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礁石賞析,艾青《礁石》的賞析

2021-03-04 09:31:34 字數 6118 閱讀 3944

1樓:high芋頭小姐

《礁石》此詩所描繪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個久經鬥爭考驗的人,無論東西南北風,無論多少的傷害打擊,都不能讓它移動一步,都不會讓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經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舊微小地面對海洋、歷經磨難的鬥士依舊勇敢堅強地活著。

詩人通過此詩表達了對這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讚美。這種存在,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正處在種種困擾和擠壓中的祖國。此詩沒有直抒胸臆式的呼號,只有冷靜的客觀描寫,採用的是旁觀者的敘述視角,彷彿詩人只是在呈現一個事實。

《礁石》—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2樓:百度使用者

《礁石》是一首詩情濃郁而又耐人尋味的詠物小詩。詩中詩人從全新的角度觀察事物,並將自己的思考熔鑄於「礁石」這一具體意象中,謳歌了「礁石」的光輝形象。「一個浪,一個浪,無休無止地撲過來」,一個「無休止」,一個「撲」,狀寫了海浪的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無休無止地撲過來」,足見海浪之多,時間之長,它是決心要把礁石衝擊得粉身碎骨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深受海浪的無情撲打,礁石該怎麼辦呢?為了生存,它頑強地同海浪進行鬥爭:「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這是何等鎮定、勇敢!

面對強敵,面對困難,礁石主動迎擊,把敵人踩在「腳下」。這裡,寥寥數語便把礁石堅強、勇敢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透過礁石形象我們不難發現,礁石其實也是詩人堅忍不拔的自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礁石在與浪的搏鬥中,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經過巨大的磨難,礁石雖然傷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對勝利仍充滿信心,足見礁石是何等的自信與偉大。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成一塊普通的石頭,也不能僅僅侷限於艾青的自我形象,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於反抗壓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們不畏強權,勇於抗爭,用微笑面對困難和險阻,他們應是時代和社會的中流砥柱。

除此,我們甚至可以把「礁石」視作一切被壓迫民族、一切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舊勢力的力量象徵。通過世界民族鬥爭的歷史,我們依稀可見被壓迫民族的窘境:入侵者妄圖動用一切暴力手段來消滅、摧毀被壓迫民族人民的意志和願望,扼殺他們的反抗意識和進步要求。

然而詩人深信,只要這些被壓迫民族的人民,採取積極的態度,勇敢地迎接各種挑戰,勝利的曙光終將出現。總之,全詩含蓄蘊藉,寓意深刻,詩人用象徵手法賦予礁石以「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艾青《礁石》的賞析

3樓:極刑殤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只有兩節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擬、象徵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造了歌一樣的旋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深厚的意蘊。

1、「海洋」:象徵著各種困難的根本,象徵著人類劣根性和罪惡的源泉。

2、「礁石」:象徵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也象徵了我們民族的那種不可或缺的不畏**、不屈不撓的頑強鬥爭精神。

3、「微笑」的含義:在艱難困苦面前是一種自信,在殘酷的敵人面前是一種強者的藐視,在歡樂與勝利的時刻是一種舒暢。

4、《礁石》告訴我們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無論你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強調錶達了那種堅韌、不折不撓的精神。

4樓:對他說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2023年7月25日

「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這是《礁石》中的一行詩。艾青在為別人題詞的時候,常常引用這行詩。比如2023年,艾青到秦皇島訪問,他在為青年們的題詞中就有這一行詩。

而《礁石》這首詩寫於2023年,距2023年已經三十一個年頭了。經過了漫長的時日,而在這漫長的時日中,詩人還經歷過二十年的磨難。其生命差不多是在死亡線上掙扎。

在好不容易復出之後,詩人仍然牢記著這行詩:「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可見這行詩在詩人心中的份量。這行詩差不多已成為詩人的座右銘,詩人還希望成為青年人以及其他人的座右銘。

這行詩的含意確實深刻而豐富,說它是詩人一生經驗的總結,也並不過分。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歷史,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詩人以「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八個字來概括了。

這微笑,在艱難困苦面前是一種自信,在殘酷的敵人面前是一種強者的藐視,在歡樂與勝利的時刻是一種舒暢。總之,不管是在歷史的風雲中,還是在個人的蹉跎的征途上,都應該採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勇敢地迎接生活,也勇敢地迎接各種挑戰。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這行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風姿。也可以說,是我們瞭解詩人、認識詩人以及詩人的詩的一把鑰匙。理解了這行詩的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就可以理解詩人一生對於生活的態度,以及詩人創作中的基本旋律了。

這行詩看來得之輕而易舉,實則它是詩人生命的結晶,越瞭解詩人,就越會感到這行詩的鋼鐵般的沉甸甸的份量。

《礁石》這首詩是寫礁石,著重在寫礁石的堅強、堅韌不拔的精神。可以說,這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從少年時代起,詩人就顯示出一種倔強的品格。

他不屈服於父親的壓力,毅然和地主的家庭以及這個家庭的根深蒂固的舊觀念決裂。而後他在敵人的監獄中,這種倔強又經過了淬火,變成頑強、甚至英勇了。再以後的二十多年磨難,使這種頑強變得更加沉勇了。

當然,這種堅強不只是一種個人品格,它是以對於生活的堅定信念,對於正義的無比堅貞為基本構成要素的。

不僅如此,這首詩還具有著廣泛的意義。礁石的形象,是社會生活中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礁石」塑造的是長年累月在狂風巨浪的撲打下堅強不屈、堅定不移的礁石形象,它不僅是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的象徵,而且是我們民族不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象徵。

含著微笑」等詩語,賦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並將其長期受浪**卻依然堅強不屈、樂觀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表達了以微笑的方式生活,無論你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這是《礁石》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啟示!

6樓:匿名使用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礁石》這首詩是艾青2023年7月寫的一首短詩。在一般人的筆下,礁石總是被描寫成阻塞航道、碰毀船隻的醜惡事物,但艾青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觀察和描寫它。

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無休止的襲擊。為了求得生存,它頑強地同海浪進行搏鬥,而且總是把「撲過來」的每一個海浪都「打成碎沫」;儘管傷痕累累,「象刀砍過一樣」,但仍巍然屹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誠如詩人所說:

「作為一個民族,作為一個要求生存權利的個人,遇到連續的**該怎麼辦呢?」「這也只是從受到『無休止地撲過來』的『礁石』的角度所應採取的態度——它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呢?然而有人說礁石是『與大大小小的航船為敵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動的,應該則『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頑固不化的礁石。

這就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不同的結果。」(《艾青詩選•序》)可見礁石是一切被壓迫民族、一切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舊勢力的力量的象徵。

艾青擅長於運用象徵手法來抒寫他的真情實感。在《礁石》一詩中,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於「礁石」這一象徵性的形象之中,不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賦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全詩語言精煉,形象生動,含蓄蘊藉,寓意深刻,是詩人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通過自己的心去寫」的結果

7樓:high芋頭小姐

《礁石》此詩所描繪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個久經鬥爭考驗的人,無論東西南北風,無論多少的傷害打擊,都不能讓它移動一步,都不會讓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經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舊微小地面對海洋、歷經磨難的鬥士依舊勇敢堅強地活著。

詩人通過此詩表達了對這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讚美。這種存在,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正處在種種困擾和擠壓中的祖國。此詩沒有直抒胸臆式的呼號,只有冷靜的客觀描寫,採用的是旁觀者的敘述視角,彷彿詩人只是在呈現一個事實。

《礁石》—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現代詩人艾青的《礁石》的賞析

8樓:匿名使用者

答: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只有兩節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擬、象徵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造了歌一樣的旋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深厚的意蘊。

從詩歌的聲音語言層面分析,這首詩歌採用的是「自由詩體」,就聲音特點看,並不講究對句、平仄、押韻等等舊體詩歌的規矩,但是,其聲音方面也並非完全沒有節奏,比如第一節第一句的兩個「浪」字,可以算「同韻」,與接下來的第二節第二句句末的「樣」,是同一個韻,與第四句句末的「洋」雖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韻,這樣,就在一定時間內形成一種音韻的迴圈,增加了語音和諧,構成了歌一樣的旋律。從詩歌的句式看,長短比較自由,但是最長的一句「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只有九個字,最短的一句「一個浪,一個浪」是六個字,其餘幾句覺得字數介於中間,顯得相對整齊,體現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歌的建築美」。這種分行、相對整齊的句式,使我們從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它與散文、**句式的區別,這既是詩歌的慣例,也是區分詩歌和其它文體的最表面的形式。

從這首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著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著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

這就是說,「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揭示「浪花」的反覆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詩歌語言構築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態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只能採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態」,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態為主。

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藉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影象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影象的。

這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採取了比擬的手法,如第

一、二句: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

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擬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蕩,彷彿是人與人的鬥爭。

這裡,就有了比喻、擬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麼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何嘗濺淚?

鳥何嘗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別」,心意悲傷,帶著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這首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擬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

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盪在宇宙間,確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

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並沒有把事情說盡,而是隻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內涵,則採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麼說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象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於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象的餘地,而沒有想象的餘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空間,也就不能引發讀者的「興味」,更不要說什麼「領悟」和「暢神」了。

相反,這首詩歌,語言凝練,採取「暗示」的手法,只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的闡發,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增加了詩歌的美。

這首詩的意蘊,具有無限闡發的空間。這可以一般地看作兩種力量的鬥爭,又可以看作具體而有所指的敵我較量。還可以把礁石看作堅韌、不折不撓的精神的代表,等等。

綜上所述,這首詩歌是比較優秀的詩歌。唯一令人感覺遺憾的,是所「暗示」的句子仍然簡單,缺少氣象混淪的感染力。

艾青的《礁石》的意義還有哪些,艾青的 礁石 意義有哪些

意義2,一個集體只要堅定不移,是能夠戰勝一切困難的 意義3 一個國家只要眾志成城,是不怕別人欺辱,也不怕自然災害侵襲的 意義4 一個民族只要有凝聚力,就會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人總是自覺不自覺的賦予自然事物以生命靈性,將自己的某種心理欲求投射到那人化的生命體上,並以此為鏡鑑,...

艾青詩選《窗》的意象,艾青詩選《窗》賞析

艾青詩選 窗 的是象徵意象。艾青詩選 窗 描繪的是愛情。在艾青創作的大量意象詩中 象徵意象可分為比喻性象徵意象和引申性象徵意象。這首詩寫於詩人在常州任教時期,發表於1936年12月 新詩 月刊一卷三期。艾青之所以能不斷地獲得巧思,不僅在於他機敏聰慧,還在於他勤奮,更在於他重視生活經驗,注意向生活學習...

艾青詩選的片段摘抄(最多六句)加賞析(左右)

艾青詩選名篇摘抄賞析 礁石 艾青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 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賞析 從藝術手法來看,在 礁石 一詩中,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於 礁石 這一象徵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