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漁父》中,屈原和漁父的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舉例名人之間對

2021-03-21 07:22:35 字數 3575 閱讀 1202

1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執著追求,堅守自我,不能與時俱進,不願隨波逐流,漁父隨世變化,不拘泥,適世人生,正如馬雲與時俱進感受到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創下網上支付,而

楚辭漁父 兩種人生態度是什麼

2樓:陌小喵

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請根據你所瞭解的儒道思想,就下面楚辭《漁父》論析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的人生態度,並寫出你的看法。

3樓:熱門資源大全

我並不懂儒家,看了這短文,有一點自己的看法,供參考。屈原是一個清高的人,不為世俗所動。而漁夫則是中庸之道,認為事物都可以利用,要看你怎樣去用。

《孟子》有孺子歌曰那段的意思

4樓:歲月不寒

漁父屈原既⑴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⑵。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⑶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⑷。」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⑸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⑻者必彈冠,新浴⑼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⑽,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纓⒄;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⒅,不復與言⒆。

賞析:《漁父》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參考譯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

"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賞析:《漁父》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怎樣看待屈原的人生態度

5樓:

愛國,潔身自好,不願同流合汙,不與世浮沉,寧死不屈,心憂天下,無力迴天。

6樓:賈宇金金金

補充:獻身理想,忠貞不移,剛正不阿,嫉惡如仇。

例舉出歷史上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代表人物,國籍及其主要觀點?

7樓:好吃怕胖

魏晉時期的嵇康和山濤。。嵇康縱情山水,淡泊名利;山濤官場打滾,善於變通。兩人都有才,是好朋友。

因人生態度、志向不同,嵇康甚至還因為山濤勸他做官而寫出廣為流傳的絕交書,使山濤一時間成為文人雅士瞧不起的蠅營狗苟之徒。

不過多說一句話,嵇康後獲罪將死之際,將兒子託付山濤,而山濤也不負嵇康,不僅將其養大**,還為他安排好前途。

漁父一文作者是怎樣用一種文學的手法表現自己內心的矛盾的

8樓:球球

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來顯現作者內心的矛盾。

怎樣理解屈原與漁夫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

9樓:若舞飄逸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屈原是作為漁父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感受形象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試分析《漁父》中屈原的人格特點,漁父的處世態度有何現實意義

10樓:東方

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潔白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一是漁父的不問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極避世、飄然自樂。 「道不同,不相為謀」,結果只好異途殊歸,各行其志。

總體說來,作者的意圖和傾向是:以屈原為主,以漁父為副,以副託主,讚揚屈原的崇高精神,貶抑漁父的消極態度。 從作者的態度來看,讓漁父用「混世」反語來激勵屈原,從而造成更強烈的對比,這恰恰說明了作者對屈原的崇敬,對同流合汙者的憎惡,傾向十分鮮明。

作者沒有單—地鋪陳頌揚屈原的偉大人格,而是別具匠心地為他設定了一個對立面,讓漁夫與屈原分別代表兩種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觀,並讓他們在江畔相遇,對話,這就使文章內涵全部熔鑄在一個整體對比性構架之中。在這個構架中,至少包容著三個方面的對比關係: 一是兩條人生道路的對比。

屈原堅持人世,漁父樂在出世。實質上一個足從社會著眼,目的在於濟世:—個是從個人出發,意圖在於全生。

兩相比較,誰積極誰消極,不言自明。 二是兩種「入世」態度的比較。一個是明辨是非、高潔白奉,而且至死不渝;一個是是非不分、隨波逐流,乃至混水摸魚。

兩相比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三是兩種結果的對比。屈原積極用世,深思高舉,結果卻慘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萬分;漁父消極避世、釣魚汀濱,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枇高歌,欣然自樂。

這兩種情景的對比、**,恐非意志特強者所難以自持:然而屈原卻非但能夠持志不移,而且銳意於以身殉國,這樣,他那玉叮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叮焚而不可毀其節的崇高精神,就在層層對比中顯得更加璀璨奪目

英語單詞的漢語註解,有兩種vt和vi,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vt 表示動詞是bai及物動詞,可以直接跟du名詞 代zhi詞做賓語,比如 speak vi 表示動dao詞是不及物專動詞,必須先跟屬介詞,然後再跟名詞 代詞做賓語。比如 account,必須先跟for,即account for。vt.指的是及物動詞,後面直接跟賓語。vi.指的是不及物動詞,後面不能...

wound的意思和所有詞性,wound兩種讀音有什麼不同

wound1 kk dj wind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 wound2 kk dj n.c 1.創傷,傷 傷口 傷疤 he had a bullet wound in his chest.他胸部有槍傷。2.對感情,名譽等的 傷害,創傷 that was a wound to the child s pr...

為什麼凹面鏡可以成兩種像?一種是倒立縮小的實像,另一種是正立

又名 蘭亭宴集序 蘭亭集序 臨河序 禊序 禊貼 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 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 今浙江紹興 藍亭 修禊 會上各人做詩,並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