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禹鑄九鼎的傳說,那麼他真的有鑄造九鼎嗎

2021-03-06 22:22:07 字數 5748 閱讀 6414

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大禹鑄造九鼎的傳說,主要是因為大禹因為治水,所以走遍了當時的各個地方,所以大禹它對於各地的山精水怪這類的東西是十分熟悉的,那麼大禹為了當時的人們有所防備,所以就將當時九州的州長獻上來的鋼鐵,在荊山腳下鑄造了幾個寶鼎,讓人們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對人們有害的,這就是當時的傳說。但是雖然是眾說紛紜,但是根據當時的鑄造工藝來說,當時鑄造成九鼎的可能性並不大。

因為我們國家現在最早出土的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而二里頭出土的青銅器的工藝是十分簡陋的,和書上所描寫的大禹時代鑄造的紋飾精美,體型龐大的九鼎是完全不一樣的,而關於當時大禹鑄造九鼎的記載最早是在左傳中,而後是史記這兩本書中所提到的。

但是這些其實都是後世人所撰寫的書,相比這兩本更早的書,詩經和尚書中,其實我們並沒有找到,大禹他關於鑄造九鼎的記載,所以我們不免對此懷疑是否只是虛構的,因為如果說大禹他有在之前鑄造九鼎那麼他們是不會不在這兩本書中有進行記載的。

所以我們對此不免懷疑,大禹鑄造九鼎,這一個故事是否是屬實的,或者說是當時的人們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編造的,像當時的武則天為了稱帝,所以就虛構了一個事情來獲得當時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所以我們對此的推測就是大禹他當時並沒有鑄造九鼎。

2樓:晨夕楊

大禹真的有沒有鑄造九鼎未可知,不過根據歷史的勘測在當時製造九鼎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3樓:冒險家阿洛迪

這個只是個神話傳說,大禹取九州的鐵來鑄鼎,鼎是權力的象徵,九鼎是最高的權力。

4樓:佐伊最漂亮

它分別以九隻刻樓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體現了王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傳世之國寶。

5樓:茹菓

我覺得是虛構的,鼎都是在周王朝才成為帝王象徵,在之前他不過是平民家裡的炊具而已。

6樓:我勒個去啊

這個只是一個傳說,具體的我也不清楚,只知道中國有史以來都把九鼎當作寶貝。

7樓:丫頭丫頭妮

應該是假的,這畢竟只是一個傳說,只是當時大禹很有名,人們對這幾個鼎又喜愛,才有了這麼個說法。

8樓:血腥糖

既然是傳說,那就是真真假假了,如果有史書證明的話還好,但是鼎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貝。

禹鑄九鼎的傳說 大禹鑄造的九鼎怎麼消失了

9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夏朝建立之初,夏王為了鑄造九鼎,曾命令他統治下的九個州的地方長官「九收」負責征斂青銅,貢獻於夏王室,並把能代表九個州的物象鑄造在鼎上,以象徵天下九個州都薈聚於夏朝**。所謂「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史記·武帝紀》)講的就是這件事。

夏朝由禹開始,傳位到萊時,由於桀昏亂無道被成湯所滅。成湯便是商朝的第一個君王,相傳他滅夏後,把夏的九鼎遷移到了商邑。商朝傳到封王時,因暴虐而失民心。

周武王乘機起兵伐封,滅商之後帶著商朝的九鼎凱旋西歸。不久,武王之子成王又把九鼎遷到鎬京(今西安市郊),並舉行了隆玉的「定鼎」儀式,意味著新王權的確立。由此,後人才有把建立政權稱為「定鼎」之說。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日漸衰落,強大的諸侯便對九鼎產生了凱靚之心。公元前六0六年,楚莊王乘北伐陸渾之戎的機會,陳兵東周邊境,炫耀武力。周定王急忙派遣大夫王孫滿為使者前去慰問。

楚莊王別有用心地向王孫滿打聽周之九鼎「大小輕重」,暗示準備奪取周的統治權。王孫滿見對方野心勃勃,便針鋒相對地回答說:「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左傳》宣公三年。)意思是:周王室雖然有所衰落,但還可以維持下去,仍是天下的共主,警告楚莊王不可有非分的想法。

所以,後來入們就把「問鼎」比喻為欲奪政權或圖謀王位等等。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境地,秦、齊等大國常為爭奪周室約九鼎而兵戎相見。公元前二五四年,秦滅周。《史記·秦本紀》說:

秦昭王時,「周民東亡,共器九鼎入秦」,落入秦王之手。但是《史記·封禪書》卻說:「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顯然,關於九鼎的去向這裡提出了兩說,一說秦滅周時把九鼎取走了,一說早在秦滅周前九鼎就沉沒於灑水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為了尋找周鼎,秦始皇在出巡路過彭城時,「齋戒禱祠,欲出周鼎灑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秦始皇的這一舉動,說明鼎入泗水的傳聞當時一定較為流行,以致連秦始皇都信以為真了,但結果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看來,從《史記》的有關記載中已無法搜尋鼎的確切下落了。《史記》之後的一些古籍雖然也有涉及鼎的去向的記載,但基本上還是對《史記》巾兩種說法的解釋或補充。如《史記》秦本紀正義》說:

「周叔王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漢書補註·郊祀志》說:周王室為了防止強國奪鼎和解決自身的經濟困難便毀鼎而鑄錢,對外則詭稱九鼎不知去向等等。

這些說法雖能發人深思,但由於不合情理或根據不足,就很難使人相信。

秦漢時期出現過尋找「周鼎」之風。秦始皇尋找周鼎的事前文已有所述。到了漢代,漢文帝、漢武帝都繼續尋找過周鼎。

據說,漢武帝時在汾陽找到了「飛入泗水」的那個周鼎。但「鼎文鏤無款識」,究竟是不是周鼎呢?實在難以斷定。

那麼,九鼎到底到**去了呢?今後還有沒有找到它的可能呢?這就要看考古發掘事業的進展了,如果九鼎未被銷燬,或許某天,我們或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有幸從出土文物中一睹這千年寶鼎的光彩和「姿容

禹鑄九鼎的傳說

10樓:皎月獨舞

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時間長了,有些諸侯不免離心離德。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

到祭祀的時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禱。典禮官高聲朗誦祝文,各方諸侯細細聽去,前半部分是為國祈福、為民祈年,後半部分說天下受之於舜,將來亦必定傳之賢人,決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聖授受之意:"茲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聖智,夙著功德,今謹薦於皇天,祈皇天允許,降以休徵,不勝盼禱之至"。

祭畢之後,諸侯紛紛散開,又復聚攏來。大家對於大禹深深不滿。一個諸侯說道:

"真是好笑,他薦皋陶於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個不知道?他要禪位於他,豈不是虛領人情嗎?"一個諸候接著說道:

"我聽見說夏禹的兒子啟糾合了無數心腹之臣,想承襲王位。大禹**肯傳賢人呢?"後來不太滿意的諸侯就都紛紛歸去。

且說大禹郊祭之後,看見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為多。於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儘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

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

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

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這次大會,各方諸侯都帶來了朝賀的禮物,大國獻玉,小邦獻帛,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大禹大享諸侯後,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貢法,要求務須按照規則繳納。同時,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護各諸侯國的權利,使其不受鄰國的侵犯。

塗山大會之後,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領群臣返回都城陽城。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後,就又改薦伯益於天。

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就在堅決擁護大禹的同時,也積極進獻各類貢品。

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但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併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那一種是奸。

又過了幾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歲一巡狩。巡狩回來後,氣勢磅礴的九鼎鑄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大鼎,豫州即為**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

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大禹把九鼎稱為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

後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於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於周朝的鎬京。後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

這就是所謂的"鼎在國在,鼎失國亡"。九鼎作為鎮國之寶、傳國之鼎僅傳三代約二千年後,因週末戰火頻仍而神祕失蹤,至今不知所在,成為千古之謎。

因為禹鑄造九鼎,直到現在,"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等還是人們常用的詞彙。

11樓:匿名使用者

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

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

「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禹鑄九鼎」的神話最早出現在**

12樓:武府小道

「禹鑄九鼎」的神話最開始出現在《左傳.宣公三年》裡。相傳夏朝建立後,九州穩定,四海昇平,國家昌盛,百姓富足。

夏禹4歲時,施黯請示說:「現在九州上交的貢金越來越多了,我們該拿來做什麼呢? 」夏禹想到黃帝軒轅氏功 成鑄鼎,鼎成仙去,於是也認為自己可以把這些供金拿來鑄鼎,但又顧慮這樣做會引起諸侯的不滿。

後來他又一想:鑄鼎不一定是為了自己,也可以是為了天下百姓。於是堅定了 鑄鼎的決心。

之後,夏禹便讓施黯鑄九鼎,並規定是哪個州上交的貢金就用來鑄哪個州的鼎,還把該州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另外還刻了各類神仙魔怪、奇禽異獸等。鼎成之後,夏禹讓 工匠們想辦法把上面的影象拓出來,昭告給天下的老百姓看,讓他們都知道什麼動物是有害的,什麼動物是有益的,這樣,也幫了天下百姓。夏禹還要求鼎要鑄得重且大,以便於長久儲存。

施黯聽從了夏禹的指示,他找到了伯益,並取了《山海經圖》,接著就開始擇地經營,悉心摹鑄。最後選擇在都城外鑄鼎,因為 那裡山川形勢秀美、黎民有鑄造技術。幾個月以後,夏禹每五年一巡守的時候到了,他突然想起施黯在荊山下鑄鼎,因此前往視察。

夏禹視察完了以後,便讓施黯根據五應陽法、四象陰數的規律,分別用雄金來鑄 五個陽鼎,用雌金來鑄四個陰鼎,施黯接受了夏禹的命令。兩年後,天上出現了九日同在的奇異景象,在大白天居然能夠看到太白星出現在天空中,而九鼎也恰在這時鑄成,大家都知道「太白晝現」是九鼎鑄成的徵兆。夏禹大喜,便 吩咐把九鼎立刻遷到夏邑來。

夏禹把九鼎當做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九鼎也因此成了 「天命」所在,象徵著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同時也象徵 著國家統一昌盛。一直以來,九鼎都被看做是一個國家之中最重要的禮器。

在古代,如果誰要是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便可以知道他是想要奪取權利了。夏朝被滅後,九鼎在不斷的遷移中消失 了,直到現在還不知道所在何方。現在的「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等詞彙便是由禹鑄九鼎衍生出來,可見禹鑄九鼎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

在春秋時期九鼎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九鼎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 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九鼎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鼎 青銅禮器 初為煮或盛魚肉用之炊器 多為圓腹 兩耳 三足,也有四足之方形者。九鼎為夏禹所鑄。大禹治理好氾濫的洪水以後,劃神州大地為冀 兗 青 徐 揚 荊 豫 樑 雍...

一言九鼎的鼎有幾畫,鼎字共幾畫,筆畫怎麼寫

漢字 鼎 讀音 d ng 部首 鼎 筆畫數 12 筆畫名稱 豎 橫折 橫 橫 橫 豎折撇 豎折折 橫 撇 豎 橫 豎 橫折 鼎字共幾畫,筆畫怎麼寫 鼎字筆順 豎 橫折 橫 橫 橫 豎折折 橫 撇 豎 橫 豎 橫折。筆畫數 12。漢字 鼎 拼音為d ng,結構為上下結構,筆順為 豎 橫折 橫 橫 橫 ...

商周時期的九鼎是怎麼消失的?最早周天子就有九鼎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 左傳記載為大禹之子啟 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 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 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固有 得九鼎者得天下 之說!夏亡,九鼎為商朝所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