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在什麼時候和環境下寫清明這首詩的

2021-03-12 15:28:55 字數 5173 閱讀 7208

1樓:湛藍的

晚唐詩人杜牧,是一位為人剛直、情致豪邁、敢論列大事、指陳利弊的文士,初年他有些懷才不遇,後遇宰相李德裕的賞識,才委他依次做了黃、池、睦、湖四州刺使,每任時間都不長。他活了年近五十(803—852),就快怏不平地過早去世了。下面再談有關他的《清明》詩。

甲、杜牧《清明》詩與晚唐北方社會

《清明》詩顯然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出現了「荒草千里」、「萬室空虛」的蕭條荒涼景象。

(見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直到晚唐,長期得不到恢復。杜牧《清明》詩中的「路上行人慾斷魂」,並非由於天陰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農村這種耕稼缺人的荒蕪現象。同一個時期,杜牧在《幷州道中》五律詩:

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 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

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雲。 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

這首詩與《清明》詩寫得是同樣一種景況,「極目無人跡」的荒村野店,與「路上行人慾斷魂」也都是當時幷州一帶的災情,並且是「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雲」的戰亂氣氛。因為晚唐統治階級腐敗,宦官專權,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義軍四起,在這種人跡稀少的戰亂環境,杜牧又是在細雨濛濛的清明節,想買一杯酒吃,卻不見一個人影可以問路,幸遇牧童向他指出賣酒的村落,居然能找到好酒「汾清」,這不僅寫出了當時詩人的情懷,也寫出了晚唐北方農村苦難遭遇的生活縮影。杜牧在《幷州道中》的尾聯用「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點題,也就說明了在這種戰亂、荒涼的災難年月,遭災的只是農民等下層勞動人民,對達官貴胄來說,還是可以沉醉高臥無動於衷的。

詩作側面流露了杜牧對當時統治階級漠視人民疾苦的憤懣情緒。

2樓:答悟

晚唐統治階級腐敗,在下雨時

杜牧的詩《清明》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3樓:可愛的康康哥

詩人通過描述清明時節的所見所聞,觸景傷懷

來表達自己的內心。表達了詩人心裡的落寞與深深的思念之情。

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

原文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如下: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詞句註釋如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

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4樓:阿沾

表達了詩人心裡的落寞與深深的思念之情,詩人通過描述清明時節的所見所聞,觸景傷懷來表達自己的內心。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所作。

原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

「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作者簡介: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

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5樓:劉溱溱燕

杜牧的詩《清明》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描述清明時節的所見所聞,觸景傷懷來表達自己的內心。表達了詩人心裡的落寞與深深的思念之情。

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

原文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如下: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詞句註釋如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

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擴充套件資料: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

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

「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6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心裡的落寞與深深思念的思想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物件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8樓:雲端滄冰兒

表達了作者懷念逝去親人的思想感情。

9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到了今天1股吧枇杷樹不可怕他特斜挎包寄件酷不酷不服不不不不補課爬起來

10樓:馬佳水凡

,「極目無人跡」的荒村野店,與「路上行人慾斷魂」也都是當時幷州一帶的災情,並且是「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雲」的戰亂氣氛。因為晚唐統治階級腐敗,宦官專權,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義軍四起,在這種人跡稀少的戰亂環境,杜牧又是在細雨濛濛的清明節,想買一杯酒吃,卻不見一個人影可以問路,幸遇牧童向他指出賣酒的村落,居然能找到好酒「汾清」,這不僅寫出了當時詩人的情懷,也寫出了晚唐北方農村苦難遭遇的生活縮影。

詩作側面流露了杜牧對當時統治階級漠視人民疾苦的憤懣情緒。

11樓:

表達了作者思念已去世的親人

12樓:姐喜歡百合花

青年路梁靜茹太卡了1

杜牧《清明》古詩意思詳寫

13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裡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14樓:大愚若智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全詩如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問一聲牧童**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和事件開始的

我國bai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du代,已有二 zhi千五百多年的歷史。dao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內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容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

周恩來總理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景下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

近代的鴉片戰爭 政治的有 盧 溝 橋 事 變 南 京 大 屠 殺 八 九 風 波 歷史學家關注時事政治嗎?甚麼叫歷史,就是已發生過的人和事。作天發生的事,今天就是歷史。歷史學家當然要關注時事政治啦。借古鑑今,古為今用,才是歷史研究的意義所在,歷史學家如果不關注時事,他的研究就與書蟲盜墓賊無異。所以,...

世界環境日是什麼時候,誰知道「世界環境日」是何時確定?

6月5日定為 世界環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了首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 人類環境宣言 及保護全球環境的 行動計劃 規定了人類對全球環境的權利與義務的共同原則。同年10月,第27屆聯大根據斯德哥爾摩會議的建議,決定成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