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生觀,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基本學習觀

2021-03-04 05:57:27 字數 5824 閱讀 5056

1樓:怠l十者

建構主義也譯作結構主義,兩者既有聯絡,也有區別,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理論一個重要概念是圖式,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動的框架或組織結構。

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因此,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實質,認知發展受三個過程的影響:即同化、順化和平衡。

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基本學習觀

2樓:和藹的人生路長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

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即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和對舊知識的重組;

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於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

一的標準的理解。

知識觀。對知識的意義,認知心理學強調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

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或傳遞,而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仟何人所不能代替的。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對外部資訊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

因此,學習不可能像行為主義所描述的是一個簡單的s-r的過程,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資訊積累、資訊加工的過程。每一個學習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的基礎上對新資訊進行編碼,建構自己對資訊意義的理解。

3樓:無線電師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原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新的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行為能力。

通俗地說,小孩在父母幫助下搭簡單的積木,形成了經驗和知識的基礎,小孩再看說明圖(不一定是文字的說明書)就能建構比較複雜的積木房屋。

孔子的舉一反三也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4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建構主義教學的目的是培養新世紀善於學習的終身學習者,使他們能夠自我控制學習過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評價能力;反思與批判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知識觀,也給傳統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使教學的中心由教師向學生轉移,這就要求我們徹底地改變傳統的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學生觀和教師觀。

那麼,什麼是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學生觀和教師觀呢?下面就著重闡述一下這個問題: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者認為:

1.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任何一種傳載知識的符號系統也不是絕對真實的表徵。它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是他對客觀世界的心理體驗,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昇華和改寫,隨之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 知識並不能絕對準確無誤地概括自然與社會的法則,提供對任何活動或問題都適用的解決方法。

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中,是需要針對具體問題的情境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的。

2.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個體之外,儘管通過語言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且獲得了較為普遍的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者對這種知識有同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動的複製式的學習,學生掌握的所謂「知識」只是一些抽象的、無意義的符號。

3.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於某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解釋或假設,並不是解釋現實世界的「絕對參照」。某一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知識固然包含真理,但並不意味著終極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會有更真實的解釋。

4.任何知識在為個體接收之前,對個體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也無權威性可言。所以,教學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要以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方式作為讓學生接收的理由,用社會性的權威去壓服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來建構完成,應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分析、判斷知識的合理性。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新知識,同時也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的(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的),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他自己的頭腦建立的,由於每個人的經驗和產生這些經驗的過程和社會文化——歷史的背景的不同,導致每個個體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異不同。所以,

1.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2.學習的過程應該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資訊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著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與皮亞傑通過同化與順應而實現的雙向建構的過程是一致的。

只是當今建構主義者更重視後一種建構,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並不是發展起一種僅供日後提取出來以指導活動的圖式或命題網路,恰恰相反,他們所形成的對概念的理解應該是豐富的、是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使學習者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於指導活動的圖式。

3.任何學習都要涉及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和資訊。即學習是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應該注意的是就外部資訊本身而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意義是學習者通過在新舊知識經驗間反覆、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而建構成的。

因此,學習不像行為主義所描述的「刺激—反應」那樣。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資訊進行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

所以,建構主義者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從上述建構主義學習的知識觀和學習觀可以看出,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

1.建構主義教學要求學生在複雜的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傳統的教學,學生通常選擇缺乏「認知衝突」的學習道路,也就是說學生傾向於選擇對他們沒有難度的任務。而在建構主義教學中,學生需要面對要求體現認知複雜性的真實世界的情境,這對他們無疑是個挑戰。

因而,學生需要採取一種新的學習風格,需要採取新的認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識與理解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

2.建構主義教學比傳統教學要求學生承擔更多的學習管理任務。顯然,如果學生缺乏管理自己學習的機會,他們就不可能成為自主的思考者和學習者。但建構主義教學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讓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任務,因為,高度認知複雜性的學習環境可能讓學生感到不知所措。

所以,在建構主義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讓學習任務始終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輔導。同時「支架」應該隨著學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減或重新組合。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幫助下,發展自己控制學習過程的能力。

3.學生應該認識到成為一個自我控制的學習者的重要性,並且努力學習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習慣。學生應該積極地融入到建構主義教學日程中,積極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方式中。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由於,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因此,建構主義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主要有:

1.由於事物的意義並非完全獨立於我們而存在,而是源於我們的建構,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觀點不同觀點的基礎。因此,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了建構主義的廣泛重視。這些思想是與維果斯基對於重視社會交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作用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2.學習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於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所以,並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理解。教學應該通過學習者的合作使理解變的更加豐富和全面。 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這一思想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是一致的。

3.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建構主義提倡情境性教學。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資訊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

因此,教學應使學習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

4.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內容要選擇真實性的任務,不能對其做過於簡單化的處理,使其遠離現實的問題情境。由於具體問題往往都同時與多個概念理論相關,所以,它們主張弱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的交叉與綜合。由於這種教學過程與現實問題的解決過程相類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隱含於情境當中,因而在教學中要求教師並不是將已準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展示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甚至有人主張教師不要備課),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並指導學生的探索。

建構主義主張,一方面要提供建構理解所需的基礎,同時又要留給學生廣闊的建構空間,讓他們針對具體情境採用適當的策略。

5.在教學程序的設計上,建構主義者提出要呈現整體性的任務,讓學生嘗試進行問題的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要自己發現完成整體任務所需完成的子任務,以及完成各級任務所需的各級知識技能。因為知識是由圍繞著關鍵概念的網路結構所組成,它包括事實、概念、概括化以及有關的價值、意向、過程知識、條件知識等。所以,教學活動不必非要組成嚴格的直線型層級。

學生可以從知識結構網路的任何部分進入或開始。即教師既可以從要求學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開始教學,也可以從給一個規則入手。在教學中,首先要選擇與學習者經驗有關的問題(這種問題並不是被過於簡單化的),同時提供用於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

而後讓學生單個地或在小組中進行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在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

建構主義的教師觀

建構主義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但同時也強調教師在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支援,以使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深入。建構主義教學對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職責。

1.教師的作用應從傳統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階合作者。在建構主義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呈現者和知識權威的象徵,而是學生學習的高階夥伴或合作者。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並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

2.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學生是學習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物件。在建構主義學習中教師必須認識到教學目標不僅包括認知目標,也包括情感目標。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領域,使教學與學習者個人相關聯。教學要逐漸減少外部控制,逐漸增加學生自我控制學習的過程。教師不僅需要在學習內容方面輔導學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學習技能和技術方面指導學生,並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也由教師為主轉向學生為主,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學習的程度。

3.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並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教師必須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讓學生在其中可以通過實驗、獨立**、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以引導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引導的方法包括:

(1) 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2) 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3) 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

為了做到上述幾點,教師就應該調整課程以使建構主義學習活動能夠與某一年級水平的學習內容保持平衡。

4.教師必須為學生設定真實、複雜的問題。因而,他們不僅必須開發或發現這些問題,而且必須願意放棄這種「知道條件嚴密的問題的確切答案」的觀點。教師必須認識到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鼓勵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觀點。

當然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評價策略,為此,教師應該向提供學生元認知工具和心理測量工具,培養學生聯絡的、批判的認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構知識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以及對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

那可就多咯,快記下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可從 學習的含義 即關於 什麼是學習 與 學習的方法 即關於 如何進行學習 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1 關於學習的含義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 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 的幫助...

建構主義教育觀有哪些基本主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建構主義教學強調 1 從學習者的經驗出發 2 角色的調整 3 佈置良好的學習情境 4 鼓勵學習者反省和思考 5 重視合作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 知識觀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任何一種傳載知識的符號系統也不是絕對真實的表徵。它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分類,簡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根據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可以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與意義學習兩大類。意義學習,是指一種涉及學習者成為完整的人,使個體的行為 態度 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是一種與學習者各種經驗融合在一起的 使個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學習。簡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