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用蒹葭白露起興有什麼作用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是不是運用了起興手法

2021-03-04 09:31:37 字數 5197 閱讀 4130

1樓:爾笙

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兩句,看不出大的作用。如果聯絡全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來看,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蒹葭和白露的起興,描繪出了一個朦朧浪漫的美好環境,給人優美和遼闊感,為其後「思戀的人在別處」做足了氛圍。

其次,文藝和人的情感一樣,不是憑空的,可能是因情因景、有感而發,作者看到蒼蒼蒹葭和如霜的白露,不免想起心上的人,很自然地引出了後面最關鍵的兩句「所謂依人,在水一方」,從而把自然之物轉化成絲絲人情。

第三,從美學上講、這是對稱(和諧)美;從哲學上,蒹葭、白露,代表了不同的季節,是時間、空間的象徵,給人無限聯想和思索;從文學上講,就是起興、是引子。

總體來看,這個起興,讓景融情,情景交融,最終產生一種「天人合一」的獨特美。雖然,伊人不在身邊,但在此情此景裡,在心裡。這種境界是中國美學(或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昇華.

,也才得以讓此詩傳誦至今。

2樓:匿名使用者

蒹葭是一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

為保土固堤植物。葦稈可作造紙和人造絲、人造棉原料,也供編織蓆、簾等用;嫩時含大量蛋白質和糖分,為優良飼料;嫩芽也可食用;花序可作掃帚;花絮可填枕頭;根狀莖叫做蘆根,中醫學上入藥,性寒、味甘,功能清胃火,除肺熱;有健胃、鎮嘔、利尿之功效。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吧

起興 詩歌表現手法之一。由外界環境觸發詩興文思

《蒹葭》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興,有什麼作用?

3樓:1314賽亞人

這首詩用了「比興」的手法。

「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

《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絡,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絡。《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

「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在我國的詩詞創作中,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較為普遍的。其不僅形式富於變化,手法靈活自如,便於詩人抒情達意,而且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種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也豐富了它們的意蘊,使其具有悠長的韻味,讓人回味,讓人沉思。

其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便大量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這也是最早出現的比興手法,正是這種手法的運用,才使得那些詩歌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並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韻味。

4樓:匿名使用者

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蒹葭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

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

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

《蒹葭》,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興,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5樓:星_雅

押韻 點題 我覺得主要是押韻 而且當時詩經的體系就都是這麼寫的

6樓:sorry不瞭解

原文:蒹葭《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註譯: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與「蒼蒼」的意思相同。 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變成霜。為,凝結成。

所謂:所說,這裡指所懷念的。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即水的對岸。方,邊

遡洄(sù huí)從之:沿著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

遡,通「溯」,逆著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盤旋的水道。從,跟隨、追趕,這裡指追求、尋找。

之,這裡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溯游,順流而下。「遊」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宛然,好像。

悽悽:(通「萋萋」)茂盛的樣子。與下文「采采」義同。

晞(x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升高,意思是地勢越來越高,行走費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樣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

涘(sì):水邊。

右:迂迴,彎曲,意思是道路彎曲。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之:代「伊人」

今譯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的**。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乾。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是不是運用了起興手法

7樓:李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幾句是寫景,這裡的景物描寫運用了.運用的是起興手法,「興」是《詩經》中比較獨特的手法,多為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希望可以幫到你!

8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借物言志。

本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跟《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本詩並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初是有根據的,但這些根據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論也就讓人懷疑了。

《詩經》的歷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卻得到失之愈遠的相反結果。況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見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科林伍德《歷史觀念》),對文字的闡釋也具有當代性。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

詩意的空幻虛泛給闡釋帶來了麻煩,但無疑也因而擴充套件了其內涵的包容空間。我們觸及隱藏在描寫物件後面的東西,就感到這首詩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詩人拿來單純地歌詠,其中更蘊育著某些象徵的意味。「在水一方」為企慕的象徵,錢鍾書《管錐編》已申說甚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徵。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西廂記》中鶯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繫而不能與張生結合,嘆惜「隔花陰人遠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是同樣的感覺罷。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說坦塔羅斯王因自我吹噓犯下罪過而遭受懲罰——忍受永遠的焦渴和飢餓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頷,湖岸長著果樹,累累果實就懸在他的頭頂。

可是,當他口渴低頭喝水時,湖水便退去;當他腹飢伸手摘果時,樹枝便盪開,清泉佳果他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目標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的失敗。

探索人生深刻體驗的作品總在後代得到不斷的迴應。「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曹植《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蒹葭》所表現的主題的迴應。

而當代臺灣通俗**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是這樣的: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蒹葭中描寫蒹葭和白露的用意是什麼?

9樓:雘鉞

1、《蒹葭》是一首思慕情人的戀歌。本詩運用重章復沓的方式,藉助對深秋景

物的描寫,渲染出一種悽清的氛圍,同時烘托出詩人無限惆悵的情思。詩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寫,渲染出清秋的氣氛,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悽婉惆悵的情感。

2、「白露」這一意象在詩中被反覆詠歎:「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白露從凝結為霜到消融為水進而逐漸乾涸,這三種狀態暗示了時間的推移,而詩人則在這時間中徘徊瞻望,進行著無盡的求索與探尋。意象的設定不僅提供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構成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而且隨著意象的變化,詩人因可望不可及產生的情感逐層加深,愈加惆悵而無法自抑,懷人之情表達得愈發飄渺,耐人遐想。

3、 文章中由秋景起興,「蒹葭」、「白露」、「秋水」的意象既點明瞭節令,表現出秋意的蕭瑟,又渲染出全詩朦朧迷離的情感氛圍,這種具有飛躍性與呼喚性的起興正是民謠語言詩化的早期形態,是中國文學借景抒情傳統的萌芽。

4、此詩採取重章疊句的形式,一唱三嘆。詩人情感豐富,非反覆詠歎不能盡其志意。由於在重複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乾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

而詩人又在這時間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排徊瞻望,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

希望能幫到您!~~o(∩_∩)o~~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指的是什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是指什麼

指的來是河邊蘆葦青蒼蒼 秋深露自水結成霜。全詩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出自...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表達了什麼含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含義是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一 出處 出自 詩經 國風 秦風 之 蒹葭 篇,是一首描寫對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的詩。二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出自 蒹葭 詩詞。表面上看來這是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情景交融 觸情見景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悽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