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對元朝完成統一大業有什麼

2021-03-20 05:44:57 字數 5270 閱讀 4064

1樓:匿名使用者

忽必烈改制有效地遏制了割據勢力,加強了**集權,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

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1、忽必烈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立志進行變通創新的改革。

2、蒙古國疆域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但統治機構落後,須建立完善的國家機構加強統治。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舊俗阻礙社會發展。(**、遊牧)

忽必烈即位前後,「漢法」與「舊俗」之爭十分激烈。「漢法」是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文化,即先進的封建文化;「舊俗」主要指蒙古地區的遊牧文化,即落後的奴隸制文化。兩者之爭的實質是先進的封建社會制度和落後的奴隸制社會制度之間的鬥爭。

4、粉碎了頑固派的挑戰,為改革創造了條件。

5、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鼓動。

忽必烈改制的內容

(一)體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體)

1、原因:

a、統治機構的落後低效與疆域的遼闊形成巨大反差。

b、漢族地主官僚的鼓動。

c、忽必烈認識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進。

2、方案:按中原王朝體制的框架構建政權機構

3、具體內容:

(1)在**:改革**機構:

(2)在地方:改革地方機構

a、設定行中書省(十大行省)

b、設澎湖巡檢司

c、開發雲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設通政院,建立驛站制度

(5)實行民族分治政策

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麼作用和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呃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少數民族發展。

3樓:燕曉

更留意更有利於他的統一道路。

4樓:匿名使用者

極大的緩解了民族

仇恨和****。要知道真正幫他打天下的都是漢臣。

華夏民族的凝聚力來自於文化的認同。雖然元朝將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四等,但那是得天下後的事,忽必烈時期並不明顯,反而帶頭學習漢文化,遵照漢人風俗做一些事,同時重用漢人。要知道,逼著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的大將正是漢人。

所以,文化認同感最牛。忽必烈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哥六點還發合唱隊,他們車頗有大一點,就什麼時候左右的要小好多,只要提前下。

忽必烈採納漢族儒臣的建議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麼作用和影響

6樓:蝶落輕風

提高民族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經濟文化發展的繁榮,同時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7樓:毗沙王

減少了統一和統治阻力,為元朝統治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8樓:匿名使用者

緩和與漢族地主的矛盾,取得他們的支援;鞏固統治

9樓:匿名使用者

emmmmmmmmmm

忽必烈繼位後的措施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麼影響?

10樓:也許你還愛我丶

忽必烈建立元朝採取了行省制度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統治,公元2023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2023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2023年,定都燕京,成為大都。

元世祖就是忽必烈。於2023年滅亡南宋完成統一。由於元朝疆域廣大,為了有效實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統治者在地方設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者省,由**委派**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忽必烈的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於加強**與地方的聯絡,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2.是行省制度既有利於加強**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與地方勢力的平衡。

3.是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有利於**的相互制約,也即可以說是實行集體領導與民主集中相結合的領導方式。

4.是行省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問題

11樓:匿名使用者

很大影響,他只關注自己,不注重自己自身的朋友。

12樓:匿名使用者

回來機會或者錯事給他晚上統一打野有什麼影響又非常重大的影響其到了處境的作用吧。

13樓:匿名使用者

是錶鏈。嘿嘿!嗯,對他退了。好多。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麼?其內容是什麼?其作用和影響是什麼?

14樓:石墨烯就是好聽

一、是行省制度。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二、內容:

1、**: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

2、 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1個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嶺北行省、管理東北的遼陽行省和西南的雲南行省等)。

3、在**設宣政院,**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

4、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三、作用:

積極的:

1、政治上:加強了**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3、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區劃制度,也是今天我們現在省份劃分的基礎。

消極的:

1、行省將路府州縣各項權力削奪大半,使其處理庶務的正常功能顯著降低。

2、行省區劃面積過大,對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弊多利少等。

15樓:匿名使用者

行省制度

內容:忽必烈建元朝後,正式在朝廷設定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舊例,頻繁派中書省宰執帶相銜臨時到某一地區負責行政或征伐事務。

具有兩重性質和代表**分馭各地的使命,是元行省制的一個基本特徵。

作用:加強了**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16樓:匿名使用者

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統治者在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後世的一份重要遺產。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撫的高層督政區體制較穩定地確立了下來。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究竟如何?

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並非單純的**集權或地方分權。

元行省制的歷史價值在於:它創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該體制有三個特點:

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分馭各地,主要為**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後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

17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實行行省制度,將天下各州劃分為不同的行省,起作用為加強中**集權制度,影響是這種行省制度一直被延續下來,到今天我們國家實行的行政省的劃分還是承襲於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中忽必烈對邊遠地區的統治推行了什麼政策?

元朝的**與地方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影響

元代為了管理遼闊的疆域,對地方管理實行了什麼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有何意義?

18樓:百度使用者

實施了行省制度。意義:元代的行省制度作為元代社會發展的產物,起了加強**集權、鞏固統治的作用,同時也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忽必烈作為一個遊牧民族的首領,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

①建立元朝

②統一全國

③推行改革,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元朝建立:

2023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2023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2023年,定都燕京,成為大都。元世祖就是忽必烈。於2023年滅亡南宋完成統一。

行省制度:

由於元朝疆域廣大,為了有效實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統治者在地方設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者省,由**委派**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元朝統一程序:

2023年蒙古滅西遼,2023年滅西夏,2023年滅金國,2023年招降吐蕃,2023年征服大理,2023年攻破臨安滅南宋,2023年消滅南宋殘餘勢力,元朝最終統一中國。

元朝的**制度: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命百官「議立三省、定內外官」,經過爭議決定實行一省制,而廢除唐宋以來的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並立制,只設一箇中書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宰相職權,元代中書省是一個權力日重,「外取信於行省,內責成於六部」的中樞機構。它標誌著集權政治的高度強化。

它適應了元朝長期統治不穩固的局面。六部為中書省的一個下屬機構,形成了一省六部制。各部的組織和職能與前代基本相同。

元朝還在**設立樞密院掌管軍事,並以中書省掌制樞密院。另外在元朝的**設立御史臺和宣政院。御史臺負責監察,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地區。

元朝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機構的建立,使元朝能對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大一統封建國家實行強有力的管轄,對明清時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義:

元朝創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來郡縣制度的發展,也是我國歷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僅加強了元朝的**統治,鞏固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且對明清以及後來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區域劃分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元代後,「行省」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

明代雖然改省為布政使司,但是在口語中仍然如此稱呼。元代的行省劃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國的行省規模和行政區域的劃分。

20樓:匿名使用者

在他之前的蒙古汗國大汗都是標準的蒙古統治方式,

但是到了忽必烈時期他由於大汗對各汗國的宗主權衰落,所以不得不融入了部分漢族的文化以加強對中國地區的控制。也正因為這,所以元朝勉強可以算是中國政權的一個階段。所以他算是蒙古汗國對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大哉乾元,從國號上就能看出他對於融入漢族文化的態度了。

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區,那為什麼還說江南富饒呢

中國古代的人一直居住在中原地區,是因為江南地區實在是太貧瘠了,一點兒也不富裕,在南宋以前,江南一直是貧窮的地方,而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因為北方戰亂,越來越多的人跑到了江南地區,從這時起,膠南便開始變成了富庶的地方。明清時期就以江南地區為經濟中心了,並且還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中原地區的山脈比較...

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北高原地區的巖畫有什麼特點

我國巖畫除了南北兩大系統外,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北高原地區的巖畫也自成體系,富有自己的特點。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 安徽 福建 廣州 香港 澳門 臺灣也有大量巖畫,它們都是抽象性的符號,用磨刻的方法制成。西北高原由於具有自然環境 經濟形態 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狀態的一致性,所以巖畫的文化內涵和特點肯定也是相近...

陰山對河套平原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1 擋風。陰山位於河套平原北部,阻擋冷空氣進入版程度權。2 增加地下水。河套平原地勢由西向東微傾,地處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150 350毫米之間,但河套平原地下水甚豐。陰山對河套平原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陰山對河套平原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1 擋風。陰山位於河套平原北部,阻擋冷空氣進入程度。2 增加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