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為什麼「哂由」而「與點」

2021-03-04 09:20:47 字數 4981 閱讀 2913

1樓:鬆滋男神

孔子在笑子,因為他一上來就說治理國家的大事,孔子認為治理國家這等大事要講禮讓,可子路一點兒也不講禮讓,所以譏笑他,哂之

由於點說到孔子心裡去了。望採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中孔子為什麼同意曾皙的看法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正在認真的與**言志,自然不會「使」曾皙鼓瑟。可是曾皙兀自在彼彈琴,視夫子殷勤誠懇的問話與苦口婆心的誘導若罔聞,這已經很失禮了。子路年長,答問已畢,論年齒當及曾皙,但夫子體諒他在彈琴,因此不得不先跳過他,而先詢問冉求、公西華。

及冉有、公西二子答畢,無論如何曾皙都當停下,回答老師問題。但他還是無動於衷,我行我素,完全忘記什麼叫「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及「侍坐弗使,不執琴瑟」的道理。這樣的一個人,怎可說是知禮!

所以認為曾皙系因知禮而被夫子讚許的說法,實有待商榷。再看,當孔子叫他時,還不立即停下,「鼓瑟希」,又彈了幾下,最後又重重的彈了一聲(鏗爾),才站起來。回答問題之時,他又扭扭捏捏的說:

「異乎二三子之撰。」要知道,孔子早已宣告在先「毋無以也」,曾皙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此外,孔子與**言志之時,如果曾皙真的在認真彈琴,那倒也罷了,偏偏他又偷聽偷看師弟間的對話,否則他怎知夫子「問了什麼」?其它同學「答了些什麼」?又怎會問「夫子何哂由也?

」以及說自己的意見是「異乎二三子之撰」,又問「惟求則非邦也與」、「惟赤則非邦也與」了。這樣一個鼓瑟不專,對師無禮、目無尊長、同窗之人,只如孟子所說的「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的鄙人,又何知禮之有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政治思想?

3樓:花開丶丁肖灣

本文通過記述孔子和四個**言志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禮樂治國」實際上是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的思想,就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我們對於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繼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

本文雖然是語錄體,但人物的語言能鮮明表現其性格特徵,少量的行動描寫,也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謙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華的謙謹,曾皙的雍容飄灑,都躍然紙上。

4樓:因為不懂才註冊

最重要的是"禮"的 思想,治國為人都要"以禮行之"

關於「吾與點也」(詳見後第三問)

孔子為什麼說「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說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教材採用這種理解).(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

)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區域性思想內容的理解及評價

問: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學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樣表示態度的?

答:三個人的志向各有側重,子路直爽,敢作敢為,其理想側重於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側重於經濟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於禮樂教化,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但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對三個學生言志的內容,孔子當場都未置可否.

問: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為什麼比較詳細?曽皙的答話跟子路等三人有什麼不同?

答: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比較詳細,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曽皙正在鼓瑟,表現他志向高潔,淡泊功名,突出他與子路等三人相異之處,為寫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嘆和讚賞張本.子路等三人雖然**不同,但都講為政;而曽皙認為在亂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潔身自好.

曽皙所說的時間、地點、同遊的人物,描寫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圖,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

問: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為什麼孔子表示贊同?

答:曽皙的言志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

或 曽皙言的志,抒發的是春風沂水的情懷,實際上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審美境界,是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態.「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既讚許曽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嚮往.

或 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表現孔子具有熱愛自然,陶醉自然的樂天態度.也反映出他對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的悵惘.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章中,孔子贊同誰的觀點,為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師:請問他們各自的「志」是什麼?

生:子路要去拯救一個危機重重的大國,三年的時間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生:冉有想要治理一個小國,讓人民都富足起來。

生:公西華想要做一個小司儀。

生:曾皙似乎只想想要過安樂無憂的簡單生活。

師:孔子怎麼看待他們的志?

生:孔子贊同點的志向。

生:孔子聽了子路的是微微一笑,「哂之」。

師:具體而言是什麼情緒?

生:不滿。否定他的觀點。

生: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子路的話毫不謙讓。

生:文章中並沒有告訴我們孔子贊同點的原因。

師:這位同學讀書很是仔細,我們一起來**原因。首先大家想一想,孔子對子路的志是不看好的,那冉有和公西華應該說比子路更謙虛一點,為什麼孔子唯獨肯定曾皙?

生:似乎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生:他們都是為了做官,從政。

師:很好。他們三人的志向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之別,都志在為政。

師:再繼續思考,曾皙的志向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是什麼?

生:平平淡淡。

師:你推崇嗎?

學生之間開始討論。

生:似乎不太積極。有點消極避世。當時的讀書人大多都很想為政,為朝廷效忠。

生:應該也有積極的一面,這也許是他所向往的社會的美好縮影。

師:儒家的核心是仁政,要以禮治國。從積極方面理解,他說的應該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

生:孔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怎麼可能消極避世。

師:這位**說的非常好。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

可如果這樣他應該不會贊同曾皙的觀點的。大家看看這是發生在孔子人生什麼時期的故事?

生:在孔子晚年。

師:周遊列國遊說成功了嗎?

生:沒有。

師: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6樓:流雲瀟雪

儘管孔子最後是「喟然而嘆:『吾與點也。』」但因為孔子以及儒家學派積極入世的思想是貫徹始終的思想主線,所以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還遠遠沒有達到時,孔子為什麼居然會萌發出道家歸隱思想呢?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古往今來無數儒生學者,各種解釋五花八門。不過在下倒是最欣賞這樣一種解釋。

錢鍾書先生在《**識小》一文中曾經引證,孔子「喟然而嘆」而不是「莞爾一笑」,正表明孔子其實並不是真正欣賞曾皙所說。結合孔子當時的經歷我們大致可以猜想他的心情。他滿腹經綸才華驚世,可是最終懷才不遇巨集圖不展。

這個時候孔子自己不可能沒有一點傷心難過,也不可能沒有一點怨天尤人的思想。而這個時候,曾皙的一番話著實讓孔子在這種心境中看到另一條路。試想,倘若孔子真的是嚮往過曾皙所說的那種類似隱士一樣的生活,那麼與《論語》中其他地方相比,這個感嘆實在發得令人費解。

怎麼可能你讓別人猜你的志向,別人說中了你反而像是從來沒想過這件事一樣一聲長嘆呢?可能的解釋是,孔子在曾皙說話之前的確沒有想到曾皙居然會說出這種話,他自己也可能沒有考慮過這種生活。但是曾皙一旦說破,孔子不禁有了點小孩子脾氣,這番話正觸動了孔子內心深處一些鮮為人知的不滿與怨憤。

孔子不是神,他也有脾氣。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不禁長嘆一聲,贊同了曾點的話。但其實回過頭來,曾皙留下來以後,孔子也沒有再對他的理想發表任何看法。

這也是與孔子以前指導學生的做法不一樣的。平常如果有學生能夠與孔子「有慼慼焉」,那孔子的話匣子可少不了溢美之詞。然而這一次孔子卻沒有什麼更多的表示。

孔子的修養是何等境界,事後平靜下來,立刻想到這一反常態的表示是不太正確的,所以也就不會繼續多說什麼了。

那麼孔子贊同誰的志向呢?若論志向與自己能力是否相當,其實孔子最稱賞其實是他「哂之」的子路。他對子路的看法不過是因為子路比較魯莽,並沒有否定子路的能力。

但是後面的學生一個比一個謙虛,謙虛得過分,反而令孔子不太滿意。孔子對後面兩個學生的評價都有一句「唯×則非邦也與?」明顯表示出他對他們這種不必要的謙虛頗有微詞。

因為他自己一開始就說「毋吾已也」,結果出了一個子路其他人全都不敢說出真實想法,一味謙虛,這其實也是不符合孔子要求的。

孔子最欣賞的人應該是公西華,他認為公西華的才能很高,就做一個小相豈止是浪費。但是公西華自己卻沒有明確表示出治理大國的想法,這不禁令孔子又多了一層傷心:難道說我門下的得意**居然僅僅就能做一個小相?

所以孔子對公西華的回答是不滿意的。冉有也是這樣。

7樓:言笑居士

曾皙曾皙用形象的語言,委婉地表達了他的理想。那是一個風清俗美、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表達了孔子以禮樂治國的崇高境界,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淡泊寧靜的心態。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內心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孔子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的人。他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推行禮治,施以仁政,使魯國大治。可惜的是魯國國君受人離間,很快就疏遠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張——「禮」「仁」也就成了一顆劃過天空的流星,轉瞬即逝。

(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可以看出子路和冉有各有怎樣的性格

子路直率而不謙讓,千乘之國,且知方也 的言辭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他的遠大抱負,回還可以看答到他在政治 軍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當然,言談中也流露出他的驕傲情緒。至於 率爾而對 就更明顯地表現他性格中的輕率 魯莽的一面。冉有謙遜有禮,願意治理一個小國家,先是說六七十里見方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章中,孔子贊同誰的觀點,為什麼

最後孔子說 吾與點也 意思是贊成點的看法,曾皙名叫點,字皙,孔子認為子路的觀點輕率而不謙虛,應該以禮治國,而不單純靠武力 冉有的觀點也是想從政,只不過是在比較小的國家,說法較為謙虛 公西華的能力足以治理大國家,可是說的太委婉 孔子贊同曾皙的志趣高雅,本身有能力,懂禮樂教化,又卓爾不群 子路曾皙冉有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中的成語

孔子正在認真的與 言志,自然不會 使 曾皙鼓瑟。可是曾皙兀自在彼彈琴,視夫子殷勤誠懇的問話與苦口婆心的誘導若罔聞,這已經很失禮了。子路年長,答問已畢,論年齒當及曾皙,但夫子體諒他在彈琴,因此不得不先跳過他,而先詢問冉求 公西華。及冉有 公西二子答畢,無論如何曾皙都當停下,回答老師問題。但他還是無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