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裝置完全是14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嗎

2021-03-03 20:35:22 字數 5968 閱讀 2113

1樓:北京創典文化

我們藉此機會宣告,我們以前關於「鐘錶裝置……完全是14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的說法是錯誤的。使用軸葉擒縱器重力傳動機械時鐘是14世紀在歐洲發明的。可是,在中國許多世紀之前,就已有了裝有另一種擒縱器的水力傳動機械時鐘。

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臺的***械轉儀鐘的祖先;水運儀象臺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鐘錶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鐘錶的祖先。從水運儀象臺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古代到現在的鐘表的發展史

2樓:霓脦那些

歷史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

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繫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

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

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2023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制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臺,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2023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鐘,其準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202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鐘塔(鐘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2023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鐘。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鐘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準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鐘。

公元2023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鐘。2023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2023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鐘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鐘錶業的始祖。

公元2023年,英國的鐘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鐘。

公元2023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鐘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鐘,原子鐘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鐘。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準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鐘錶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鐘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鐘錶技術逐漸成熟。

擴充套件資料:

一、字源

英語中的「clock」源自拉丁語「clocca」,這個字於13世紀在歐洲出現。

在漢語上,「鍾」與「鍾」是兩種不同的事物,「鍾」原本是指一種酒器,「鍾」是一種樂器。中國大陸、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簡化字表中,「鍾」與「鍾」合併成「鍾」,另外「鍾」字在有歧義時方能使用,以作區別。

「鍾」古作樂器,至少唐代具時計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鐘,故鍾生時計之意,屬於衍生字義。日本使用時計作鐘的漢字載體。於漢字文化圈中時計皆具有鐘的意義。

二、型別

手錶亦可以算是鐘的一種,但一般的鐘都是指較大型,不是常常可以隨身攜帶的。

1按計時原理:

水鍾:利用水的流動計時。

沙漏:利用沙的流動計時。

日晷:利用一物體影子的變化計時。

擺鐘:利用單擺的簡諧運動計時。

日晷沙漏

漏壺:利用水漏出後,水面的高低來計時。

火鍾:靠燃燒某物,**剩餘量得知時間。

原子鐘:它以原子共振頻率標準來計算及保持時間的準確

石英鐘:利用石英晶體電壓特性的精確時鐘。

電波鍾:是指可以通過接收授時無線電波進行即時時間校準的時鐘。

2、按外觀:

二進位制時鐘:以二進位制方式顯示的時鐘。

老爺鐘:長型,有鐘擺的的時鐘。

布穀鳥鐘:在特定時刻會出現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叫聲,19世紀後半葉起,成為世界聞名的紀念品和外國人眼中德國的一種標誌。

投影鍾:其鐘面是用投影方式投射到其他表面的時鐘。

3、按功用:

鬧鐘:可設定在指定時間響鬧的時鐘。

天文鐘:能同時顯示天文資訊的時鐘。

世界鍾:能顯示全世界各大城市時間的時鐘。

棋鍾:兩組對應的時鐘,比別計算如國際象棋比賽二位對手使用的時間。

足球賽鍾(45分鐘):計算足球賽進行的時間。

三、時間標準

有些科學研究需要非常準確的時間,在校正時鐘時也需要一個時間的標準。像原子中在能階之間的電子躍遷之類的過程,其發生週期非常固定,因此若計算這類過程的週期,即可得到準確的時間,這就是原子鐘。

這類的時鐘體積龐大,**昂貴,且需要在受控環境下運作,不過精確度會遠高於一般的需求,一般會在計量學的標準實驗室中才會有這類裝置。

3樓:淺墨

有關鐘錶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

一、從早期天文計時器中逐漸脫離

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經講述出段一被淹沒了六個世紀的歷史。他說當西方的鐘表在1  7世紀初進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它們裝配的「擒縱機構」的雛形已經出現在600年前的中國。

公元2023年,我國宋代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制造了天文觀測儀器――「水運儀象臺」,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巨型機械裝置。

高約12米,7米見方,分為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運轉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部分,計時報時、動力源都在這一層中。因為天象的運轉是以時間為基礎的,而通過機械結構實現時間的執行就必須有能夠形成時間間隔的裝置,這樣便出現了早期的「擒縱機構」。

這個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在世界鐘錶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製表大師、古董鐘錶收藏家,鐘錶歷史學家矯大羽先生首倡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鐘錶史――鐘錶是中國古代五大發明之一」的觀點。

二、從大型的報時鐘向微型化過渡

(一)獨立運轉的機械鐘

14世紀初,位於歐洲的義大利、英國。法國等國的教堂等建築物上出現了機械報時鐘,因為報時鐘的執行需要持續的動力**,所以當時採用的方法就是用繩索懸掛重物,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帶動一系列機構的運轉。

此時大型的機械鐘主要採用「機軸擒縱機構」(verge  escapement),或者叫做「疆狀輪擒縱機構」(crown-wheel  escapement),主要的組成部分由一個形似西方王冠造型的「冠狀輪」作為擒縱輪,它的凸齒與「機軸」上的兩個「擒縱片」相咬合,而充當「調速器」的是兩端裝有重物的「擺杆」,它位於「機軸」的頂端。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鐘,包括,義大利人giovanni  de  dondi(1318-1389)於2023年左右在帕維亞(pavie)建造的天文鐘,2023年建立的英國salisbury教堂鍾以及2023年製造的法國rouen大鐘等等。

(二)懷錶的出現

早在15世紀後半期,在義大利已經出現了有關表的記載,這主要是由於發條的發明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到了16世紀初,在法國和德國也有表的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德國的「紐倫堡蛋」(nurnberg  egg),它具有卵狀的外觀造型並且只有一根時針。

實際上這個時期所謂的表,主要是指運用了發條動力以及機軸擒縱機構的小型計時器但是它們已經形成了懷錶的雛形。

16世紀中期以後,隨著金屬擺輪的出現,它作為調速裝置逐漸代替了早期位於機軸上的擺杆,所以在17世紀製作的早期表中,我們已經能夠見到機芯內轉動的擺輪裝置。

18世紀是懷錶發展的**時期,有許多製表大師的發明被應用在各類作品中。在英國,john  harrison(1693-1776)製作了一系列的航海精密計時器,使懷錶的走時精度達到了一個高水平,由於走時準確度的大大提高所以這個時期的懷錶已經運用了秒針。

2023年,jacob  debaufre和nicolasfatio di  duillier(1654-1753)首創寶石軸承,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機芯中齒輪與夾板之間的摩擦力。

法國人jean antoine  lepine(1720-1814)於2023年左右製作了一種機芯,把傳統的多層夾板結構進行了突破性的改變,所以使得懷錶的厚度相對變薄,歷史上稱之為「lepine機芯」,後來有許多懷錶機芯夾板的排列方式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同時,瑞士的鐘表工匠也在探索新的領域,2023年左右,abraham-louis  perrelet(17290-1826)發明了自動上條的機械時計,而他本人也因此成為製造自動錶的先驅人物。

著名的鐘表大師――abraham-louis  breguet(1747-1823)同樣誕生在這個鐘錶繁榮的時代,他在1  8世紀末期發明了「陀飛輪」(tourbillon)機構,在過去的200多年中,這種機構一直被認為是最複雜的鐘表機械裝置之一,而abraham-louis  breguet在世界鐘錶歷史上也被稱為「表聖」。

18世紀中葉,在遠離歐洲的美國也出現了製表工匠,他們為後來美國鐘錶工業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進入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ge***esauguste  leschot(1800-1884)採用名為「pentograph」的機器生產鐘錶零件,使得鐘錶零件的標準化成為可能。瑞士人ge***es-federic  raskopf(1813-1889)也為製造低價而普及的懷錶做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美國鐘錶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並且開始批量生產各式懷錶。2023年,中國也出現了民族鐘錶工業(據矯大羽先生的權威資料《美華利五十年紀念冊》推斷,2023年是中國近代鐘錶工業的開端)。

由於許多發明的應用以及製造技術的成熟,懷錶在體積以及精確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懷錶機械也能夠在計時的基礎上運用更多的複雜功能,比如:打簧報時、獨立計時,萬年曆,響鬧、世界時區等等。

在2023年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lerey01」超級複雜懷錶獲得了博覽會大獎,其25項不同功能的完美組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複雜的懷錶。

三、腕錶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運用。

2023年,瑞士一個名叫扎納·沙奴的鐘表匠,從那個士兵的做法中受到啟發。經過精心設計,他製造了一種體積較小的表,並在表的兩邊設計有針孔,用來裝皮製或金屬錶帶,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從此,手錶誕生了。

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是一座義大利國立博物館,以提香等畫家的大量作品收藏聞名於世。這裡曾是那不勒斯王國的王宮,甚至還保留著幾間當年的套房。2023年底,就在這些華麗的房間裡,一個叫做阿伯拉罕·路易·寶璣的製表師,向一個30歲的那不勒斯王后,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塊「腕錶」。

經過兩年的研發製作,這款腕錶於2023年完工。設計極具革命性:超薄三問表,鵝蛋形錶殼,配有溫度計並固定在金線編織的腕帶之上。

包含槓桿式擒縱結構和溫度計,這在當時極為罕見。世界製表史上的首枚腕錶就此問世。

2023年卡地亞正式將這種形式的鐘表商業化,推出了著名的santos手錶。自此以後,手錶便開始普及。

經歷一個世紀的改進,2023年瑞士人首度將石英鐘做成石英錶,手錶之後也由手動/自動上發條的形式,發展到用石英、電子等動力顯示時間,並混合了較為簡單的其他功能,例如計時、月相、量度脈搏等;現代手錶手錶增加了更多複雜的功能,如:電子手帳、***、手機等形式。而部分手錶亦同時變成了手飾的一種,重點已不在顯示時間,而在於其設計、品牌、材質(如***及鑽石)等特徵上。

發展20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2023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2023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民眾的喜歡。

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錶所具有的計時、日曆、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2023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各生產出一塊電子錶。

2023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鐘錶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2023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不同品牌的手腕錶也開始迅速發展。

蓋世英雄方世玉幾乎完全是抄襲少年英雄方世玉的劇情,懂的人回

我會很頂!由楊子出演效果很棒的 武打很逼真,情感戲也很動人,總之是一部好戲。不管他人這麼否定,我會一直支援!沒有理由,一個人物形象不可以在不同的戲塑造出來。屁,你眼瞎啊。腦子進水了 尼瑪呀,什麼呀,醜的是無以復加了。稱為史上最醜版方 不足為過。最鞋拔子方世玉,笑起來 那臉 那嘴 那牙 就像是被板磚拍...

書上的生活常識完全是錯的嗎

書中的錯誤需要考一個人的閱歷去發現它的,前提就是自己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發現的,希望可以幫到你!貌是對的,僅供參考。不是啊 很多都是對的 不完全錯誤,他講的只適合一部分,不可能全部都能概括到,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我們當然不能完全信他,但也不能完全不信 不一定都是錯的,但是有些與生活不大相符,...

最近想回歸dnf了但我完全是個新手,應該選擇什麼職業

風法吧,升級快刷圖快,新職業還有預約還沒過,而且你迴歸可以嘗試這個新的角色 烏雞,力法,復仇,修羅,暗帝,超一線的都行 劍魂,下個版本會加強 dnf脫坑很久了,現在想回歸,重新玩個職業,大家有什麼推薦嗎?重新玩 首先考慮奶媽,再考慮 四劍士 紅白相信都玩膩了,天帝 可以考慮!男彈藥 雖說被宰了,但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