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中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具體含義

2021-03-03 23:08:14 字數 5817 閱讀 3507

1樓:戀勞

直接效應一定要在受惠者身上體現,本題是使得貧困家庭的孩子獲得了教育。

簡介效應不直接在受惠者身上體現,本題是提高了整個國家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勞動力素質、降低犯罪率等等。

2樓:97樂於助人

:本來指兩家公司合併之後,如果重組得當,能夠使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從而產生更大的效益。

例:兩個人結婚之後,也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如笑話所說,魚兒上鉤之後,自然就不用再餵魚餌了。當然,即使結婚後還會發生魚餌費用,也屬於內部關聯交易了。

例:為什麼說結婚是1+1>2?

一是指1+1之後多出一個小孩,達到了人類繁衍社會目的。二是兩個人結婚之後,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比如減少一方在追求另外一方時發生的高額費用,如鮮花、衣物,而且婚後住房成本可以減半等等。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

3樓:暴走少女

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品供給,導致錢不值錢的現象,即貨幣貶值,現象是物價持續地普遍的**,持續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語,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二、通貨緊縮

對於通貨緊縮的含義,與通貨膨脹一樣,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的持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

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儘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三、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

它反映著一國**的收支狀況。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於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餘。在國家實際執行財政過程中,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

這是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四、財政盈餘

財政盈餘,意味著財政收入大於財政支出,也就是說有一部分財富被儲存起來了。財政盈餘越多,被儲存的財富就越多,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經濟緊縮。

因此,財政政策原則上是收支平衡,個人和企業的財富如何支配,就由市場自主調節,而**則根據巨集觀經濟調控需要,決定採取緊縮(製造財政盈餘)或者擴張(製造財政赤字)政策。

五、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等量對比關係。事實上,財政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編制預算時才能存在。

預算執行結果收入與支出恰好相等的絕對平衡狀態是很少見的,通常不是收大於支,就是支大於收。

由於超過收入的支出在資金和物資上是沒***的,往往會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為了穩妥起見,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收大於支,略有結餘的情況稱之為財政平衡。

4樓:我是南大一枝花

經濟學中經濟現象:

1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品供給,導致錢不值錢的現象,即貨幣貶值,現象是物價持續地普遍的**,持續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語,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2.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是持續地普遍地物價下降。

3.財政赤字:國家支出大於收入。

4.財政盈餘:國家收入大於支出。

5.財政收支平衡:實際上,財政過於盈餘或者是財政赤字都是不健康的國家財政,財政赤字則國家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投入到社會教育,科研,國防等方面,只有當財政達到了收支平衡才是健康的國家財政。

6.財政支出偏向:國家資金具體投入哪一方面在每個國家都不盡相同,而把較多或者較少的資金投入哪一方面稱之為財政偏向。

比如說印度現在加緊進行軍購,將國家收入大部分進行國防建設,這就是印度的財政支出偏向;又比如說中國,主要將資金投到教育和科技上來,這是中國的財政支出偏向。

7.市場萎縮:市場萎縮指的是市場執行不通暢,具體表現有資金流通受阻,**成交額小等。在完全的計劃經濟下是沒有市場的,也就稱不上市場萎縮了。

8.經濟回暖:顧名思義,經濟回暖指的是經濟重新有了活力,市場活躍,經濟能力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增加。

經濟學中經濟效應

1飲水機效應:指的是辦公室裡圍繞著某個大眾文化...的熱門連續劇或是家喻戶曉的一個明星。這種[[群體]]關注的同質性,就此被成為飲水機效應。

2'庇古效應:如果人們手中所持有的貨幣及其它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增加(當一國物價水平下降時),將...的變化影響[[均衡產出]]水平的,這種影響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凱恩斯效應。

簡單的說就是依靠**行為從外部創造需求以推動經濟增長。

3.頂尖效應:在經濟學中,由於系統內個別效率較高的組織的出現,對其他效率較低的組織的存在和發展構成了破壞或抑制的作用,我們把這種作用叫做「頂尖效應」。

4涓滴效應: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與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這被稱作是「涓滴效應」。

5邊際效應:在經濟學中邊際效應'''是指經濟上在最小的成本的情況下達到。 在會計學中邊際效應是指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後的餘額,邊際貢獻是運用盈虧分析原理,進行產品生產決策的一個十分重要指標。

6.迴盪效應:是指一個[[地區經濟]]增長對另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的效應,比如[[資本]]、[[技術]]等要素從增長緩慢的地區流向增長迅速的地區,汙染嚴重的專案由先進地區轉移到落後地區。

7燈塔效應:私有商品都可以在市場交換,並有市場**和市場價值,但公共商品沒有市場交換,也沒有市場**和市場價值,因此[[消費者]]都不願意一個人支付公共商品的費用而讓別人都來消費。

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具體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係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馬太效應的現象?

○ 使用《聖經》中的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馬太效應」,即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教《聖經》語云:「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由此衍生出「馬太效應」的說法。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二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又如,人才危機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人才佔有上的「馬太效應」將更加顯現:

佔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反過來,被認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學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6樓:匿名使用者

兩極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如何理解經濟學裡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7樓:大大的

收入效應指由商品的**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它表示消費者的效用水平發生變化。 具體來說就是當你在購買一種商品時,如果該種商品的**下降了,對於你來說,你的名義貨幣收入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下降後,你的實際購買力增強了,你就可以買得更多得該種商品。

這種實際貨幣收入的提高,會改變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量,從而達到更高的效用水平,這就是收入效應。

一種商品的名義**(nominal price)發生變化後,將同時對商品的需求量發生兩種影響:一種是因該種商品名義**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組合中,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稱為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另一種是在名義收入不變的條件下,因一種商品名義**變化,而導致消費者實際收入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商品總量的變化,稱為收入效應(in***e effect)。

收入效應的效應反應:

造成中國消費長期低迷的癥結不是老百姓熱衷儲蓄"不願花錢",而是居民收入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如工資水平作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標,其在經濟指標中的比重呈持續下降態勢,已從之前的53%下降到41.4%,遠低於美國的57%。世行認為,中國消費下降可以用居民收入佔經濟比重的變化來解釋,將注意力集中在所謂過高的儲蓄率上並不準確。

消費理論

引起消費變化的主要因素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長期以來,我國治理消費低迷的措施全然集中於"替代效應",亦即出臺政策令消費變得"更便宜",而儲蓄"更貴"(如低利率、加徵利息稅等)。這些措施目的是要引導儲蓄向當期消費轉化。但是,根據經濟學家宋國青的研究,我國個人儲蓄一共只有20萬億,僅相當於一年的gdp總額。

再有效的刺激個人消費的措施最多也就能鼓勵居民多消費其中的15%,為3萬億,在一年gdp總量中所佔比例不太大。

"替代效應"機制

同時,消費與儲蓄的"替代效應"機制需要利率與貼現率互相獨立才能成立,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利率與貼現率是高度正相關的,這被解釋為利率的一種"心理暗示作用",因為,貼現率是基於消費者主觀偏好的相對虛幻的因素,而利率則現實可見,低利率常常引致國民形成低貼現率,從而使得低利率刺激消費的"替代效應"難以實現。

勞動力收入

相對於"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應是消費增長的長期可持續源泉,不過就一個國家增加居民收入而言,並不是意味著是要過多地干預企業與職員的工資合議。世行提出的建議更為可取,世行的報告顯示,中國現今仍有40%以上的勞動力在從事生產率較低的農業,而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其他經濟部門的1/6左右。這部分農業勞動力有一半為剩餘勞動力,若重新配置到其他行業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就業型別的轉變可能給這些勞動力的收入帶來質的變化,這可能是未來增加居民收入在gdp中佔比的最重要途徑。

不過,世行的這一建議在我國可能會遇到嶄新的情況,之前的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動力在於兩地收入差距,基本符合"哈里斯-託達羅模型"揭示的原理;但是,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在我國進一步的勞動力轉移中,收入差距因素正在轉變為一股阻礙的力量:並不是越窮的地方,勞動力轉移率會越高。因為農民在原住地的低收入不僅意味著轉移出來的機會成本低,有轉移激勵,還意味著他們對於改變就業境遇的初期投入(交通費用,初期在城市中的安置費用)的能力弱。

意義

經過多年改革開放,一般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力度已經很大;但是,在特別欠發達地區,奇低的收入使得農民無力進行勞動力轉移的初期投資,從而使得這部分勞動力仍滯留農村。貧困對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抑制作用實際上並非只發生在我國,發展經濟學家班納吉和坎伯對印度、巴納姆和薩伯特對坦尚尼亞的研究均發現了這一點。這個發現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那就是國家對於農村貧困者的勞動力轉移進行補貼,不僅符合公平的原則,而且在經濟上還是有效的。

微觀經濟學,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急急急

每個人的時間可以分為兩部分 工作以及閒暇。一個人把多少時間用於工作,多少時間用於閒暇取決於工資。2 工資的變動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影響勞動供給。閒暇是沒有收入的,享受閒暇就必須放棄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資。替代效應指工資增加引起的工作對閒暇的替代。因此,隨著工資的增加,替代效應使勞動供給增加。另一方面...

馬太效應是什麼經濟學效應,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具體是什麼?

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 指強者愈強 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 教育 金融以及 版科學領域。名字來自聖權經 新約 馬太福音 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 與 平衡之道 相悖 與 二八定則 類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中國古代哲...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經濟學中的十大效應是什麼?

效應論 破窗效應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 提出了一個 破窗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