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文化多樣性的知識談談你對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所載內容的理解

2021-03-27 11:32:05 字數 6013 閱讀 9103

1樓:雪窗螢火

孕育文化多樣性的城市淡淡女婿,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所載的內容的理由。

2樓:匿名使用者

80多年前,北大、清華、南開師生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國難,舉遷昆明,合組西南聯大,雲集三校英才,成為全國的文教重鎮和民主堡壘。

2023年至2023年,西南聯大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寫出中國教育史上絢爛的一頁,聯大8年招收的8000餘名學生中,培育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

西南聯大紀念碑碑座為圓拱形,高約5米,寬約2.7米,碑身嵌在其中。碑後燒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

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享有「三絕碑」的美譽。1178字的碑文,通篇訴說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

回顧當年悲壯而又輝煌的歷史,是為了今天傳承「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校訓,讓聯大精神在新的時代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全部的力量。

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原文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中華**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於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於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

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

師生徒步經貴州,於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於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

二十七年,增設師範學校。二十九年,設分校於四川敘永,一學年後並於本校。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後方重鎮。

聯合大學支援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

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緬維八年支援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

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

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

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如,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天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恆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相容幷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

譯文:教授之所以為教授,在於他在學術上有所貢獻,在他本行中是個權威,並不在於他在政治上有什麼主張。譬如辜鴻銘,他的英文水平很高,他可以教英文,北大就請他教英文。

這在蔡元培到校以前就是事實,蔡元培到校後不但沒有改變這個事實,還又加聘了一個反動人物,就是劉師培(申叔)。

劉師培出身於一個講漢學的舊家,清朝末年他在日本留學,說是留學,實際上是在東京講中國學問。袁世凱計劃篡國稱帝的時候,為了製造**,辦了一個「籌安會」,宣傳只有實行帝制才可以使中國轉危為安。籌安會有六個發起人,當時被譏諷地稱為「六君子」,其中學術界有兩個名人,一個是嚴復,一個是劉師培。

在袁世凱被推翻以後,這六個人都成了大反動派。就是在這個時候,蔡元培聘請劉師培為中國文學教授,開的課是《中國中古文學史》。我也去聽過一次講,當時覺得他的水平確實高,像個老教授的樣子,雖然他當時還是中年。

他上課既不帶書,也不帶卡片,隨便談起來,頭頭是道,援引資料,都是隨口背誦,同學們都很佩服。

這就是所謂「相容幷包」。所謂「相容幷包」,在一個過渡時期,可能是為舊的東西保留地盤,也可能是為新的東西開闢道路。蔡元培的「相容幷包」在當時是為新的東西開闢道路的。

因為他的「相容幷包」,固然是為辜鴻銘、劉師培之類的反動人物保留地盤,但更多的是為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人物開闢道路。

擴充套件資料

碑文製作背景

銘文告訴我們,2023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拉開了抗日戰爭序幕。當日本侵略者入侵南方時,平津是急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大學被勒令遷往湖南,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

學校事務由前三任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主持。

他們在那一年的11月1日上課。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困難。上海和南京相繼成為敵人。

武漢震動,臨時大學正式遷至雲南。成百上千的教師和學生成批向南旅行。他們大多數人走了3000英里。

他們中的一些人乘汽車和船旅行,有些甚至繞過香港,途經越南。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他們於2023年初夏抵達昆明,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並於5月4日上課。學校分為位於昆明的理工學院、蒙自的文法學院和同年冬天的師範學院。一學期後,文法學校又遷回昆明。

2023年5月4日,大會結束後,三所學校遷回平津八年。

4樓:匿名使用者

碑文原文:中華**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

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敘述

5樓:袁樂

碑文敘道,2023年「七·七」盧溝橋一聲炮響,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大、清華、南開三大名校奉命遷往湖南,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校務由原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柏苓主持,於當年11月1日上課。後來局勢日艱,上海、南京相繼淪入敵手,武漢震動,臨時大學正式遷往雲南。

數百名師生分批南行,多數師生步行3000裡,部分師生乘車船,有的更繞道香港,由港經越南,歷經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2023年初夏抵昆明,更名「西南聯合大學」,於5月4日上課。學校分設理工學院,址在昆明;設文法學院,址在蒙自;同年冬,增設師範學院。一學期後,文法學院遷回昆明。

2023年5月4日聯大結束,三校遷返平津,歷時整整8年。

西南聯大紀念碑的歷史研究

6樓:百度使用者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嘆南遷流難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歷歷不爽,若合符契。聯合大學之始終,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

銘曰:痛南渡,辭宮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征,經嶢嵲。

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器,猶有舌。

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倭寇,如煙滅。

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維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

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人民網天津9月13日電(陳杰 張國) 「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承載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作無間、同舟共濟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9月13日下午在南開大學原樣重現。  這座從雲南昆明聯大舊址複製的紀念碑,由三校校長許智巨集、顧秉林和饒子和共同揭幕。

三校均已在校園裡樹起西南聯大紀念碑。  今年11月1日,是舉世聞名的西南聯合大學校慶70週年紀念日。70年前,北大、清華、南開師生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國難,舉遷昆明,合組西南聯大,雲集三校英才,成為全國的文教重鎮和民主堡壘。

2023年至2023年,西南聯大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寫出中國教育史上絢爛的一頁,聯大8年招收的8000餘名學生中,培育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西南聯大紀念碑碑座為圓拱形,高約5米,寬約2.7米,碑身嵌在其中。

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享有「三絕碑」的美譽。1178字的碑文,通篇訴說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燒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

  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說,西南聯大的歷史同時載入三校史冊。三位校長今天一同體認當年悲壯而又輝煌的歷史,是為了傳承「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校訓,讓南開、北大、清華的歷史友誼在新的時代發揚光大,像當年的西南聯大那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全部的力量。  今天重立的紀念碑,是由南開大學歷史系1977級校友李德福捐資,著名畫家、南開大學教授範曾題寫了碑記。

  三校校長簽署了《紀念西南聯大建校七十週年會談備忘錄》,舉行了圓桌會議,商討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提倡資源共享,尤其在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相互補臺、彼此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推進教學科研的深入合作,促進學術文化的深度交流與互訪。(完)

西南聯大紀念碑上部篆刻是什麼字

7樓:銘越塗料小郭

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

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共計1178字,通篇記敘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碑後燒錄了834位西南聯大參軍同學的姓名,碑文全文如下:

· 中華**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於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

·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於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於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

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師生徒步經貴州,於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於五月四日開始上課。

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二十七年,增設師範學院。二十九年,設分校於四川敘永,一學年後倂於本校。

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後方重鎮。聯合大學支援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

· 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緬維八年支援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

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

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恆言,實為民主之真諦。

聯合大學以其相容幷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

·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嘆南遷流難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歷歷不爽,若合符契。

聯合大學之始終,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銘曰:

痛南渡,辭官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征,經嶢嵲。

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器,猶有舌。

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倭寇,如煙滅。

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維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

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運用聯絡多樣性的知識,談談新疆怎樣更好地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

1 與中亞及北亞7國接壤,文化差距較小 2 亞歐大陸橋經過此地,地大物博,資源豐盛,充分建設對此地的經濟騰飛起到決定性作用 3 祖國的邊疆大省,少數民族聚集地,迫切解決經濟欠發達問題,關係到國家領土完整和人民安居樂業等重大問題 4 旅遊大省,為祖國財政創收做出巨大貢獻。答 重要性 1.新疆地處中國西...

文化多樣性有什麼價值,文化的多樣性有什麼價值

答案 c 答案解析 試題分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故 入選 發展文化事業要遵循弘揚主旋律 提倡多樣化的原則,故 入選 的說法錯誤,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符合題意。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考點 本題考查文化多樣性 建...

結合材料運用聯絡多樣性的知識說明紫禁城將打造5g智慧故宮的原

故宮屬於於 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版標誌,不僅對於研 化財富 傳權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保護故宮,有利於增強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感 凝聚力和向心力。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 或 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基 保護故宮,有利於繼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