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下雪沒有化雪冷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何原理?

2021-03-09 08:24:11 字數 6235 閱讀 7247

1樓:冷de陌

下雪原理是物理現象凝固。許多液體在凝固時會結晶,形成晶體的固體。此時會釋放熱量,就不會冷。

化雪時往往是晴好天氣的時候,低空受冷氣壓控制,氣溫則開始下降。因而雖然陽光明媚,但氣溫仍然處於「冰點」;同時積雪融化本身也會吸收周圍環境大量熱量。

此外,化雪時會導致空氣溼度上升,因而降低了衣服保暖效果,人自然就感覺更冷。再和晴朗的天氣對比,冷的感覺就更加突出,因此,積雪融化時,反而比下雪時更冷。

2樓:智秋靈刁瀅

因為雪在高空行成

落入地面

地面溫度比高空高

雪要化就要吸收熱

熱被雪吸收

地面溫度降低

所以下雪沒有化雪冷

3樓:號菅人

這是民間諺語,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具有科學性。這種諺語往往是中原地帶流行,東北那邊卻沒有,為什麼?

因為東北天氣冷,他們能明顯感受到下雪和化雪的區別。下雪時,溫度達到-30℃;化雪時,溫度是0℃,兩者哪個冷,不言而喻。

而中原,下雪也就-5℃左右,化雪為0℃,人的感受不那麼強烈。同時還受生活習慣的影響,下雪時,人們躲在屋子裡;化雪時,人們開始外出活動,所以才發出這樣的感慨。

最簡單的常識,0℃以下水結冰,0℃以上冰化水,雪就是小冰晶。

下雪必定溫度<0℃,如果溫度≥0℃那就是雨夾雪。

化雪必定溫度≥0℃,如果溫度<0℃,那雪就不會化。

大家說溫度<0℃(下雪)和溫度≥0℃(化雪)哪個冷?

ps:樓上說的融化吸熱,凝固放熱。再怎麼吸熱,也不會把溫度吸到0度以下。一到0度以下,水就開始放熱。

再怎麼放熱,也不會把溫度放到0度以上。一到0度以上,水就開始吸熱。

4樓:深海建築材料廠

下雪時,固體的水在下降過程中會融化,放出熱量,;化雪時,固態的水(雪)融化成液態水需要吸收熱量,

5樓:高恭安鶯

下雪它雪沒有熔化,只有少部門熔化,當溫度高點,雪就會熔化,而化雪時很多雪需要熱量,而雪在熔化的時候就在吸收周圍的熱量,所以化雪時很冷

6樓:匿名使用者

不錯,水結冰要放熱,而冰融化為水要吸熱,但根據熱力學基本定律:物體的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水與冰雪的相互轉化溫度為0oc,水結冰放熱到環境中會使環境溫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過0oc,否則熱量的流向就會「掉頭不顧」;另一方面,雪融化為水要吸熱,使環境溫度下降。

但環境溫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則低於0oc的環境就會使冰雪融化的過程產生「逆轉」。因此,從理論上講,下雪決不可能比融雪溫度低。

要科學地判斷「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下雪,什麼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時,因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氣溫遠低於0oc,但這時地面溫度常在0oc以上。這樣,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

雖然在下雪但雪隨下隨融,溫度始終在0oc以上,這種情況是算下雪還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這種邊下雪邊融雪的情況很常見,如果這種情況僅歸為下雪天,那麼就會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7樓:葉潤欣

下雪時因為水凝固成固體放熱;而化雪時雪融化成水吸熱,把空氣中的熱量吸走了,所以人會感到更冷。

8樓:初香天蘭萊

因為下雪時,雪是由小水珠凝結成小冰晶,這個過程需要放熱,而下完雪後,雪融化需要吸熱,所以化雪時比下雪冷.

9樓:莫範裘碧琴

水到雪的變化需要放出熱量,而雪到水的變化需要吸取熱量

你的物理學的不怎麼樣哦!

10樓:機樂欣潘周

因為下雪的時候水變成冰就會放熱!而化學的時候就會吸熱!

11樓:羊舌驪燕花娥

因為雪融化是一個吸熱的過程..雪轉化成了液體的時候..把周圍的熱量被吸收了。

12樓:愛賜柳易綠

因為你等雪化了就看不到了啊,若你又是一個愛雪的人,肯定會心寒啊,那會比身體冷更難受…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雪在0度時會放熱

14樓:孤獨人

因為,雪要融化就得吸收熱量,所以會比較冷。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何原理?

15樓:匿名使用者

下雪的時候是空氣中的水分子直接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過程也就是凝華過程,凝華過程是放熱的現象,所以不冷;化雪的時候是雪融化或昇華的過程,雪融化成水或者直接蒸發成水汽會大量吸熱,化雪通過熱傳遞方式從周圍物體中吸取熱量,於是使周圍的物體冷卻,所以會冷。

例如捏一把雪放在手心,過一會你就會感覺手特別冷,就是這個原因。

16樓:笑笑科普

雪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為什麼下雪的時候不冷,而化雪的時候卻很冷呢?

17樓:匿名使用者

雪都是由水蒸氣凝結來的,物理上講過,凝固的話過程是放熱過程,所以下雪的時候不但不怎麼冷,有時候還感覺有些悶;反過來,溶化是需要吸收熱量的,所以雪化的時候會比平時要冷。

18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都不對。

試問,下的

是雪,雪的存在至少要零度以下吧?說明當時的氣溫是零度以下的。雪的融化要零度以上吧?

說明氣溫在零度以上了。不考慮氣溫長期的變化,就頭一天和後一天,下雪和化雪的對比,化雪的那一刻肯定比下雪的那一刻溫度高。但是為什麼會冷呢?

原因主要在於,空氣溼度變大,會使衣服變得不保暖,也會使體感更冷。

這也是南方零下五六度,比北方零下二十度,更容易產生凍傷的原因。

19樓:夜貓子乁

偷偷的告訴你們,你們都被騙了,水份只會儲存熱量不會產生熱量的。

就好比南極零下50度發生暴風雪,很冷是吧!這叫下雪。

當全球氣溫上升,南極有些地方氣溫超過0度,熱量傳導下,冰雪融化。這叫化雪

所以下雪,比化雪要冷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化雪冷是因為雪化的時候需要熱量,只有從外界吸收熱量,所以空氣中溫度會降低,人就會感覺冷。

21樓:匿名使用者

化時由於要吸熱,所以比下時冷

22樓:易書科技

民間傳統觀認為「下雪不冷化雪冷」。水結冰要放熱,而冰融化為水要吸熱,但根據熱力學基本定律:物體的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

水與冰雪的相互轉化溫度為0℃,水結冰放熱到環境中會使環境溫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過0℃,否則熱量的流向就會「掉頭不顧」;另一方面,雪融化為水要吸熱,使環境溫度下降。但環境溫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以下,否則低於0℃的環境就會使冰雪融化的過程產生「逆轉」。因此,從理論上講,下雪絕不可能比融雪溫度低。

那麼實際生活中,下雪或融雪與環境溫度之間又有何關係呢?一方面,冰雪與水轉化的物理規律不變,但另一方面,由於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氣溫不同,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如向陽處和背光處)的氣溫也不一樣,加上白雪和髒雪吸熱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環境溫度高於0℃,雪的融化也有一個過程,還有風速和溼度的影響,使人感覺到的冷熱與物理學上的溫度高低並不完全一致。這樣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問題大大複雜化了。

要科學地判斷「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下雪,什麼叫融雪。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時,因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氣溫遠低於0℃,但這時地面溫度常在0℃以上。這樣,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

雖然在下雪但雪隨下隨融,溫度始終在0℃以上,這種情況是算下雪還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這種邊下雪邊融雪的情況很常見,如果這種情況僅歸為下雪天,那麼就會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邊下雪邊融雪的天氣,不宜僅歸納到下雪天的範疇。為了便於對氣象資料進行統計歸納,能不能這樣對下雪天和融雪天進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積雪,儘管頭天下雪時最高氣溫在0℃以上,還是定為下雪天。

而有積雪未降雪,最高氣溫高於0℃的天氣都看成融雪天。」

現從某市近十年降雪過程的資料統計,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氣溫為1.5℃,平均最低氣溫為-2.76℃,平均下雪天氣溫為-0.

63℃。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氣溫為3.2℃,平均最低氣溫為-1.

8℃,化雪天日平均氣溫0.7℃。可見一般說來下雪天比化雪天氣溫低。

因此,所謂「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學上講並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氣溫比化雪天低,那麼為什麼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呢?民間對此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1)乾燥保溫說;(2)化雪風大說;(3)輻射散熱說;(4)矯枉過正說。

下面對這幾種解釋我們逐一分析。

(1)乾燥保溫說。這種觀點認為下雪時空氣溼度低,相對比較乾燥,使空氣和衣物的保暖效能相對較好,而化雪天空氣溼度相對較大,空氣傳熱性強,使人感到冷。

對此我們說:下雪時雪花漫天飛舞,化雪時到處積雪積水,這兩種天氣中,相對溼度都很大,而且0℃時冰的飽和蒸汽壓和水的飽和蒸汽壓相同,因此下雪天與化雪天的相對溼度應該相差不大。從南昌地區的氣象統計資料看:

下雪天平均相對溼度為81.8%,絕對溼度為4.8毫米汞柱。

而化雪天平均相對溼度為83.6%,絕對溼度為5.38毫米汞柱。

雖然化雪時溼度略高,但對空氣熱傳導係數影響幾乎為零。至於衣物的保暖性也應該區別很小。因此,這種很小的溼度變化不會產生明顯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

以上說法雖然有道理,但依據還顯得不足。

(2)化雪風大說。「化雪時往往風大,所以顯得很冷。」根據上述某市近年氣象統資料,下雪天平均風速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風速為1.1米/秒。因此這一理論依據不足。

(3)輻射散熱說:「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陽,這樣夜間地面熱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溫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據上述某市地區的統計資料:

下雪天平均氣溫為-2.76℃,化雪天平均氣溫為-1.8℃。

最低氣溫還是下雪天低,因此這一理論也不成立。

(4)矯枉過正說: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為強調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種矯枉過正的說法,實際上還是下雪比化雪冷。類似這樣的矯枉過正說法,在我國天氣諺語中還有很多,如:

「立秋後還有十八個秋老虎更厲害。」這就是強調立秋後天氣仍很熱。

縱觀以上各種解釋都不太合理。對此,有人根據在農村調查的結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釋。

首先,能總結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應該是下層知識分子和勞動者。因為那些達官貴人,出入有馬轎裘衣,在家有錦帳火炕,隨時有人伺候加減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凍冷的時候。而中下層知識分子和勞動者,住的多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這就使他們能體會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農村農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溼了就很容易腐爛,也不保溫,所以住草房的農民,秋收以後,都要把原來屋上蓋的禾草換成當年的乾草。至今農民雖然住上了瓦房,但還保留當年習慣,每年立冬前對牛欄的禾草都要徹底換一次。

問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換草,牛會凍病凍死。」由於我國屬季風氣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

所以立冬前後換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會保持乾燥的狀況。特別是黃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過雨,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晒風吹也應該比較乾燥了。這樣下雪時屋面的茅草應該是相對乾燥的。

但在化雪時,由於日溫差的變化,不可能當天就把屋面的積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積聚在屋面,從而使水有充分的時間滲入茅草之中。由於茅草保溫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動空氣,一旦這些空氣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溫性大大下降。據測試,水的導熱性是空氣的60倍,儘管下雪時平均溫度要比化雪時低1℃,但只要茅草溼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時室內溫度更低了。

由於燒飯等人類活動,室內產生的熱量還是不少的。加上門窗封閉較嚴(秋天要糊窗紙)熱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幾度,由於雪本身的良好保溫作用可以使茅草與接觸的介面上,溫度在-1℃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溼,熱量大量外洩,從而使室內溫度接近室外溫度,結果使室內溫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紛飛時低,自然在室內的人會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對於外出者來說,雖然橡膠在國外應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國橡膠雨鞋「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事。40年代前,上層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雙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錯了。

而這些鞋子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不防水。這對達官貴人來說無所謂,反正出入坐轎騎馬,但對中下層人士來說,化雪天不得不將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結果雪水浸溼鞋襪,使雙腳冰冷接近0℃。而下雪天,雖然氣溫更低,雪卻是「幹」的,不會溼鞋。

這樣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雙腳的溫度比化雪時鞋襪踩在雪水中高出許多。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是有體會的。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冷不僅會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還容易使人因此生病。

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綜上所述,直到不久遠前,由於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襪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還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觀感到更冷。因此,在過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題是成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下雪天的氣溫反而比化雪天氣溫高。

而傳統的「下雪放熱,化雪吸熱」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何原理?

雪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為什麼下雪的時候不冷,而化雪的時候卻很冷呢?在冬季,冷空氣一股一股從北方向南移動,當它與南方來的暖溼空氣相會時,就會陰雲密佈,產生降雪。在下雪以前,冷空氣勢力一股較弱 因而風也很小 在當地停留較長時間後也會逐漸變暖,而且從南方來的氣流又把較暖的空氣帶到北方來。當冷空...

為什麼下雪不冷融雪冷,為什麼下雪暖和,融雪冷?

下雪時,水汽凝結為雪花,要釋放出一定的熱量,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時天氣並不是很冷 但化雪時,水由固態變成液態,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使氣溫降低。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氣象學的角度講,這一自然現象的形成,還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受降雪前後冷暖氣流的影響。雪時不冷,主要是因為在冬季下雪前或下雪時,...

化學為什麼用鹽來化雪,鹽為什麼能化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融雪所用的食鹽 主要成分nacl 的一些理化特性 可溶性.食鹽很容易溶解在水中,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物理現象.吸潮性.鹽的表面通常被一層薄膜狀的飽和鹽溶液所包圍,當這層薄膜溶液的蒸氣壓低於空氣中水蒸氣分壓時,食鹽就吸附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 反之,當高於空氣中水蒸氣分壓時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