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的作者是什麼朝代詩人誰詩人將蟬怎麼化了 其中以蟬怎麼怎麼象

2021-03-19 05:48:49 字數 4940 閱讀 8933

1樓:

《蟬》有兩篇古詩比較著名的。

1、《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首借物詠懷的詩。

2、《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是首託物寓意的詩。

蟬中什麼一詞象徵詩人的品格高潔

2樓:丶丶小琦丶丶

蟬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

」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

「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3樓:雲龍

飲清露,這個詞

全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求採納啊

4樓:匿名使用者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有什麼品質?古代詩人為什麼喜歡寫蟬?

5樓:學院派魚多多

在古代蟬文化中,蟬的品質是立身高潔、能夠脫胎換骨、使精神昇華。

古代詩人喜歡寫蟬,是因為蟬作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朝飲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蒼茫宇宙中雖然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這一生命規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蟬被帶入詩詞中成了較多的描寫物件。

1、唐代詩人虞世南從這種蟬鳴中聽出了一個人名聲的重要。

《蟬》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釋義: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2、宋代詞人王沂孫則聽出了悲傷。

《齊天樂·蟬》宋代:王沂孫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釋義:宮妃滿懷離恨,忿然魂斷,化作一隻衰蟬,年年都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嗚。它剛剛還在枝頭上嗚咽,不一會兒又飛到幽暗的密葉叢中嗚叫,一遍又一遍地將生死離別的愁緒向人深深傾訴。

西窗外秋雨初歇,蟬兒驚動的聲音如玉佩在空中作響,又如玉箏調柱般美妙動聽。

昔日的明鏡已經昏暗,容貌已經憔悴,可為何蟬翼還像從前那樣嬌美?金銅仙人鉛淚如洗,去國辭鄉,只可嘆她攜盤遠去,不能再貯藏清露以供哀蟬了。

秋蟬病弱的雙翼驚恐清秋的到來,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滄桑歷盡,還能承擔起多少次斜陽的折磨?悽咽欲斷的啼叫更讓人覺得悲苦,可為什麼她還欲獨自將哀怨的曲調吟唱,讓自己頓時承受這無盡的哀傷?而當此之時,她只能徒然追憶當年自己歡笑在薰風中,柳絲萬縷飄飛的美景。

3、而柳永更是借寒蟬道盡了離愁別緒。

《雨霖鈴·寒蟬悽切》宋代: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好景 一作:美景)

釋義:秋蟬的叫聲淒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雲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淒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4、古人的詠蟬詩多託物言志,富有哲理,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是這類詩中的名篇之一。王籍從鳴蟬噪聲中感受出了夏之靜美,昇華到了「禪境」,這乃是「禪悟」——此時的「蟬」與「禪」達到了殊途同歸之妙。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釋義:小船暢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遠遠看去像是要與天際相接。遠處的山峰北面生出層層雲霞,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

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這樣美好的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5、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其著名的《寒蟬賦序》中,稱讚蟬有「五德」,即文、清、廉、儉、信,將蟬喻為君子。

《寒蟬賦序》(節選)西晉:陸機

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侯守節,則其信也。

釋義:它頭上有花紋,是有文采的體現。它吞霧氣喝露水,是清高的體現。它不吃麥黍糧食,是廉潔的體現。它不住在巢穴裡,是節儉的體現。它順應氣候恪守節操,是有信義的體現。

6樓:超酷的張浩天

蟬在古代詩人心中的象徵: 高潔品質的象徵者;悲秋思緒的代言者;哀時傷逝的觸發者;迍邅命運的自喻者。所以很多古代詩人都用蟬來暗喻自己。

蟬的鳴聲響亮乾脆,有著一鳴驚人之意,佩戴於胸前,可以平步青雲,一飛沖天、事業紅火。蟬是周而復始,延綿不斷的生物,寓意子孫萬代、生生不息。

蟬諧音於"纏",情侶佩戴,寓意愛情纏綿久長。在腰間佩戴蟬寓意腰纏萬貫。蟬附於荔枝之上,蟬「鳴」等同於「名」,意為「名利雙收」。

於是乎,蟬成為了收藏或隨身佩戴的吉祥之物,深受古人甚至現代人們所喜愛。

7樓:匿名使用者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1]一千多年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為我們道出了文學創作的起點問題,也就是說文以情生,情因物感,即感物——生情——成文的這樣一個基本創作規律。

一花一木、一蟲一禽都是詩文創作的自然觸發物,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個人遭遇,一篇詠物詩賦就這樣誕生了。翻開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我們可以讀到大量的詠物詩賦。花草魚蟲、風霜雨雪、山川夕陽這些自然之景之物很早就成為文人歌詠的物件和情感的寄託。

在這些林林總總各種各樣的物象中,就包括蟬,這隻小小的鳴蟲老早就飛入文人雅士的藝術視野。他們聞其聲、視其行、觀其容、察其性,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詠蟬詩賦。到了唐代那樣一個詩的國度裡,詠蟬詩的數量就更為空前,單以蟬為題的詩就達70多首,要統計含蟬意象的詩句便不計其數。

更要指出的是,唐代詩人擺脫了過去見物不見人,見景不見情的單一物象描摹。並且在他們眼裡,蟬已經不再是一隻簡簡單單的昆蟲,而是含有深刻文化底蘊的一種意象。所謂的意象,用西方意象主義詩論者龐德的話來說:

「一個意象就是在瞬間呈現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複合體(情結)。」[2]這個定義包含著意象結構內外兩個層面,內層是「意」,是詩人主體理性與感情的複合或「情結」,外層則是「象」,是一種形象的「呈現」,兩者珠聯璧合,猶如一張紙的兩面,完美統一於一首詩。蟬在唐代詩句裡,就是這樣的意象。

不過由於詩人的主觀感情同他的境遇息息相關,這就導致不同的詩作表現出不同的意象特徵,有的象徵高潔,有的代言悲秋,有的觸發哀時傷逝,有的自喻迍邅命運。下面就蟬在唐詩中的不同意象特徵進行簡要分析論述。

一、高潔品質的象徵者  把蟬作為高潔品質進行歌詠的傳統要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侯就出現了大量詠蟬詩賦。曹植《蟬賦》裡有這樣的句子:「皎皎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認為蟬的貞潔品質可以與伯夷、柳下惠相媲美,是帝王與臣子的楷模和典範。傅玄在《蟬賦》裡說:「美茲蟬之純潔兮,稟陰陽之微靈;含精粹之貞氣兮,體自然之妙形。

……臺群吟以近唱兮,似簫管之餘音;清激暢於遐邇兮,時感君之丹心。」陸雲更是稱蟬有五德:「頭上有緌,則其文也。

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常,則其信也。」具備「文、清、廉、儉、信」這五德,是「至德之蟲」,表面上是說蟬,實際上是刻畫了一個正人君子形象。

可見蟬的高潔品質在魏晉時期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傳播。  與魏晉時期詠蟬詩賦一味描摹物象、見物不見人相比,唐代詩人能自覺地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物我互釋。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首清新淡雅的詠蟬詩:

「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微形藏葉裡,亂響出風前。」(《賦得弱柳鳴秋蟬》)有了皇帝的帶頭,大臣們更是後來者有之,如李百藥的《詠蟬》:

「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從這一君一臣詠蟬詩句的字裡行間,隱約能看出他們冰清玉潔的高尚品德,看看他們所用的詞彙,「玉階柳」、「含翠鳴」、「清心」、「華冠」,這些純粹透明、高貴典雅的辭藻,明是在寫蟬,實際上是標榜自己。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士人們受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警策,可見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樹立高尚的品格和加強道德修養,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和廟廊重臣。  同樣是太宗的名臣,虞世南更有一首詠蟬名作: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詠蟬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蟬,句句又是在寫人。

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聲音和習性,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是作者把握住了蟬的一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綏,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類似於蟬的下巴上的細嘴。

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後兩句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藉秋風一類外力所致。

這句詩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自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為人為官之道。

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贈汪倫的作者是什麼朝代詩人誰

1 贈汪倫 的作者是李白,是唐代的。2 原詩 贈汪倫唐代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3 寫作背景 李白遊涇縣 在今安徽省 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 李白集 唐詩三百首 全唐詩 註解,都認定汪倫...

蟬這首詩是哪個朝代的,《蟬》是哪個朝代哪個詩人寫的

朝發白帝城 唐 李白 詩仙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蟬 是哪個朝代哪個詩人寫的 蟬 有兩篇古詩比較著名的。1 蟬 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首借物詠懷的詩。2 蟬 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是首託物寓意的詩。唐代的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

呂岩是什麼朝代的詩人

歷史上沒有呂岩的詩人。呂岩 著名巖客 一般指呂洞賓 唐朝道教祖師 呂洞賓,名喦 喦 或作 巖 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蒲州河中府 今山西芮城永樂鎮 人。是道教中的大宗師。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 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 南派 張紫陽真人 東派 陸潛虛 西派 李涵虛 皆自謂源於呂祖。原為儒生,40歲遇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