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空性智慧的內涵與關係,問師父菩提心和空性之間有什麼關係

2021-03-03 21:51:31 字數 5149 閱讀 4996

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心與空性智慧是一不是二,就像電腦和計算機其實就同一個物體。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就是離相心,清淨本性,就是空性。此離相心亦即般若,智慧心是也。

問**:菩提心和空性之間有什麼關係

2樓:百家名寺路

有些時候聽聞般若,的確是聽懂了,也了知萬法的確是空性的,但是第二個坎又邁不過去了:一切萬法是空性的,那對我修道到底有什麼作用呢?菩提心和空性之間有什麼關係?

空性和成佛有什麼關係?和我現在修法有什麼關係?對我現在調伏煩惱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個方面就要慢慢去學習,慢慢去了知,了知以後我們就會發現:般若波羅蜜和我們發菩提心的確有直接的聯絡。般若波羅蜜是勝義菩提心的相,般若波羅蜜如果產生之後,它可以產生清淨的智慧。

如果通過清淨的智慧攝持世俗有情的話,你就知道一切眾生本來都是無自性的,一切眾生本來不存在痛苦的。但是眾生沒有了悟實相的緣故,正在對不存在的法產生實執,非常的可憐,極其的可憐!所以一切眾生的痛苦都是冤枉的,我自己現在的痛苦也是冤枉的,一切眾生的痛苦也是冤枉的。

當他自己真實了知空性的時候,再看其他的有情,他真實地發現很悲慘:眾生還是在不了知實相的情況下,拼命地追求現世的很多很多利益。這時他就很自然地產生一個非常非常強烈的大悲心和菩提心,於是就真實發願:

願我趕快成佛,我來給眾生宣講讓一切眾生擺脫實執、趨入實相的殊勝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不單單發願成佛之後給眾生宣講,其實現在如果有能力的話,他一定會講的。哪怕把這個道理給眾生講了,眾生知道這個道理也可以找到一個真實的相合於解脫的道路。

3樓:希熱秋傑

空性=大悲。又叫空性大悲藏。空性=智慧。大悲=慈悲=菩提心。

空性和菩提心是什麼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空性是指了不可得的清淨本性,而菩提心是成就一切諸佛如來的清淨本心。修佛就是修清淨心,空性和菩提心是不二,皆指清淨佛性。

5樓:希熱秋傑

空性=大悲。又叫空性大悲藏。空性=智慧。大悲=慈悲=菩提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文字版

6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心次第

由是因緣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

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如《入行論》雲:「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佛說了二種大乘:顯教波羅蜜多大乘,即一般所說的大乘;以及密咒的大乘,即金剛乘。入大乘門,唯是發菩提心。

無論是誰,只要是他的心續上生起了這顆殊勝的菩提心,那麼縱使他沒有其他的功德,也稱為大乘人;無論是誰,離開了這顆菩提心,縱使他是現證空性智慧的聖者,也會墮落於聲聞或獨覺等地,退失大乘。不只許多大乘經典有如此說,而且通過正理我們也可以如此善安立,若要進入大乘,唯有透過發菩提心。大乘的功德,是隨著有無菩提心而進退的。

無論是處於畜生道或地獄道的眾生,只要發起了這一種的菩提心,瞬間就會成為菩薩,也就是佛子了。

《聖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龍猛菩薩雲:「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金剛手灌頂續》雲:「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祕密之中最為祕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

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

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雖未學習勝行」,雖沒有現證空性的智慧,「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為什麼宗喀巴大師在此要引用《金剛手灌頂續》呢?因為之前有說到,進入密乘也需要菩提心。所以宗喀巴大師所引用的經論,不只是顯教波羅蜜乘的**,也引用了金剛續經密咒的經典。

如果沒有了菩提心,不只是不能進入壇城,連密教的續經都不會給予顯示,更何況是會有成就呢?金剛乘又分四部,最上是無上瑜伽部。即使所學是無上瑜伽部,但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光是所修的法最殊勝,也是沒有用的。

好比我們有臺最好的機器,但卻完全不會使用一樣,那是沒有利益的。如果沒有菩提心為基礎,即使是有最殊勝的法,也沒有辦法獲得成就。最主要的是,要發起菩提心,變成佛子或說菩薩,而去學、修,才會有用。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雲: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

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

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續論》雲:「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

龍猛菩薩雲:「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贊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雲:「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迴向,何能成菩薩?

」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如果我們對菩提心的認知,只是一種文句表面上的瞭解,或是僅對其微細分支有所認知,這並非是內心真正的功德。如果我們在心續上真的有生起如此殊勝的菩提心,那我們所證得的大乘一定是真正的、德相圓滿的大乘。

比如有了陽光、水糞、肥料等,稻的種子才會產生稻芽。同樣的,有了陽光、水糞、暖、土等,麥的種子會產生麥芽。陽光、水糞、肥料等,屬於稻和麥發芽的共同因。

麥的種子遇到任何因緣都不會產生稻芽,只會產生麥芽,麥種是麥芽的不共因緣。同樣的道理,能夠成就佛芽的不共因緣唯有菩提心。空正見如陽光、水糞等的順緣,是三乘共同成就的因緣。

聲聞乘成就阿羅漢必須要有空正見,獨覺乘要成就阿羅漢果位也必須要空正見,菩薩為了能夠成就佛果位也必須要有空正見。大小乘唯一不共的因緣是,有沒有菩提心。菩提心為父,空正見為母。

孩子是屬於藏人、漢人還是胡人等,這最主要是由父親決定,而不是由母親決定。大小乘的區別,不是以智慧去作分別的,而是由菩提心方便品的廣大行來作區別。

如果我們不以菩提心為主要的修行,而只是瞭解到了一些偈頌文的內涵,或只是殷重修行某一個法門,卻自稱自己是大乘,那代表我們對法義的認知太膚淺了。

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毗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如慈尊雲:「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

」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嘆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入行論》雲︰「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

」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

「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

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瞭解。

就像生子,俱須父母。雖然菩提心是大乘不共因緣,可是要成就大乘,也是需要空正見的。「智不住三有」,因為由空性智慧去消滅自性執著時,就不會再次造業,墮落於輪迴三有。

「悲不住寂滅」,因由緣眾生的悲憫心,菩薩們就不會像小乘阿羅漢等,只在一種獲得個人別解脫的寂滅安寧的狀態當中享受,他寧可出定而住、在三有世間來利益有情。菩薩住在三有,並非是因為業力,而是因由悲願的力量,這是菩薩稀有的偉大善行。

所以在佛陀眾多三藏十二部教授裡面,最主要的精髓、最強而有力的法門就是菩提心。阿底峽尊者雖然具有中觀的正見,就正見而言是勝過自己的老師金洲大師的唯識見的。可是因為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教授是來自於金洲大師的緣故,所以阿底峽尊者說:

在我的師長當中,恩最重者唯金洲大師。我們可以透過阿底峽尊者的傳記,瞭解到菩提心在整個道次第上的重要性。

菩提心與空性正見如何提升

7樓:8萬4千法門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

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顧你;你還有一絲毫放不下,佛不來,來了沒用處,你還有貪戀,你還有情執。什麼時候放下,跟佛就感應道交,就一念相應。有一絲毫沒放下,怎麼唸佛也沒有感應,為什麼?

它障礙。這個法門,凡夫成佛是真容易,簡單,方法太簡單了,容易,一點都不難,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不修就不能去。所以,什麼叫菩提心一定得搞清楚。

什麼叫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其他全放下了;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就是想拜他做老師,親近他老人家。我這一生就是這麼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樣的心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常常勸導同學,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念頭就忘掉了,全沒有了。這一念、這種舉動就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化他。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二三集)

學問與智慧關係的名言警句,關於學問和智慧的名言警句

答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人類的智慧就是快樂的源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關於學問和智慧的名言警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知之為知之,是知也 關於智慧的名言名句有什麼?智慧的制名言名句 志不強者智不達。墨翟 人類的智慧就是快樂的源泉。薄迦丘 智慧是經驗之女。達 芬奇...

必然與應然的哲學關係,西方哲學智慧 必然和自由的關係

必然 應然,從廣義上講都是一體的。為什麼應然的事物實際上並未作到必然?因為,人們通過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所總結出來的 應 有時候未必就是客觀事物真正的 應 即 必然 同樣實然和應然有區別也是人們心中有一個錯誤的 應 而引起的,這也就是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的根源。所以說,造成我們人們把事物發展劃分為 必然...

問。宮鬥群職位與職位之間的關係,該怎麼稱呼 聖後 凰後。鳳後

稱呼 請安方式 1 正三品,稱娘娘 有夫人皆稱夫人 對下自稱本宮 對上自稱臣妾 2 正三品以上,稱呼妃子,對下自稱本宮,對上自稱臣妾 3 從三品到從五品,稱呼嬪妃,對下稱本位,對上稱臣妾 4 正六品到正八品以上妃嬪 稱嬪主 對下自稱本嬪 對上自稱嬪妾 5 從八品以下妃嬪 稱姬小主 對下自稱本姬 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