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習俗急

2021-03-04 05:34:03 字數 2613 閱讀 4645

1樓:匿名使用者

新華網西安3月26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雷鳴)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統萬城,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隨著它在沉睡千年之後浮出沙海,中國文物部門已經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恢復性修繕工作。站在這個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不禁會問:

這沙漫牆頭的古城難道就是匈奴的遺響,在中國北方馳騁了十個世紀又消失了十多個世紀的匈奴**去了?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歷史上一度十分強盛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爭戰、遷居、再爭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紀後基本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肌體之中,或者說其所經地區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帶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併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複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程序,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絡,影響了世界歷史。

著名民族史專家、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偉洲教授說:"歷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隸制帝國之時,中原則建立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制帝國。隨著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以及匈奴跟其他遊牧民族間關係的發展,匈奴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了三四百年。

終在內外交困等諸多因素之下,許多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近則中亞遠至歐洲),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吞併、臣服、遷居等形式最後漸漸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為匈奴後裔之一的統萬城建造人--赫連勃勃,其部名鐵弗匈奴,就是匈奴人與鮮卑族通婚的後代。"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的筆觸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幹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

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程序是很快的。

"寫有十餘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幹告訴記者,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里那斯(ammianus marcellinus,330-390年),其後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他說:"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同時也揭開了入侵歐洲的序幕。

匈奴人不僅壓迫著哥特人避入羅馬帝國,甚至兵臨羅馬城下。此時,匈奴人不僅越過了多瑙河和萊茵河勢力直達西歐,還在5世紀時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國--'阿提拉王國',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

"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

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牙利人與歐洲其它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匈牙利人雖然信仰東正教,又有薩滿教的習俗;匈牙利人趕車的"駕"在歐洲其它國家沒有,而與中國北方的一樣。

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如劉志丹。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了。

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

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係。"

秦漢史學會副祕書長、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張銘洽認為,漢代初期進行過一系列文化整合,對形成漢族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至漢武帝時這一整合完成。正是這種基於"孝"的"和合"文化使包括匈奴在內的眾多遊牧民族被吸納進漢族之內,同時也豐富了漢族。" 他認為,雖然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

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遊牧民歌更是研究遊牧民族和遊牧文明盛衰興替的歷史和心靈的天窗。史載匈奴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在漢代大將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後,匈奴對失去陰山的無限愛戀。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吉爾格勒博士認為,"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題、情節和結構至今遺留在蒙古民族豐富的民歌曲式當中。"(完)

上帝之鞭——匈奴歐洲篇

beckham

西方文化有哪些內容西方文化有哪些內容?

西方文化的起源,一般來說是三種文明和文化的交匯,三種文化是 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日爾曼精神,教文明,這三條支流匯聚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融合,發展,形成了現代發達的西方文化。西方文明指的是西歐 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準 價值觀 風俗等。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

西方文化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西方文化首次系統傳入中國是在何時

義大利人利瑪竇義大利人,1552年出生在義大利安可納州馬切拉塔城一個貴族家庭.21歲時加入耶穌會,23歲在羅馬學院接受神職教育,並從名師學習文學 法律 神學的同時,進修幾何學 天文學 地理學等自然科學,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青年學者.1580年他28歲時升任神父.1582年奉耶穌會遠東巡閱使範禮安之命到...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的例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苡在夏季 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股股的 西洋風 也開始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僅漢語裡多了很多的音譯詞,例如 摩登 可樂 等等。過西洋節也成了捲過上下所追逐的時尚風氣,就拿眼下的聖誕節來說,各家店鋪把小店裝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