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我國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021-03-06 01:30:15 字數 6003 閱讀 1661

1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係全域性、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

(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迴圈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2樓:匿名使用者

電商+農業

現代化+資訊化工業

服務類農業(技術服務、管理服務、施肥服務等)旅遊農業

我國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3樓:彩霞滿天光

一、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總體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相對於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相對於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要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實現農業現代化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從國內看,我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不高,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斷加快的現代化程序,在給現代農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

十八大提出來,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在這四化發展中,農業是短腿。改革開放35年,我們的工業化走過了發達國家兩百年的歷史。

全世界最重要的500種工業產品,中國有220多種在世界位居第一,2023年世界粗鋼產量不到14億噸,中國生產了7.2億噸,鋁合金、水泥等產品的產量也佔到世界產量的50%以上。

從城鎮化來看,我們的城市建設特別是硬體建設方面不輸於發達國家,資訊化方面基本和發達國家同時起步,但農業現代化,我們不僅沒有用三十多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兩百年的歷史,甚至與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相對於二三產業,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2023年,一個勞動力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大約是2萬元,工業是10萬元,第三產業是8.4萬元,也就是說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工業的1/5、第三產業的1/4。

因此,十八大報告對四化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到2023年工業化是目標實現,城鎮化是質量提升,資訊化水平是大幅提高,農業現代化是成效顯著。這也就意味著農業現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跟上其他三化的發展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對這個形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2、如何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在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邁進的過程中,13多億人的吃飯問題怎麼解決?這是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圍繞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有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區域平衡、進出口平衡等多個平衡問題,其中最關鍵的仍然是總量平衡。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既面臨人口增長帶來的絕對需求,也同時面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帶來的成長性需求。2023年,我國人均gdp是190美元,2023年是6195美元,在190美元的階段,大家的要求是吃飽,在6195美元的階段,我們不僅要求吃飽,還要求吃好,吃的安全,這對農產品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2.6億農民工由農產品的生產者變為消費者,這個轉變性需求也是巨大的。此外,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等間接需求也在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保障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必須要有戰略考慮。

3、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保護農民權益。

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之中,如何保護好農民的利益,如何讓農民平等地參與現代化的程序,這是三中全會的明確要求。全會《決定》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具有豐富的政策內涵,提出了很多突破性、開創性的改革意見。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要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合理的保障,要賦予更多的財產權利,比如土地權利,過去主要是佔有、使用、收益和流轉的權益,可不可以進一步豐富處分權,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深化。

從國際看,全球一體化發展使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當前,全球農業產業分工深入發展,農產品**規模持續擴大,給我國農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1、如何提升農業的絕對競爭力和相對競爭力。

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和生產成本的持續上升,使農產品進口規模增加、品種增多,農業產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競爭力有絕對競爭力和相對競爭力之分,從資源的層面講,我們的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缺乏像美國這樣的絕對競爭力,但是我們的畜產品、水產品仍然具有相對競爭力,特別是和日本、韓國等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相比,我們的迴旋餘地還很大。新階段,需要更多地從全球範圍思考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和戰略定位。

2、如何有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為了解決農產品供給問題,適度進口是有必要的,關鍵是把握一個度,哪些是必須確保自給的,哪些可以通過適度進口來緩解供給不足壓力。目前,我國大豆進口已經達到5838萬噸,棉花540萬噸,大約佔國內需求的80%和50%,在進口的問題上,我們要堅持三大主糧的基本自給,大豆、棉花可以適當進口一些。

3、不僅要關注農產品進口,還要關注農業怎麼「走出去」,要研究農業「走出去」的政策定位問題。

比如,對南美國家,可能更多考慮的是重點農產品的進口保障問題,對東盟國家主要是農產品的互利互惠,對非洲國家可能主要是技術援助和扶持,幫助非洲國家提高糧食生產水平,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消除中國糧食威脅論的必然選擇。對日韓等國家,可能更多的是農產品出口創匯的問題。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任務。

我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競爭力不足的現實背景,要求我們「做大」、「做強」和「做長」我國現代農業。「做大」即是針對我國農產品總量失衡、結構性短缺的狀況,要求我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產品供給總量,解決好農產品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強」即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市場,發揮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提升不同區域農業的相對競爭力和絕對競爭力;「做長」即農業重要產業、重要產品,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產品如何生命力長久、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是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礎上,標準化、品牌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圍繞這三個目標,現代農業有三大任務:

1、確保13億人的吃飯問題,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2、增加農民的收入。

2023年,農民收入四大**中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佔到44.6%,農業仍然是農民收入最主要的**。在吉林等糧食主產區,家庭經營性收入可能佔到農民收入的60%以上,在陝西蘋果產區、新疆棉花產區可能要佔到60-80%。

只有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推動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才能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3、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過去發展現代農業,主要是關注供給和增收,現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中去考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對生態文明應該做正面貢獻而不是負面貢獻,這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第三大任務。

三、建設現代農業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實現現代農業建設的三大任務,既要靠發展,也要靠改革。從發展的角度看,我認為**和補貼是對農民影響最大的政策,**對農民收入和農產品總量供給具有直接的拉動效應,要按照三中全會的要求,進一步理順農產品**形成機制,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政策效應。從改革的角度看,在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幟引領下,怎麼破解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把握五個大的方面。

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要在穩定家庭承包關係的基礎上,探索實現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的機制。在工業化、城鎮化轉移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背景下,進城農民可以保留自己的土地承包權,把經營權流轉出去,這有利於推動農地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利於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受資源條件制約,我國的農地規模經營不可能達到美國那樣的水平,但是與日本韓國相比,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仍然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總體上看,規模經濟有利於降低成本、抵禦風險,有利於提高科技應用水平,也有利於商品化和市場化。同時,也要研究如何實現規模的適度,使得土地產出效率可以達到一個較高水平。

2、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從組織屬性來講,把新的經營主體歸納為四類,其中特別有意義的是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種糧大戶、家庭農場都可以算作家庭經營的範疇,土地合作、股份合作、流通合作、產銷合作等各類合作,都可以算作合作經營的範疇,產業化龍頭企業包括其它工商資本等屬於企業經營的範疇。

這些新的經營主體,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商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有效載體,應加以扶持,促使其發展壯大。此外,小規模分散農戶仍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礎,要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從種到收全過程的專業化服務,以此來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的問題,解決關鍵農時、關鍵環節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解決老人農業的問題。

3、培養新型職業化農民。

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是當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原以為這個問題更多出現在人少地多的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但現在看更多是出現在人多地少的東亞國家,日本是典型代表,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緊隨其後,現在我們這個問題也越來越突顯。越是人地關係緊張的地區,誰來種地的問題越突出。

過去,我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高,土地要承載大量農業人口,結果是大家一起受窮。改革開放開啟了農業勞動人口的轉移通道,在人均農業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外出務工的收入遠遠高於在本地務農的收入,因此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農業勞動力轉移的越多、誰來種地的問題越突出。現在看,貴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勞動力輸出大省都面臨這一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也就是說,要培養一大批新型的職業化農民。

一方面,應該借鑑發達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的成功經驗,通過提供免費職業化教育、擴大在業培訓、提供創業貸款等方式,培養一批有志於從事農業的青年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職業化農民的培養,實現農業由身份向職業的轉變,將來的職業化農民,應該是進入有門檻、收入有保障、經營有效益、職業有尊嚴的群體,這對於我們農科院校的學生來講,也是一個廣闊的天地。

4、推進農村金融保險制度創新。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金融保險支援。在農村金融方面,我們圍繞農村金融的組織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對金融信貸部門在貨幣、財稅、補貼、監管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力度還不夠,覆蓋面非常有限,對金融信貸部門吸引力還不強。

在農業保險方面,目前**財政提供保費補貼的保險品種只有15個,種植業的包括玉米、水稻、小麥、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膠、森林、青稞,畜牧業的包括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藏系羊、犛牛。

現代農業高度發達的美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高達200多個。我們一些區域性重要品種如陝西的蘋果、南方地區的茶葉、大城市的蔬菜生產,都沒有納入**財政補貼範圍,下一步應逐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同時,積極探索創新農業保險的體制機制,目前農業保險的保額太低,只能勉強覆蓋生產的物化成本,連勞動力成本都不夠支付,應進一步豐富農業保險產品,適當提高保額,讓農民選擇是保成本還是保收益。總之,要有多種選擇。

5、強化試點試驗。

改革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重視基層的創造。三中全會特別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及時總結經驗。通過區域性的試點試驗,為全面改革創新探索路子、積累經驗,一直是我們推進農村改革的重要方法。

在這方面,各地還有很大的探索試驗空間。

現代農業存在著哪些問題,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 農業現代化水平低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經濟,無論在速度上 規模上 還是在效益上,與世界現代農業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還十分漫長。2 勞動力素質低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已有大量的農業剩餘...

如何按照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1 科學制訂規劃,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制訂科學可行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對於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增效 農村繁榮至關重要。規劃要以科學的眼光和思維充分考慮農村實際,在發展規模 發...

現代農業有哪些新的經營模式和新興業態

新興特色農業 產業主要包括休閒農業 迴圈農業 高科技農業和有機農業等。此類產業最大的特點在於將傳統農業與其他行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業態。如休閒農業是將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利用鄉村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遊客前來觀賞 休閒 體驗 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