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良緒文化

2021-03-04 09:31:43 字數 5703 閱讀 5454

1樓:大唐李烈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2023年,在2023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佈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佈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

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臺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製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

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釐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

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物件。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影象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裡向外為紅土臺、灰土圍溝和礫石臺,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為主。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佈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佈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於崧澤文化,由於北進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體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從社會形態特徵來說,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進入原始文明社會。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區原始文明的極大發展,併產生劇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繁榮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禮儀制度中的琮、鉞和神人獸面紋即來自良渚文化因素。

發現和命名

2023年發現浙江吳興2023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2023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

2023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幹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2023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

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

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

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

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社會經濟

良渚文化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據在錢山漾發現的稻穀鑑定,有粳稻和秈稻兩種。在錢山漾、水田畈等遺址中還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等植物種子,有人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也有人對其出土層位和鑑定結果有所懷疑。

農業工具種類較多,製作大都較精細。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體扁薄,背面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認為是安裝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鏵。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頂端有一個斜向的柄,製作較粗糙,往往僅在刃部磨光,有人認為是安裝木柄後用來在土地上劃出溝槽的,稱為「破土器」。

這兩種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時期使用較多,對其定名和確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業也很興旺,有的可能已形成專業性的生產部門。玉器製作在全國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中,顯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墜、、瑗、璜、鐲、琮、璧、蟬等。

外方內圓的長筒形玉琮,磨製拋光並雕刻紋飾,規格定型,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技術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釐米,琮身淺刻橫道分為15節。

另一件玉琮高達23釐米,雕刻有幾組獸面紋,一件大玉璧直徑達26.2釐米。類似的琮、璧在張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內也有發現。

製陶普遍採用輪制,器形規整,造型優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渦鉤連紋和曲折紋圖案,有的貫耳壺上刻有簡化鳥紋和曲折紋,或以圓渦和雙線構成的編織紋。這些紋飾,線條精細,繁雜而富於變化,是陶器中的佳作。

在發現的陶紋,透露了當時社會文化進步的資訊。

手工紡織業也有迅速的發展。錢山漾遺址發現有國內早期的絲麻織物。殘絹片經鑑定是家蠶絲織成,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釐米有經緯線各47根。

絲帶為30根單紗分 3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蠶的飼養可能以太湖地區為最早。但也有人對絲織品的時代持懷疑態度。

麻布片經鑑定為苧麻紡織品,也是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釐米經緯線一般各有24根,有的細麻布經線31根、緯線20根。這是迄今中國最早的苧麻織品實物。竹器的編織比較發達,製品集中發現在錢山漾遺址,共200多件。

竹篾多數經刮光,容器類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則用較細密的竹絲。編織方法多樣,有呈一經一緯的人字形,也有二經二緯和多經多緯的人字形,還有菱形花格、密緯疏經的十字形等,特別是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這一類比較複雜的編織法。製品種類有捕魚用的「倒梢」,有坐臥或建築上用的竹蓆,以及簍、籃、谷籮、簸箕、箅等,較廣泛地用於生產和生活方面。

此外,良渚文化還有槳、槽、盆、杵錘等木器。木槳的使用,說明生活在河道縱橫地區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居址和墓葬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 3座的。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

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蓆。另一座只在東邊儲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蓆和竹蓆。

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澱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線而成。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寧、嘉興、平湖和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

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

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

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上海市松江縣廣富林遺址的兩座墓鄰近處,分別有一具豬、狗的骨骸,可能是殉牲。以上表明,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當時已出現財富佔有的差別,並且出現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擁有的玉琮、玉璧等禮器。

有的玉琮上還刻有陣列象徵威武的獸面紋飾。良渚文化時期,氏族社會已走上解體的道路。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從草鞋山、張陵山等處的地層疊壓關係和器物對比分析,良渚文化是由崧澤文化演變而來的。崧澤文化的墓葬,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這與良渚文化的基本一致。崧澤文化的石錛,背面逐漸出現脊線,正處於良渚文化階形有段石錛的前一階段。

兩者的穿孔石斧也相近似。崧澤文化的扁方側足鼎、細高把豆、高領扁腹壺等,與良渚文化的魚鰭形足和扁方形足的鼎、黑陶細高把豆、高領貫耳壺等有著繼承關係。

關於良渚文化的發展去向,馬橋中層的青銅文化遺存提供了線索。馬橋中層疊壓在馬橋下層即良渚文化晚期遺存之上,發現的石鐮、有段石錛、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與良渚文化的接近,而後兩種石器的數量比良渚文化時期又有所增加。馬橋中層的黑衣陶與良渚文化的黑皮陶存在承襲關係,兩者的鼎、簋等器形也有密切的關係。

至於馬橋中層含有較多數量的印紋陶,目前尚無材料說明與良渚文化存在聯絡,其**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渚文化與和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有段石錛和貫耳壺,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後期階段的遺存中有少量發現,是受良渚文化影響的產物。大汶口出土的玉笄,與良渚文化的玉錐形飾可能有聯絡。

在上海縣馬橋、金山縣亭林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數片渦紋彩陶片,可能是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響。馬橋、雀幕橋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也當與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有關。良渚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陶器都普遍採用輪制,黑陶佔有顯著的地位,盛行磨光素面陶,三足器、圈足器都很多,等等,則表現出兩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良渚古城

浙江省考古所上週釋出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2023年以前。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誌。嚴文明教授說,良渚文化距今5300~2023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越4200~2023年。

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餘杭良渚鎮發現這一遺存,所以稱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餘杭反山、瑤山,江蘇吳縣、張陵山、草鞋山,武進寺墩,常熟羅墩和上海青浦縣福泉山,安徽阜寧等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這一時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玉文化的兩大中心。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僅品類眾多,而且琢磨精緻,紋飾華麗。專家們讚譽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藝水準達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紋飾則是將新石器時期玉器的創作「推到了頂峰」。

良渚文化玉器創造性的器型,為後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礎。

良渚文化玉器特徵

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線深而直,線沿光整平滑。

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線深而寬,線底略呈弧形。

三、良渚文化玉器環線有手工磨接和管鑽旋磨兩種加工方法,前者線痕淺細,線沿多「毛碴」。

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線細密緊湊,接續痕明顯。

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淺浮雕,利用減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紋飾,強化主題表達。

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鋸痕」。良渚玉器鏤雕時,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鋸」鋸去多餘部分,俗稱「鎪」,又稱「拉絲」,所用弦狀拉條猶如無齒鋸條,會在鏤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跡。

七、良渚文化玉器紋飾華麗,新創紋樣琳琅滿目,有:神人獸面紋、束絲紋、絞絲紋、蚩尤紋、立人紋、獸眼鳥紋、雲雷紋、蒲草紋。

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別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較之紅山文化玉器的「線刻眼」,在細節的刻畫上更為豐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單圈、重圈之外,還出現了捲雲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線形眼眶。

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漿」,俗稱「玻璃光」。

介紹一下我國的飲食文化,請介紹一下我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 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 食 被天下 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 建國方略 一書中說 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的介紹,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介紹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1992年破土動工,1994年5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承擔著傳承 發揚中國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 良渚文化的使命。博物館主樓建築分上下兩層,屋頂頂角以良渚文化典型玉器 玉琮為造型。博物館內設...

簡單介紹一下法國,介紹一下法國的飲食文化

我很喜歡 特別是在法國 在法國 中國人其實很容易賺錢的 因為法國人很懶的 在法國有上百種味道的乳酪 雖然有些味道差別不大 可是就是那微小的 就會讓一個好吃 一個不好吃 還有他的香水 一千畝的花 只可以釀造100千克的香水 還有服裝 化妝品 還有法國崇尚浪漫.真的是很不錯.介紹一下法國的飲食文化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