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遷徙的傳說有哪些

2021-03-05 23:05:06 字數 5949 閱讀 7043

1樓:匿名使用者

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

」皋陶任理宮,即掌管司法的長宮。《史記》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世為理官。

按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呆陶及其後裔為「理」氏。

以理為氏,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李」呢?原來,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徵時,任商紂玉的理官,時紂王昏庸無道,理徵執法不阿,為紂玉所不容。理徵罹難,理氏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

理徵之妻帶幼子利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難,飢餓不堪,只見樹上結有「木子」,便採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為「李」氏。「木子」,正是李樹的李子。

史籍記載,李氏郡望有13個,即:隴西、趙郡、柳城、略陽、雞田、武威、代北、高麗、范陽、渤海、西域、河南、京兆等。其中,隴西與趙郡這兩支郡望名聲最大,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這兩支。

「隴西」,是李氏的發源地,在今甘肅境內。據《人民**》(2023年8月27日)報道「李氏根基在隴西」,已正式批准在隴西修復李氏「隴西堂」。現在,泉州城鄉乃至臺灣、東南亞的李氏人家,大都在大門匾額上鐫刻著「隴西衍派」,以示不忘祖源。

二、李氏入閩

李氏入閩,始於唐代,《漳州府志》記載:「李伯瑤者,固始人,隨陳元光開漳州」。臺北《李氏族譜》也載:

「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潮入閩。」還有《燕樓派家譜》雲: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屬古泉州),這支李氏,在臺灣李氏中人數最多。

隴西李氏入閣,在宋代出了大名鼎鼎的李綱。李綱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戰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貢獻。李綱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難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孫有李珠者,生五子: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後裔,人數最多,遠播於海內外,被尊為南方隴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稱為閩臺始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李氏入閩最早的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據永春《官林李氏族譜》載,李元祥封於閩越,其後裔或居南安,或遷沙縣,至18世有一支派徙於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為大族,並播遷臺灣、海外。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2樓:匿名使用者

李姓遷移多了去了,續家譜最好能找到本家,不然只好自己家續自己家的,光輩分排列的字就有很多支,我想找個有我們德、明、士、洪的輩分都沒有找到,我以後的兒子都不知道是什麼輩了…我們村另一支李氏洪字輩以後是培字輩,不過我叔說我們下一輩不是培字輩,還有我家的德、明、士、洪排列順序措了…真暈啊…

李姓的遷徙

3樓:阿波羅之光

隴西以地名為郡望

大唐宗室之所以以 " 隴西 " 為郡望, 最主要的原因, 當然由於唐的開國皇帝李淵是當時的隴西成紀人, 當時的成紀, 是一個縣, 置在今甘肅省秦安縣的東方。來自隴西的李氏家庭, 其後主理下 290 年, 子孫枝葉茂盛, 又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 他們為了紀念自己家庭發跡的地方, 同時標榜自己家族的無上榮譽, 和獨一無二, 很自然地, 就把 " 隴西 " 二字作為整個家庭的標幟。當然, 可以大膽揣測, 唐朝皇帝之所以廢置具有古老歷史的隴西郡, 也很可能是為了避免 " 後有來者 " 的緣故。

唐朝開國皇帝是當時的隴西成紀人, 不過, 根據歷史的記載, 他卻是南北朝東晉時西涼王李暠的後裔。李暠也是成紀人, 曾經在南北朝的亂世中據有敦煌、酒泉等地, 自立為涼公, 歷史上則稱其王朝為 " 西涼 " 。因此傳自大唐皇室的隴西李氏, 曾經被許多人誤會為並非漢族之後, 實際上, 這種看法大謬不然, 有《新唐書》的 《唐宗室世系表》為證。

根據《新唐書》的詳盡考證, 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 完全是一父所出的摘親兄弟之脈, 趙郡李氏的始祖李璣, 生父為戰國末期的秦國司空李曇, 隴西李氏的始祖, 名叫李崇, 則是李璣之兄, 李曇的長子, 換言之, 在李曇的後裔中, 李崇傳下了隴西房, 李璣則傳了趙郡房, 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 在血緣上純粹是親兄弟, 當然, 隴西李氏雖然在名義上是所謂的 " 西涼王 " 之後, 實際上是道道地地的黃帝子孫。

隴西李氏跟隴西這個地方的關係, 打一開始就密切無比, 他們的傳宗之祖李崇, 生前就是隴西的守將, 並曾被封為南鄭公。有了這種深厚的關係, 其後李崇的子孫在隴西地方繁榮滋長, 並且日益興盛龐大, 自是可以想見的事。

關於隴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 三四百年間傳代和分支情形, 《新唐書》的《唐宗室世系表》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其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崇字伯佑, 隴西守, 南鄭公, 生二子, 長曰平燕, 次曰瑤, 字內德, 南郡守, 狄道侯; 生信, 字有成, 大將軍隴西侯;生超, 一名伉, 字仁高, 漢大將軍漁陽太守; 生二字, 長曰元曠, 侍中, 次曰仲翔, 河東太守徵西將軍, 討叛羌於素昌, 戰歿, 贈太尉, 葬隴西狄道東川, 因家焉; 生伯考, 隴西、河東二郡太守; 生尚, 成紀令, 因居成紀, 弟向, 范陽房始祖也。

尚生廣, 前將軍, 二子, 長曰當戶, 生陵, 字少卿, 騎都尉, 次日敢, 字幼卿, 郎中令關內侯; 生禹, 字子道, 弟忠, 頓丘房始祖也。

禹生丞公, 河南太守, 先生, 字敬宗, 蜀郡北平太守; 生長宗, 字伯禮, 漁陽丞; 生君況, 字叔幹, 一字子期, 博士議郎太中大夫; 生本, 字上明, 郎中, 侍御史;生次公, 字仲居, 巴郡太守, 西夷校尉; 弟恬, 渤海房始祖也。

次公生軌, 字子逸, 魏臨淮太守, 司農鄉; 弟潛, 申公房始祖也。 軌生隆, 字彥緒, 長安令, 積弩將軍;生艾, 字世績, 晉驍騎將軍, 魏郡太守; 生雍, 字雋熙, 濟北、東莞二郡太守; 生二子, 長曰倫, 丹陽房始祖也。次曰柔, 字德遠, 北地太守, 雍孫蓋, 安邑房始祖也。

子孫騰達榮宗耀祖

柔生弇, 字季子, 前涼張駿天水太守, 武衛將軍, 安西亭侯; 生昶, 字仲堅, 涼太子侍講; 生暠, 字玄盛, 西涼武昭王興聖皇帝, 十子、譚、歆、認、飼、翻、豫、巨集、眺、亮。愔, 鎮遠將軍房始祖也; 其曾孫系, 平涼房始祖也; 翻孫三人, 曰蒸, 姑臧房始祖也 ; 日茂, 敦煌房始祖也; 曰衝, 僕射房始祖也 ; 曾孫曰成禮, 絳郡房始祖也, 豫, 玄孫武陵房始祖也。

散字士業, 西涼後主, 八子, 勳、紹、重耳、弘元、崇明、崇產、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順, 以國亡奔宋, 為汝南太守, 後魏克豫州, 以地歸之, 拜恆農太守, 復為宋將薛安都所陷, 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生獻祖宣皇帝熙, 字孟良, 後魏金門鎮將, 生路祖光皇帝, 諱天, 字德真, 三子, 長曰起頭, 長安侯,生達摩, 後周羽林監太子洗馬, 長安縣伯, 其後無間; 次日太祖, 次乞豆, 定州刺史房。

太祖景皇帝虎, 字文彬, 後周柱國大將軍, 唐國襄公, 八子, 長曰延陽伯, 生於山東, 後太祖入關, 延伯仕北齊為散騎常待, 武德四年, 追封南陽伯附屬籍, 貞觀初罷之, 與姑臧、絳郡、武陽公三房, 號四公子房, 至開元二十三年復附屬籍。尚有譙王房 (譙王真字長宣), 蔡王房 ( 蔡王岡同 ), 畢王房 ( 畢王漳 ), 雍王房 ( 雍王繪 ),郇王 ( 郇王禕 ), 大鄭王房 ( 鄭孝王亮 ) 。

代祖元皇帝諱昺, 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 唐國仁公, 四子, 長日高祖, 次日樑王澄, 次曰蜀王湛, 次曰漢王洪。蜀房後為渤海王房。

高祖諱堯大聖大光皇帝,22 子, 分 15 房, 曰楚王智雲, 曰荊王元景, 曰徐王元禮, 曰韓王元嘉, 曰彭王元則, 曰鄭王元壹, 曰霍王元軌, 日王鳳, 曰道王元慶, 曰鄧王元裕, 曰舒王元名, 曰魯王靈夔,曰江王元祥, 曰密王元曉, 曰滕王元嬰。智雲、元景皆無後……

由上面的記述可以知道, 隴西李氏真是族大人眾, 在 " 隴西 " 這共有的大郡望之下, 還隨著整個新族的壯大, 分支成為武陽、范陽頓丘、渤海、申公、丹陽、安邑、鎮遠將軍, 早淳、姑臧、敦煌、僕射、絳郡、武陵、定州刺史, 南陽公、譙王、畢王、雍王、郇王、大鄭王等幾十個大房。當然, 天下隴西郡的李姓中國人, 只要擁有可靠的民苦, 就可以按照自己所屬的房別, 找到本身血緣上的詳細來龍去脈。

隴西李氏所分支出去的支派, 繁多有如上述, 不過, 自唐朝以降的一千多年以來, 卻以武陽、姑臧、丹陽、敦煌四派最為興盛。這就是一般所謂隴西李氏的 " 定著四房 ", 有絕大多數屬於隴西李氏的中國人, 都是屬於這四個支派的子弟。

本文一開始曾提到過, 李氏家族是一個組織比較複雜的家族, 除了以漢裔的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為主流外, 尚有外姓及外族的加入。外姓的加入, 由於有關的文獻欠缺, 有待考證。至於外族的參加李氏家族, 則有下列的資料可資參考 :

柳城李氏, 就是唐肅宗時平定安、史之亂, 與郭子儀同被史家稱為唐室中興名將的李光粥所屬的一支李氏。據過去的姓氏學者的考證。這一支李氏的祖先, 是契丹族的一位酋長, 後來遷徙到唐朝京城長安附近的萬年定居, 逐漸漢化, 才改姓為李。

契丹族原屬東胡種, 因此, 柳城李氏應該也是古時候東胡人的後裔。

這一支源出東胡的李氏, 在有唐一代, 也是絡纓滿門, 顯達知名。李光粥的曾祖父李令節, 曾經是唐朝的大將軍及幽州經略軍副使;他的祖父李重, 是鴻臚卿兼檀州刺史 ; 其父李楷落, 則也個個**厚祿。至於他們的後代, 也出將入相, 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和憲宗朝, 都曾出過官拜宰相的傑出子弟。

因此, 柳城李氏儘管不是大漢的嫡裔, 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 可以說絲毫都不遜色。

武威李氏, 出自安氏, 則是漢代安息國的後裔。不過, 根據史家的考證, 這一支李氏儘管是安息國的後裔, 但安息國的宗室, 卻出自姬姓, 是黃帝之子昌意的次子安所傳。因此, 一般人認為武威李氏系來自外族, 是完全不正確的, 他們在血緣上應該是毫無疑問的黃帝子孫。

古代安息國的位置, 是在中國的西方, 其宗室子孫之東來與中國結緣, 則是後漢末年的事, 當時, 安息國的國王派遣其子世高入朝, 就此在洛陽定居。稍後, 於魏、晉間, 世高的後人徙居到安定, 南北朝之亂, 又徙遼左以避亂, 最後, 才在武威定居下來, 並且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響亮聲名的家族。不過, 此時他們仍然姓安, 尚未以李為姓。

武功彪炳發揚家聲

至於他們以李為姓, 則是由於唐朝初年出了一位傑出子弟李忠敬。這位李忠敬, 號抱玉, 曾任鬆、部、會三州都督, 武功彪炳, 後來官至司徒平章事, 被封為涼國昭武公, 並且被大唐皇室賜以國姓 , 就此參加了龐大李氏家族的行列。

雞田李氏, 本原是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孫, 唐朝時, 由於數代世襲雞田刺史之職, 當時世襲該職之良臣又生了兩位發揚家聲的好兒子, 即官至總武節度使的光進, 與官拜河東節度使的光顏。光進與光顏, 皆對唐室著有勳績, 乃由大唐皇帝賜姓為氏, 使得李氏家族又增新血輪。

這一支李氏所來自的雞田, 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所設定的一個州, 位置大致是在現在寧夏省靈武縣一帶, 據說, 該地原來是屬於突厥, 後來歸唐, 才依舊名改置為雞田州 。

代北李氏, 就是五代後唐開國之主李存勖所屬的一支李氏, 緊跟著隴西李氏, 曾經創立過十多年的帝業。

顧名思義, 這支李氏是來自當時的代北, 原本屬於沙陀部落, 姓朱邪氏, 到了唐朝末年傳到一位朱邪國昌, 由於曾傳代北行營招撫使及蔚州刺史, 很有功績, 才被賜姓為李, 至於大家所熟悉的李克用, 是李國昌之子 ; 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則是李克用之子。

所謂沙陀部, 本來是西突厥的別部處月種, 於唐朝貞觀年間, 在今新疆省塔爾巴哈臺西南的哲克得裡克境內, 開始日益壯大, 其後經過兩三百年的時間, 終於由李存勖創立了後唐的皇業。

很顯然, 代北李氏的加入, 又使整個李氏家族益增光輝

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官職遷調、貶謫、遊學、經商、避仇辱多種原因,李姓人曾頻繁地遷徙,從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動,先從隴西遷往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唐朝末期,大部分李氏渡江南遷到福建,再由福建寧化石壁遷徙到廣東、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相當數量的遷到海外,幾乎遍佈全世界。李氏南遷的始祖就是宋朝的李火德,現在福建、廣東、浙江及香港、臺灣等地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公後裔,甚至遠在美國、泰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華僑李氏,尋根溯源,也都歸於李火德門下。據2023年7月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李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

9%,全世界累計超過了一個億,為中國第一大姓。

李氏家族起源於哪個年代,李氏的祖先起源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 一是 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湧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史記 老子傳 把老子寫得 神龍不見首尾 但對老子後...

遷徙的動物有哪些,有哪些動物遷徙

大雁,哈魚,曼魚.有海龜.鴻雁.大馬哈魚.燕子和草魚 有哪些動物遷徙 1 鳥類遷移 部分候鳥因季節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遷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線的週期性遷移,每種鳥類的遷徙路線不變,一般常沿食物豐富的近水地區遷移。以北美洲為例,鳥類的遷徙主要有四條遷徙的路徑 1 太平洋遷徙航路,美...

餘氏家族族譜字輩,餘氏家族的字輩是那哪些?

遊姓的由來 一 尋根溯祖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曆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皆以 遊 命姓,稱遊姓。遊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黃 帝 陵 外景 黃 帝陵 2004年公祭黃帝陵典禮 煌煌祭祖典 拳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