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歷史,臺北故宮博物院由來?

2021-03-17 21:55:51 字數 5415 閱讀 1923

1樓:流年

2023年,清帝溥儀退位、**成立之初。溥儀與中華**簽訂《清室優待條件》,清帝尊號仍存不廢,待以各外國君主之,清帝暫居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 。

2023年****將熱河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遷移至紫禁城的外廷,設立「古物陳列所」開放參觀 。

2023年11月,清遜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溥儀居住紫禁城這段期間,因賞賜、故臣借觀、拍賣點押、竊取盜賣,使1200多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流失。隨後於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整理宮內珍藏文物 。

2023年9月,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由李石曾出任委員長。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及《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建立「故宮博物院」(此時尚無設定院長),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前身 。

2023年6月,國民**委員會委員經亨頤提案廢除故宮博物院、成立逆產處理委員會處理並變賣故宮文物、建議在南京另設「國立**博物院」,後來在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張繼的反對下,使經亨頤的前兩項計劃無法成功。同一時間派易培基接收故宮博物院,公佈《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與《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隔年2月接任第一任院長 。 故宮博物院於抗日戰爭的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

2023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後,國民**開始計劃將博物院文物南運。隔年,日軍攻佔熱河、進逼北平,故宮理事會要求博物院選擇院藏文物菁華裝箱儲置,開始南運。

2023年2月6日,北平戒嚴,華北情勢告急,第一批南遷文物抵達上海,期間南遷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等單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公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故宮改隸行政院,命馬衡為院長。

2023年12月,南遷文物由上海轉運首都南京。

2023年1月,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即**博物院正式成立。8月,上海爆發淞滬會戰,南遷文物再由莊尚嚴等人第一批80箱南京文物遷至長沙;隔年11月再轉運至貴陽安順暫置(2023年再運往四川巴縣)。

2023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經由長江至漢口;2023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慶至四川樂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隴海鐵路運至陝西寶雞;2023年7月,再轉卡車經漢中運抵成都,隨後又運往峨眉古廟安置,成立故宮博物院峨眉辦事處。最後南遷至南京的文物,約2,900箱文物因來不及運送,滯留在南京。

北平淪陷後,北平故宮仍留有許多文物,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並又廣泛徵集了一批珍貴文物 。 抗戰結束後,杭立武向日本索回許多珍貴的圖書和藝術品,隨後運往臺灣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這部分圖書和藝術品。包含了北平故宮博物院2,972箱,**博物院852箱書畫、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善本圖書和***條約檔案等共5,422箱。

國共內戰後期,杭立武負責搶運這批故宮國寶至臺灣,中華****遷運臺灣的文物本來計劃共運送五次,但因戰爭形勢突變一共只運了三次。

2023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文物先集中運至重慶。

2023年6月,南遷文物由重慶循水路運回南京,至12月全數運抵。

2023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轉運臺灣。國民**將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國立**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國立**圖書館善本圖書、**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檔案開始運往臺灣,成立「**文物聯合保管處」。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772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320箱、**博物院籌備處212箱、**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20箱、**圖書館60箱、***重要檔案60箱)由中鼎艦運抵基隆港。

南京國民**還下令留在北平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將留在北平的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以致於後來一箱也未運走。

2023年,1月6日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滬輪於1月6日運出,1月9日到達基隆,共計3,502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1,680箱、**博物院籌備處486箱、**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856箱、**圖書館462箱、北平圖書館明清輿圖18箱)。第三批文物由崑崙號**於1月29日運出,2月22日運抵基隆港,共1,244箱;第三次原本計劃搬運2,000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1,700箱、**博物院籌備處150箱、**圖書館150箱),但**一到海軍部眷屬就搶先上船,杭立武只好找海軍司令桂永清解決,最後下令拆除辦公桌,但由於運輸艦艙位有限,最後只能運出1,244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972箱、**博物院籌備處150箱、**圖書館28箱),剩下的國立故宮博物院728箱和**圖書館28箱被迫留在南京。至此,總共有2,972箱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運臺,南京還剩11,178箱故宮文物,其中大部分在五十年代運回北京故宮,剩下兩千多箱暫存南京至今 。

為阻止文物遷臺,南京**博物院共產黨員陶孟和曾發動群眾阻止,但未成功。

2023年8月23日,文物遷入臺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併成立「國立**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隸屬於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長兼任主任委員,並於臺中縣霧峰鄉北溝覓地建築庫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隨即遷入)。11月,戰時河南省存放在重慶**大學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搶運到臺灣並存放在臺中市糖廠倉庫。

2023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2023年6月,成立兩院存臺文物清點委員會,延聘學者、專家為委員,進行重編箱號、抽查箱內文物,直到2023年才完成。這次清點也編制了《點查清冊》,成為存臺兩院文物的原始清冊。

2023年,「國立**圖書館」在臺北復館,聯管處改組,並開始出版重要資料。

2023年,「北溝文物陳列室」正式開放(後毀於九二一**)。

2023年,早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國民黨當局在臺灣建立第一座博物館「文物美術館」,收藏來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歸還掠奪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館的「家底」 。

2023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蔣介石巡視「文物美術館」,並改館名為「歷史博物館」 。 2023年,在現址建成新館。

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後**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2023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至此,運臺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儲存環境 。

2023年,訂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在臺灣增加藏品的行動。2023年-2023年8月期間,透過其它機關移交1,651件,受贈32,326件冊,收購12,751件冊,合計46,728件冊。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博物館業迅速發展,各主題博物館突出特色,吸引人們的視線。史博館沒有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其品位和實力仍穩居前列。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史博館適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展,轟動全島。

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李可染書畫展、傅抱石畫展 。

2023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聘請社會學者、專家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再次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至2023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入號籤張貼,文物建卡**攝照以及文物儲存狀況的瞭解。

2023年臺灣地區政黨輪替後,臺灣「**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接任院長,以去政治化、推動本土、中華與國際兼具之多元文化觀,迴歸藝術文化本質經營國立故宮博物院。在此政策指引下,館藏方向朝擴大至東南亞、南太平洋文物的趨勢,以呼應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文化的傳承關係。

2023年,臺灣當局「行政院」通過改建案。

2023年,改建後故宮隨建築更新推出「old is new」概念,以行銷方式推廣典藏。參考法國國際博物聯合會影像授權辦法,援用文資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制定影像授權收費規定。

2023年,臺灣當局「行政院」提出修正故宮組織條例,將收藏「中國」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被立法院否決。

2023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帶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度開啟兩岸故宮交流,而北京故宮也將在3月份訪臺。10月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

2023年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率團抵達臺北,他們此行將專程訪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也是對半個月前周功鑫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首訪北京故宮的回訪。 2023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開始興建。2023年,第一期新館左右兩翼擴建工程完竣。

2023年,第二期擴建工程從新館兩翼向前擴建完竣,陳列室面積達到8,777.41平方米。

2023年10月,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2023年,第三期擴建工程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庫房和展場建立恆溫恆溼、防火防潮、防震防盜等措施保護,又仿乾隆養心殿西室書齋於正館設「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園設「至善園」。

2023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提出改建構想。隔年,第四期擴建工程圖書文獻大樓竣工使用,同年又增設「至德園」。

2023年,杜正勝接任院長,計劃進行第五期正館擴充整建,並推動故宮南部院區之規劃設立。

2023年2月,正館擴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覽空間達到9,613.91平方米、非專業展覽用之公共空間則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間增至8,852.

69平方米。同年,檢調偵辦故宮博物院改建擴建工程弊案,故宮先後任院長、**涉入其中,總共15人遭起訴。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來?

2樓:匿名使用者

臺北故宮源於北京故宮。親歷者那志良先生所寫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

年》,對故宮文物去臺的驚險歷程有詳細記載。但為免於淪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遷的國寶遠不止於故宮。臺北的歷史博物館和鄭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記載著這樣一段歷史:

2023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損,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選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分裝68箱運往漢口,2023年又運至重慶。2023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

一起運臺的還有**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2023年,國民黨**從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慶的68箱文物中精選38箱運往臺灣,文物以陶器、銅器為主,包括2023年出土的河南鄭公大墓中的珍貴器物。2023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文物落腳臺灣初期,祕藏不示外人,社會各界要求展示故宮文物,曾被保管委員會拒絕。2023年,早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國民黨當局在臺灣建立第一座博物館「文物美術館」,收藏來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歸還掠奪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館的「家底」。2023年,蔣介石巡視「文物美術館」,並改館名為「歷史博物館」。

  作為2023年後臺灣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曾經獨享尊榮。蔣介石撥交為他祝壽的禮品270多件,社會各界踴躍捐贈各自的收藏,第一任館長包遵彭稱歷史博物館是社會愛護扶持的產物。同時,史博館也居於文化藝術活動的引領地位,致力於臺灣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藝術的普及活動,開辦畫廊,鼓勵藝術創作;設定「歷史研究室」,輔助學校歷史考古課程和研究;2023年推動成立博物館學會,至今仍然主持博物館館長論壇。

2023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後**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2023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

至此,運臺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儲存環境。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博物館業迅速發展,各主題博物館突出特色,吸引人們的視線。史博館沒有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其品位和實力仍穩居前列。

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史博館適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展,轟動全島。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李可染書畫展、傅抱石畫展。

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資料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 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其位於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後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1961年,經 批准,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 名錄。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 即北極星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到底是誰的陪嫁

這個翠玉白菜是光緒妃子瑾妃的陪嫁物品,她在光緒十四年的時候同自回己的妹妹一同嫁給答了光緒。而當時為了能夠討好慈禧太后,他們的父親戶部右侍郎長敘便親自命人打造出這個金貴的翠玉白菜作為嫁妝,慈禧對這個寶貝非常喜愛,甚至在去世之後讓它成為自己的陪葬品。翠玉白菜 因形似白菜而得名,菜身潔白如雪,菜葉翠綠剔亮...

故宮博物院課文可以看作什麼文,故宮博物院課文可以看作一篇什麼文

說明文 故宮博物院 是人民教育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4課課文。這篇解說詞按照空間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特色,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歌頌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故宮博物院的課文中有什麼說明方法 故宮博物院的課文中的說明方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