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學論述題,需要結合理論和實際

2021-03-04 05:57:27 字數 3803 閱讀 3049

1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由德國女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提出:人們在表達想法和意見時,如果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處於優勢地位,被大多數人所贊同,就會大膽發表,大聲疾呼使這種意見和觀點擴散被更多的人接受.

相反,如果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和多數人的想法和意見相悖,為防止處於群起攻之的地位,故而保持沉默或者意見向反向轉化.

如此迴圈下去,一方的意見越來越強大,另一方的意見越來越弱小,這種發展模式正如螺旋一樣,故而叫沉默的螺旋.

以上是理論,如果是論述題的話,加入最近的例項和自己的理解最好……(如沉默螺旋的主要觀點,特點,侷限什麼的)

題:什麼是大眾傳播學

2樓:匿名使用者

分別從「媒介組織」、「受眾」、「傳播效果」、「傳播效果的制約因素」的角度來回答大眾傳播的理論:

媒介組織

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新聞是所有大眾傳播資訊中公共性和公益性最強的一種資訊,只有符合群體規範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資訊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

這個理論最早是由庫爾特·盧因提出的,二戰期間美國為了節約開支,開展了號召人民食用牛下水的大規模宣傳活動,盧因發現除非家庭主婦們接受了宣傳,把牛下水買回了家,否則她們的丈夫和孩子是沒有機會接觸這種食物的。家庭主婦們實際上起著「把關人」的作用。

2. 受眾

大眾社會理論:大眾社會理論把公眾看成是均質的、孤立的、原子式的、一盤散沙的存在,在這種理論下,受眾在資訊,尤其是大眾傳媒傳播的資訊面前毫無抵抗力。

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把「階層的平等化」看做「打著人民旗號的多數人**」;卡爾·曼海姆等人認為正是人的孤立、分散被法西斯利用,從而使德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都是大眾社會理論下的受眾觀。

二戰後美國的大眾社會理論對我們更加有借鑑性:現代社會,隨著大企業的增多和組織官僚化越來越高,過去以農場主和中小企業家為主的「舊中產階級」已經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管理人員、事務人員、推銷人員為主的「心中產階級」,即「白領」。他們不擁有任何資產,僅如一顆顆螺絲釘一樣,機械地在大企業組織這架巨大的機器上承擔著「非人格化」的作業或服務。

他們對政治不感興趣,在業餘生活中逃避到大眾傳媒提供的消遣或娛樂領域。他們與藍領勞動工人一起,構成了美國社會中的「大眾」。

分眾理論:與大眾社會理論不同,分眾理論認為受眾有著不同的屬性;分屬不同的社會群體,態度和行為受群體屬性的制約;在大眾傳播面前,受眾也不是完全被動地存在。有一些實證研究或實踐支援這種理論:

伊裡調查:2023年美國**年,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在俄亥俄州的伊裡縣進行了為其半年的對選民的調查,提出了「政治既有傾向」假說:在人們做出選舉或其他政治決定時,並不取決於一時的政治宣傳和大眾傳播,而是基本上取決於他們迄今所持的政治傾向,而這與他們歸屬的社會群體和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

如今的美國**其實也認同這個觀點,**中聲勢浩大、耗資甚巨的競選活動爭取的其實只是幾個搖擺州。

電視專業頻道:這是分眾理論下的直接實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分眾理論的反思:2023年,傑克·蘭蒂斯對美國電視觀眾實施了一次全國調查,資料顯示不同學歷、收入、性別、年齡的受眾在收視動機上的分佈是均勻的,只有微小的差別 ;2023年,美國報業廣告協會對讀者進行了一次綜合調查,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如果您來辦報紙,您會關注什麼樣的內容話題?」資料顯示雖然不同屬性的受眾對資訊有著不同的偏好,但總體來看,各種屬性群之間在內容選項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這些也是「分眾理論」需要注意的地方。

使用與滿足理論:更加註重受眾自主性的理論,認為受眾在大眾媒介面前不僅不是毫無抵抗力的,而且受眾接觸媒介的動機就是要滿足自己的需求。

3. 傳播效果

子彈論:一戰前後對戰爭中宣傳站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人們在大眾媒介面前毫無抵抗力,扣動扳機,受眾應聲而倒。其實就是大眾社會理論受眾觀下的傳播效果論。

有限效果論:上面拉扎斯菲爾德的伊裡調查中除了「既有政治傾向」假說,還提出了「選擇性接觸」假說和「意見領袖」、「兩級傳播」的理論。

概括來說就是,受眾受到所在群體的影響,對大眾傳播的資訊採取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

而且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大眾傳播的資訊首先到達意見領袖,之後流向大眾;

大眾傳媒對人們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影響微乎其微。

人們在對「子彈論」和「有限效果論」進行反思之後,提出了更嚴密的傳播效果理論,這些理論的視野不再只侷限在短期的、微觀的傳播事件上,而是從長期的、巨集觀的角度研究大眾傳媒對人們的影響,主要有議程設定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知溝理論、培養理論、第三人效果理論等,這些理論屬於強效果論,即認為大眾傳媒對人的影響並不是微乎其微的。

議程設定理論:大眾傳媒有為公眾設定「議事日程」的功能,公眾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輕重緩急的判斷,主要來自大眾傳媒對事件的報道和版面安排等。

沉默的螺旋:人為了避免被孤立,在認為自己屬於群體中的劣勢意見時,往往會選擇沉默;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社會傳播過程。

這個理論是諾依曼提出的,王小波有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數》敘述了相似的道理,

這應該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

不過王小波作為作家,主要**的是沉默的大多數是為了在癲狂聒噪的世界中保持人性;

諾依曼則更注重**的是沉默的螺旋下大眾傳媒的威力是驚人的,

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大眾傳媒傳播的資訊是多數的、優勢的意見。

知溝理論:即知識鴻溝,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資訊,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資訊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培養理論: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徵性現實」(或者說擬態環境)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影響,由於大眾傳媒的傾向性,人們在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偏離。

這種影響時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所以稱為「培養分析」。

第三人效果: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和天才的理論,提出人是哥倫比亞大學的w.p.

戴維森。他認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媒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感知定勢:即傾向於認為大眾媒介的資訊(尤其是負面資訊),對「你」或「我」未必有多大影響,但會對「他」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4. 傳播效果的制約因素

休眠效果:實證研究證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名,其說服效果越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可信度的說服效果會出現衰減,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則有上升的趨勢。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對於高可信度信源發出的資訊,由於人們的信任,它最初的說服效果會大於資訊內容本身的說服力,低可信度信源發出的資訊相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信源的記憶會減淡,這時資訊內容本身的說服力才比較完整地發揮出來。

某些知乎答案因為名人效應而獲得較多贊同就是這個理論的驗證。

跪求大家解一下以下這道大眾傳播學的題目.謝謝了.我考試要用的,專業並且懂得進!回答地令我滿意我追加分數

3樓:星光異彩

時間原因,這裡先不贅述 具體資訊 提供一下自己的答題思路 供君參考。

1. 解釋把關人的概念。(書上有。)

還可以分析一下關於把關人研究的基本過程, 早起單純把關,雙重互動等....

2. 大眾媒介的基本概念, 包括是 具體的組織 還有 從業者 (簡述 2句 重點說下第一句的組織。)

3. 簡述 資訊的流動過程。

4. 從理論角度分析把關人的把關作用, 過濾資訊,資訊控制,.....

此處 大眾傳播功能角度的 提供資訊 引導** 提供娛樂, 教育大眾 把關人都有很多作用。

5.舉出1到2個例子 來解釋 這種把關 要從 正面說。

時間有點久了 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 你要是想要全篇答案 我預計在這你遇到不,及時你給200分!

跪求大家解一下以下這道大眾傳播學的題目.謝謝了.我考試要用的,專業並且懂得進!回答地令我滿意我追加分數

4樓:星光異彩

看看吧! 這裡 估計找不到人幫你的.......... 真執著!!

大眾傳播學名詞解釋受眾是什麼意思

大眾傳播學名詞解釋受眾 受眾指的是資訊傳播的接收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 廣回播的聽眾 電影答電視的觀眾 網民。受眾從巨集觀上來看是一個巨大的集合體,從微觀上來看有體現為具有豐富的社會多樣性的人。簡而言之就是指資訊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 廣播的聽眾 電影電視的觀眾,第四 網路的興起使得受...

威爾伯施拉姆的《大眾傳播學》這本書的出版社

沒有看到過這本書的中譯本,施拉姆的書中譯的有這兩本 傳播學概論 美 施拉姆 波特著,新華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 美 施拉姆著 金燕寧等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0 論述分析施拉姆大眾傳播學功能 威爾伯 施拉姆在 傳播學概論 一書中,正式將傳播功能定為 雷達功能 控制功能 教...

巨集觀經濟學論述題,巨集觀經濟學論述題 目前經濟形勢,應該採用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基本穩定,國民經濟執行總體平穩 穩中有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經濟基本維持在合理區間。二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三是新增長動能有所提升。四是經濟效益和質量有所提高。應採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網頁連結你可以參考一下。在我的提問中找答案!1 失業的主要型別 失業的原因是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