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赤壁賦中蘇軾寫的 道士 有可能是誰

2021-03-19 11:21:45 字數 3361 閱讀 6558

1樓:納蘭

前文中的孤鶴形象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昇仙的標 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

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隻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關,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

山形與鶴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應。

道士並不是何人象徵,而是作者的想象,是作者的的美好願望的象徵.

2樓:超越一切

蘇軾如此崇拜他們,可能是吧

後赤壁賦 作者夢醒後為何要尋道士

3樓:【痞子

我看過的最好的解釋:作者以空靈的文字塑造了一隻孤鶴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託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寫我夢中與道士的邂逅、對話,流露出一種與世無爭的豁達。

「羽衣翩躚」的道士,與「玄裳縞衣」的孤鶴,與「我」,三位一體,亦真亦幻,令人心騖八極,神遊萬仞。「道士顧笑,予亦驚悟」,一「笑」一「悟」之間,生之艱辛苦痛彷彿暫且冰釋。結句「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是寫夢醒後的現實,在自然的實有與幻想的虛無之間,作者宛然忘懷了一切世間的煩惱、爭逐,累累創傷的心靈也得以安撫,剎那間超脫了。

此賦在作者夢醒時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給讀者去玩味尋索,有曲徑通幽之妙

滿意請採納

<後赤壁賦>中蘇軾寫"道士"是為了什麼?

4樓:六月霜飛雁

後赤壁賦

蘇軾秋天剛寫完《赤壁賦》,情猶未盡,又在初冬寫了這篇《後赤壁賦》。《後赤壁賦》寫的也是月夜遊赤壁,但描繪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前賦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於曠達;後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遊記。

最後以浪漫的夢境收束全文。所謂道士化鶴的故事出於「羽化」的遊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覺其虛無,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蘇軾寫的《後赤壁賦》表達了他怎樣的人生嚮往

5樓:匿名使用者

論《後赤壁賦》中孤鶴的形象

《後赤壁賦》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後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並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

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

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昇仙的標

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

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後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

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鬱難消的苦悶之情。鶴

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

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

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

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隻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

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

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

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隻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

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

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

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關,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

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

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我認為,《後赤壁賦》中的孤鶴形象,說明了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

**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

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有機地結

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黑暗。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正規化蘊涵著

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很容易就讓我們知道為什麼蘇軾在逆境中能夠依然保持著

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參考資料

6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秋天剛寫完《赤壁賦》,情猶未盡,又在初冬寫了這篇《後赤壁賦》.《後赤壁賦》寫的也是月夜遊赤壁,但描繪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前賦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於曠達;後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遊記.

最後以浪漫的夢境收束全文.所謂道士化鶴的故事出於"羽化"的遊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覺其虛無,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7樓:匿名使用者

表打了蘇軾對安逸清閒生活的嚮往

《核舟記》中引用了蘇軾《後赤壁賦》中的句子是什麼?

8樓:言子o喇

《核舟記》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前句出自《前赤壁賦》,後句出自《後赤壁賦》。但《前赤壁賦》中沒有佛印,魯直等人,此二人都是蘇軾的好友,《後赤壁賦》中有「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可做證據。

《前赤壁賦》只說「客」,與此矛盾

《後赤壁賦》中,蘇軾到底有幾個居處?

蘇軾寫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時自己的境遇有變化嗎?

9樓:佡先生

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基本上是的

《後赤壁賦》中的名句,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名句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這兩句應該算最出名的吧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應該是對的 蘇軾 赤壁賦 後赤壁賦 中的名句 赤壁賦 名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

蘇軾的赤壁賦是哪年寫的,前赤壁賦是蘇軾在什麼時候寫的?晚上還是早上還是其他什麼時候?求大神解答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兩篇 赤壁賦 後人稱之為 前赤壁賦 和 後赤壁賦 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蘇軾被貶為黃州 今湖北黃岡 團練副使的1082年秋 冬,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這兩篇賦。詩中提到壬戌之秋,即1082年秋。前赤壁賦是蘇軾在什麼時候寫的?晚上還是早上 還是其他什麼時候?求大神解...

《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中的名句有哪些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