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的間接影響理論是什麼意思,請運用教育社會學中的社會化理論具體分析案例。

2021-03-04 09:16:18 字數 4838 閱讀 9212

1樓:彼岸的暗夜

意思某一件事情的社會影響

不僅包括直接影響

還包括藉助其他媒介的間接影響

請運用教育社會學中的社會化理論具體分析案例。

2樓:0鬥劍破天

首先要清楚社會化的概念。人的社會化是指一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會性、由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來看,人的社會化就是個體吸收社會經驗,由二者的分立走向二者的融合。

社會化的核心與實質就是人對社會規範及社會價值觀的吸收與內化。上述案例中學生表現出的狀態是由於社會價值觀相沖突導致而導致的迷茫和無所適從,這是在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遷階段常見的現象。一方面,傳統的價值觀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考上一所好大學,將來就業才有保障,人生才能輝煌。

然而當下我們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鼓吹「讀書無用論」的聲音,文化水平不高但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案例也屢見不鮮,同時有關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報道也已經司空見慣,**上經常能看到名牌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事件。眼前的一切似乎在向我們表明,上學沒有什麼必然的用處,成功的重要因素還有很多。在這兩種相對立的價值觀影響下,尤其是在後來居上的後一種價值觀的衝擊下,上述案例中的學生逐漸對讀書失去了熱情。

在青少年階段,人的社會化尚未完成,由於缺乏判斷能力,常常對大眾傳媒的影響來者不拒。而**提供的價值觀僅代表一種時尚與潮流,並非完全正確,也不一定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上述學生的表現正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見問題的一種。

(本人主修的是社會學而非教育社會學,如有疑問或需補充修正,歡迎追問!)

社會衝突論對社會問題成因的三種解釋

3樓:

社會問題產生原因

任何社會問題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總結國內外有關觀點,我們認為,社會問題的產生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並由此形成不同的社會學理論派別.

1,國外社會問題產生原因理論

國外學者對於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觀點,成為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社會問題的有益指南.具體來說有功能理論,衝突理論,生物社會理論以及標籤理論等等.

(1)功能理論.認為社會問題的產生是因為社會系統中的某一部分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也就是不能正常地發揮其功能.在功能主義學派看來,社會是由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眾多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每個部分都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果某個部分不能正常地發揮功能,就會導致社會的不平衡和不穩定,從而產生社會問題.功能主義學派關於社會問題的成因又有四個理論派別.

一是社會病態理論(social pathology).將社會比喻為一個生物體;社會問題是由於某些人不能與社會保持協調關係;社會病態也就是社會化的失敗.(斯賓塞)

二是文化墮距理論(cultural lag).社會變遷是一種文化現象,表現為文化的變遷;但是各個組成部分變遷速度不一致,當這些部分出現較大差距或者錯位時就形成了"文化墮距";文化變遷先從經濟,科技等物質文化開始,然後是精神文化,最後才是風俗,習慣等變遷.文化變遷速度的差異會引起文化失調,從而引發社會問題.

文化墮距理論認為,"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所組成的文化在發生變遷時,各部分變遷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變化快,有的部分變化慢,結果就會造成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由此造成社會問題." (奧格本)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裡指出過,"中國人受風俗的支配".林語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國人》上,則把中國人的性格概括為,"老實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常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這其中固然有偏見之處,但至少說明了傳統的中國人在性格方面的特徵.

時至今日,我們的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已徹底改變了,但是傳統的文化模式並沒有隨之消亡,比如我國千千萬萬的青少年把高考視同"科舉考試",社會到處宣揚高考"狀元";又如歷史悠久,長盛不衰的"吃文化"被搬到21世紀的市場經濟領域,市民社會生活舞臺,成為人們"辦事"的一種重要方式,公事,私事都是"在餐桌上解決".雖然這僅是傳統文化模式中的部分內容"繼承"下來的表現而已,卻造成了中國社會轉型的"陣痛"!社會開放是全球一體化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我國社會的開放對現代化文化模式形成的影響卻不容樂觀.

人們可以把外國的東西看得清晰些了,同時也在比較中認識到了傳統文化模式在現代社會的先天不足,保守落後.而又找不到一種正確的文化模式,這就使社會轉型的中國文化模式陷入一種尷尬的"中間地位".人們從吃漢堡包,麥當勞,肯德基,戴勞力士錶,開賓士小轎車到看好萊塢大片,聽爵士**,說中文裡夾雜英文的話語,中國現代化文化模式在傳統中掙扎,這固然與我國的社會文化的複雜性有關,但我個人認為社會轉型產生的各種社會結構衝突,功能失調才是其根源.

三是社會失範理論(social anomy).社會失範理論的首倡者不是默頓,而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默頓認為,所謂失範就是人們用社會認為合法的手段不能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時發生的,而對於這種情形的一個共同的反應,就是越軌行為.

四是差異交往理論(differertial association theory)差異交往理論的最早創始人是薩瑟蘭(sutherlard,1947).薩沙蘭於2023年提出差異交往理論.他認為每個人既能受遵從行為的影響,又能受違規行為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人的頭腦中鬥爭,如果違規方面的社會化強於遵從方面的社會化,這個人就會以違規方式行事.

根據這一理論,一個人的行為主要是由他的社會交往所決定的,一個人犯罪行為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同有犯罪行為的人交往的結果.根據薩瑟蘭的這一理論,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正如其它行為一樣,是從其他人那裡學來的,這種學習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實現的,這種學習的過程往往完成於關係密切的群體中,在這樣的群體中,青少年所受到的影響遠遠大於在其它環境中所受的影響,當一個人學習犯罪行為時,也學到了犯罪的技能,同時還學到了犯罪的動機,理由和態度.一個青少年在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中,雖然受到違規犯法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受到遵紀守法思想的影響,同樣,一個青少年在與行為不良的青少年接觸時,也在與其他行為正常的青少年交往.

然而,由於所他接受的違規犯法的思想超過了遵紀守法的思想,也由於他接觸不良青少年和不良行為的程度超過了他接觸正常青少年和正常社會行為的程度,所以才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是差異交往理論的基本原則.(學習理論)

(2)衝突學派.該學派認為社會問題是不同利益群體相互衝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個人之間,群體之間以及階層之間的衝突必然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是價值衝突理論.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不同,人們對同一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和不同的立場,態度等等,因而在採取某種措施改變某一社會現象時,常常會引起群體間無休止的衝突.

該理論提倡研究社會利益,主張以價值衝突觀點來研究社會問題,認為衝突不僅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主要事實,而且也是許多社會問題的主要成分之一,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源於"文化價值上的衝突".價值衝突理論主張以三種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中存在的利益與價值**的情況.這三種方法是:

交涉,達成協議和使用權力.交涉即對立雙方就發生衝突的問題進行接觸和磋商.達成協議就是對立雙方各自做出一些讓步和妥協,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決定.

使用權力就是擁有權力較多的一方運用權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控制權,使問題的解決有利於自己這一方.

二是群體衝突理論.群體衝突劃分為三類:即個人的心理衝突,群體中個人之間的衝突和群體與群眾之間的衝突.

個人的心理衝突,表現為當一個人面臨兩種互不相容的目標時,所體驗到的一種左右為難的心理感覺.群體內個人間的衝突,是指群體內兩人或兩人以上由於意見情感不一致時發生的分歧狀態.群體與群體之間產生的矛盾是群體與群體的衝突.

群體衝突理論對領導者如何正確處理與下屬之間的衝突,正確對待下屬成員間的衝突,正確處理與同級領導以及組織之間的衝突,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它對於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對所屬人員的心理和行為的**,引導和控制的能力,及時地協調個人,群體,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充分調動和發揮人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階級衝突理論.

(3)生物社會論.這種理論試圖從生物和人的生理方面來解釋社會問題的成因.它也有兩種理論派別.

一是體質理論.

二是染色體理論.

(4)標籤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問題之所以成為社會問題就是由於它受到大眾的注意,也就是被社會大眾貼上了社會問題的標籤.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一是從新定義社會問題,二是消除標籤所能帶來的利益,使使用標籤者無利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什麼實驗

4樓:橙子的大世界觀

社會學習理論[1]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2023年提出的。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基本概述

編輯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互動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

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裡研究人的行為。

基本觀點

編輯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週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

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什麼是人的社會化,舉例什麼是人的社會化?

一 人的社會化的涵義 人的社會化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的過程,即指自然人 或生物人 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徵上具有人類特徵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的人。在社會學家看來,人是社會性的,是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

舉例什麼是人的社會化,什麼是人的社會化

人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從出生,從一個不知不識破生物個體的人,經過不斷地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範,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下去的基本過程.人的社會化的功能 從文化角度看,人的社會化是文化延續和傳遞的過程,個人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內...

家庭教養社會化對幼兒教育有什麼影響

家庭教育我認為是培養人的性格。比如積極的心態 好的人際溝通 自學能力 樂於助人 良好的生活習慣甚至智力開發 早識字早閱讀 培養英語語感音感 培養數學的興趣等。你說的兒童社會化,應該是現在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很重視,但是沒有正確的方法,家長把自己的 觀點灌輸給孩子,使小孩的思想行為成為大人,小孩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