞬間,會產生反電動勢電壓,這種電壓的峰值遠遠大於負載交流供電器所能承受的電壓值,很容易引起車用逆變器的瞬時超載,影響逆變器的使用壽命。因此,這類電器對供電波形的需要較高。

開關旁邊並聯電容是為了在開關斷開時減少開關斷開的兩個觸點之間形成的電弧;開關閉合時,則沒有消除電火花的作用。

因為開關所接的電路中,常常都屬於感性負載,感性負載在斷電時由於電流不能突變,因此會在斷開的兩個觸點之間形成的電弧,這個電弧一方面對觸點造成損壞作用(容易拉成毛刺),一方面影響電路的斷開時間;加上電容後,由於電容兩端電壓不能突變,使觸點兩端的電壓也不能突變,因此就沒有火花形成,其可吸收尖鋒電壓,起到保護觸點的作用和及時斷開電路的作用,防止擊穿。

19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絕對的。

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電容器可以有效的提高線路的功率因數。但並聯電容並不是數量越多、容量越大,功率因數就越高。

但未並聯電容器之前為感性負載,並聯電容器後可以使功率因數提高,直到加了一定量的時候功率因數達到最大,即為1,這時候變成為阻性負載,如果並聯電容繼續增加,那麼功率因數反而會降低了。所以,並聯電容並非數量越多、容量越大越好,而是有其科學的計算方法。

負載電流滯後負載電壓一個相位差特性的為感性負載,如變壓器,電動機等。另外一種是指有些裝置在消耗有功功率時還會消耗無功功率,並且有線圈負載的電路。

擴充套件資料

電感對電流的變化有抗拒作用。當流過電感器件的電流變化時,在其兩端產生感應電動勢,其極性是阻礙電流變化的。當電流增加時,將阻礙電流的增加,當電流減小時,將反過來阻礙電流的減小。

這使得流過電感的電流不能發生突變,這是感性負載的特點。

低阻測量時,對於感性負載問題:

1、避免用脈衝式測量。

2、決定於l/r時間常數。

20樓:匿名使用者

一、眾所周知,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電容器可以有效的提高線路的功率因數。但並聯電容並不是數量越多、容量越大,功率因數就越高。但未並聯電容器之前為感性負載,並聯電容器後可以使功率因數提高,直到加了一定量的時候功率因數達到最大,即為1,這時候變成為阻性負載,如果並聯電容繼續增加,那麼功率因數反而會降低了。

所以,並聯電容並非數量越多、容量越大越好,而是有其科學的計算方法。

二、並聯電容器的原理及意義

提高功率因數的常用辦法是在負載兩端並聯電容器。其原理是利用電容與電感的電流在相位上剛好相差180°(方向相反),可以相互交換無功電流,從而減少從電源中再攝取無功電流造成的電源浪費以及由此造成的線路熱損耗和電壓損失。

三、並聯電容器的計算口訣

電容容量咋確定,計算公式要記清。

負載功率除壓方,再除三一四得商;

該商再乘兩數差,兩數求值按下法。

先知現有功因數,反角函式求角度,

求出該角正切值,作為上面第一數;

再設預想功因數,同樣方法求角度,

也求該角正切值,作為上面第二數。

電壓伏特功率瓦,得出電容是法拉。

功率單位用千瓦,電容單位用微法,

功率乘以正切差,再乘係數看電壓。

單相電壓二百二,係數六十五點八;

係數若為二十二,電壓數值三百八。

三、並聯電容器的計算方法

設負載的功率(有功功率,不特別指出時,均指有功功率)為p(單位為w),相電壓為u(單位為v),電源頻率為f(hz),當時的功率因數為cosφd,預計提高到的功率因數為cosφg,則需並聯的電容器容量c(f)為:

當電源頻率f=50hz時,上式中的2πf≈314(即口訣中所說的「再除三一四得商」中的「三一四」)。上式即變為:

上式即後一部分口訣所描述的內容,其中的兩個正切值是由當時的功率因數(下角標用d)和預計達到的功率因數(下角標用g)通過反三角函式求得各自的功率因數角(口訣中說「反角函式求角度」)後再計算得到的。

若功率p的單位為kw,電容量c的單位為μf,則:

(1)當電壓u=220v時,上式將進一步簡化為:

c=65.8p(tgφd-tgφg);

(2)當電壓u=380v時,上式將進一步簡化為:

c=22p(tgφd-tgφg)。

這就是口訣的第三部分「功率單位用千瓦,電容單位用微法,功率乘以正切差,再乘係數看電壓。單相電壓二百二,係數六十五點八;係數若為二十二,電壓數值三百八」所描述的內容,其中的「正切差」即是前面口訣中講述的兩個正切值之差。

四、並聯電容器計算舉例

某感性負載,其額定功率為1.1kw,接在電壓為220v、50hz的電源上工作時,電路的功率因數為0.5。若想將功率因數提高到0.8,求需並聯多大容量的電容器?

解:由題意可知:p=1.1kw=1100w,u=220v,f=50hz,cosφd=0.5,cosφg=0.8,則需並聯的電容器容量c為可用公式求取:

用反三角函式先求出現有功率因數為cosφd=0.5的功率因數角φd=60°,再求出該角的正切值tgφd=tg60°=1.732,即口訣中所說的「先知現有功因數,反角函式求角度,求出該角正切值,作為上面第一數」。

再求出預計提高到的功率因數為cosφg=0.8的功率因數角φg=36.9°,tgφg=tg36.

9°=0.751,即口訣中所說的「再設預想功因數,同樣方法求角度,也求該角正切值,作為上面第二數」。

直接用公式得:

c=65.8p(tgφd-tgφg)=65.8×1.1(1.732-0.751)=71μf

答:需並聯容量為71μf的電容器。

在感性負載兩端並聯適當的電容可提高電路的功率因素,但不會改變電源輸出的有功功率對嗎

感性負載並聯電容後功率因數會變大,但隨之電路總電流變小,而有功功率 電壓 電流 功率因數。我做過這樣的電工試驗,結果算出來有功功率比原來要小 不會的加電容會提高整個電路的阻抗增加無用功不會改善功率因數 試者改變系統的頻率會改變功率 如果電路中容抗大於感抗就減少頻率。反之減少頻率 有功功率不變,無功功...

閘流體可控矽兩端為什麼並聯電阻和電容

避免感性負載在斷電後的瞬間產生的高壓感生電動勢損壞可控矽。可控矽兩端並聯電阻和電容起到什麼作用 為了限制電路電壓上升率過大,確保可控矽安全執行,常在可控矽兩端並聯rc阻容吸收網路,利用電容兩端電壓不能突變的特性來限制電壓上升率。因為電路總是存在電感的變壓器漏感或負載電感,所以與電容c串聯電阻r可起阻...

測量電容時其兩端並聯有電阻對測量是否有影響

幾年前,曾做過試驗用lrc數字電橋測三相rc吸收裝置,測電容器容量時,數字電橋有二個引數,一個是電容器容量c,一個是d,d與電容器的介質損耗tan 串並聯的電阻值r有關,r對c的影響不大.題中提的電容器應屬低頻電容器,一般是用1000 hz測量.曾用100hz與1000 hz對同一電容器分別測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