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對亞裔美國人不公平嗎,哈佛大學如何迴應錄取時歧視亞裔?

2021-03-04 05:29:26 字數 6124 閱讀 2189

1樓:圖騰雁家族

亞裔學生進入名校,大學入學考試「學術性向測驗」(sat)平均分數要比其他族裔高出140分。2023年,以高分申請哈佛的學生中過半數是亞裔,但當年亞裔只佔哈佛入學比重17%,現在是20%。

蒙克指出,亞裔人口是美國成長最快的族群,但亞裔申請哈佛大學生比例20年來卻沒有多大變化。

一個代表亞裔美國人的組織正對哈佛提出訴訟,控告校方將「族群平衡」作為招生標準。校方認為,亞裔生雖然分數拿得高,但缺乏創造力及領導力,課外表現不夠搶眼。

但是,蒙克列舉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一份針對10萬名申請生的調查報告,發現族裔表現與課外成績之間並無顯著相關性。事實上,亞裔在與白人的相比之下並非表現不突出,只是總給外界缺乏個人特色的印象,比較安靜。

新美國**會學者蒙克相信以課外活動做為招生重要考量完全公平。但現行不透明的招生制度很容易掩蓋歧視背後糢糊不清的標準,諸如「無形素質」或渴望「全方位發展」學生。

哈佛大學如何迴應錄取時歧視亞裔?

2樓:匿名使用者

針對「學生公平入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組織即將於15日遞交法庭檔案,指控哈佛大學在錄取時歧視亞裔一事,該校即將卸任的校長弗斯特(drew faust)12日在一封電郵中對此事做了迴應,堅決維護哈佛的招生政策。

此案最初於2023年遞交法院,對哈佛大學的招生政策提出挑戰。該組織也因此獲取了哈佛大學的招生記錄。原告3月份給法庭致信稱,檔案「證據確鑿,無需審判」,懇請法院就此一項文字作出傾向原告的判決。

12日,在大學社群內**的一封電郵中,弗斯特稱「學生公平入學」組織所謂的招生歧視是「不準確的」。  「這些指控有誤導性,並將無任何背景的資料有選擇性地呈現出來。」哈佛校長稱,「他們的意圖是質疑本科招生過程的完整性,並推進分歧性議程。

」她表示,哈佛試圖建立一個多元化的學生群體,招生中考慮多種因素,聲稱「哈佛的做法既合法又公平」。 此案爭議的焦點在於,由於招生過程並不公開透明,哈佛大學是否存在以打造多元化學生群體的名義,對亞裔美國人進行歧視的現象。

美國司法部,法律專家和倡導團體正在密切關注這一案件,它可能會對大學招生錄取產生廣泛影響。過去,平權行動案件主要集中在白人學生是否在大學錄取中因其族裔而處於不利地位。

美國學者為何說哈佛等名校招生歧視亞裔?

3樓:匿名使用者

當地時間6月24日,作家傑伊·馬修作為一名哈佛畢業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哈佛等美國名牌大學在錄取過程中涉嫌歧視亞裔學生。

他說,作為記者和一名家長,我經常遇到一些才華橫溢的亞裔年輕人。在過去20年間,他作為哈佛校友,參與對申請入學的學生進行面試。在此過程中,他發現母校和其他名校似乎對亞裔學生的成績不屑一顧。

日前,名為「學生支援公平招生」的權益組織對超過16萬份學生入學申請材料的分析報告顯示,哈佛大學的種族歧視程度令人瞠目。該組織以此為依據,將哈佛大學告上法庭。

他看到許多亞裔美國學生的平均成績都在4分,sat的成績也很高,但**天賦太過相似,這點對於哈佛來說不足為奇。招生人員覺得會拉小提琴是一種文化上的習慣,不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技巧。

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聘請他到離家不遠的南帕薩迪納高中進行面試。這所學校的亞裔學生很多,他認為一些很有價值的候選人最終都沒能進入哈佛上學。其中一名亞裔學生覺得校報太無聊,於是與朋友一起辦了小報,但他在申請哈佛時並沒有說明這一點,因為覺得像哈佛這樣的名校會很排斥這種做法。

這個亞裔美國學生的成績很好,但他沒有拉小提琴,而是對學校的管理鍼砭時弊,這說明他和他的朋友都很聰明。馬修在報告中強調了這一點,並在其他部分都打了高分,但哈佛最終沒有錄取這名學生。

名牌大學的招生人員從不會讓每個人都滿意。他們想為那些過去被忽視的低收入、黑人和西班牙裔的申請者提供更多的機會。哈佛大學的亞裔學生入學率遠遠超過亞裔在美國人口的比例,但每個學科的亞裔學生合格申請者要比學校可以接納的比例多很多。

哈佛大學招生程式歧視亞裔嗎?

4樓:藍天可達

近日,美國民間團體「公平招收學生」向波士頓聯邦法院,控告著名學府哈佛大學招生程式涉嫌歧視亞裔美國人。該團體近日向法院提交調查報告,指出即使亞裔的入學考試分數較高,但他們在品格方面普遍取得較低評價,減低他們獲得錄取的機會,成為申請入學的主要障礙。

對此,哈佛發言人反駁稱,過去10年亞裔取錄率已增至29%,強調沒歧視任何族群的申請者。

據悉,調查由杜克大學經濟教授阿西迪亞科諾進行,研究自2023年起逾16萬名申請入讀哈佛的學生表現,調查結果顯示,在學業表現中上的白人申請者中,最少22%在人格特質專案取得最高評分,而亞裔申請者則只有學業表現最好的10%,才有22%在人格特質上取得最高評分,比率較拉丁裔和非洲裔的學生更低。人格特質包括積極性格、魅力、勇氣、友善等。

調查同時指出,假設亞裔申請者取錄比率為25%,如果他是白人,且成績不錯,錄取比率會升至36%,若為拉丁裔及非洲裔。比率則分別升至75%及95%。調查還指出,哈佛2023年曾進行內部調查,發現對亞裔申請人存在偏見,若只憑學業成績和學術表現,哈佛的亞裔學生比率可達43%,但哈佛從未公開調查結果或採取行動。

「公平招收學生」主席布盧姆表示,調查清楚顯示哈佛歧視亞裔,並稱未來將公開更多證據。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教授卡德質疑,運動員和校友子女在哈佛收生制下有優勢,並以白人居多,但調查報告為凸顯種族差異,未有註明這些因素。他表示,若撇除運動員和校友子女,亞裔申請人在過去6年間,有4年的錄取比率比白人高。

哈佛發言人考恩霍文表示,大學申請人數達4萬人,每年學位只有1600個,強調無法單純通過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等因素招收學生。

芝加哥德保羅大學專責註冊管理事務的副校長伯肯斯特德表示,哈佛並非唯一使用品格評分衡量申請人的大學,他表示,現在的學生「看起來一模一樣」,因此校方希望不只以成績為收生準則。

5樓:狙神哥

沒有啊。亞裔取率不高,那是因為亞裔人口太多了。比如計劃招收100個亞裔和100個非裔,結果來10000個亞裔和200個非裔。

亞裔告哈佛大學招生歧視案有什麼內容?

6樓:匿名使用者

當地時間4月10日,一名美國聯邦法官裁決在亞裔美國人狀告哈佛大學錄取新生時歧視亞裔的案件中,有關招生過程的檔案可以用密封形式提交。目前,哈佛大學許多有關招生檔案的祕密仍將繼續保密。

2023年5月,包括華裔在內的64個亞裔團體組成的**聯盟就提出申訴。他們指控哈佛大學在招生時涉嫌歧視,對亞裔申請者設定了比非洲裔和拉丁裔申請者更高的入學標準。而哈佛大學發言人麥樂迪傑克遜並沒有直接回應這種指控,只是聲稱他們的錄取政策是公平的。

他們將每一個申請者的所有素質視為一個整體做出公平決定。

對於哈佛是否需要公開多年招生記錄的法庭聽證會4月10日在波士頓舉行。聽證會上,法官艾莉森?布羅斯(allison burroughs)裁定該記錄暫時保持保密狀態。

如果該訴訟案繼續,大部分招生記錄會在10月庭審時對公眾公佈。

據哈佛學生校報crimson報道,哈佛數千頁經過編輯的招生資料,包括申請人檔案及其與招生**之間的內部通訊將成為公開資訊。法官要求原被告雙方合作,達成一致來編輯一份可公開資訊,要求雙方只處理涉及個人隱私的資訊,不能將檔案編輯到「不可理解」。

布羅斯在法庭上敦促學生和校方在庭下儘快達成一致,對於哪些內容需要公開,哪些需要保密要儘快達到一致。從很多角度來看,這可能會引起一場風波。同時,法官還將該案上庭暫定日期提前,經過與哈佛和公平招生學生組織商量後,將日期從早前定的2023年1月初,提前到2023年10月中旬。

美國司法部上週對外公佈,稱對此案有重大興趣,並督促法官應儘快裁定哈佛方面將資料對外公佈。

哈佛在迴應中指出,校方已經為**提供了調查所需的資訊資料。

4月正值各高校錄取季節,哈佛大學上個月宣佈,其申請人中有4.59%接受其2023年的同類申請。女性佔接受申請人數的50.

1%; 非裔美國人15.5%; 拉丁裔12.2%; 亞裔美國人創下了全班22.

7%的紀錄。

中國歡迎你。

亞裔美國人的年代地位

7樓:繼潤

五十年代羅絲·李提出的「融合論」,在當時條件下,對廣大亞裔確實有著極大的**力,並致使他們像著魔一樣,瘋狂地追求並實踐著自己的美國夢。但是在美國化的程序中,儘管亞裔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語言,習俗,歷史和文化價值觀等,以適應白人的文化,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被主流社會所接納,受歧視的狀態依然如故。聯盟創始人yuji ichioka說得更為透徹:

儘管亞裔扮作白人的模樣,模仿他們的行動,說話,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力求同他們一樣,但「這只是一種自我欺騙般的夢想,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認同危機。」

經過這樣的反思,廣大亞裔深刻意識到:白人的意識和文化,對於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必須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美國認同,而應確立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特點的新方向。這種認識上的轉變,是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關鍵。

其次,徹底否定了「東方人」等帶有竣視韻味的蔑稱,表明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空前增強。

自亞洲人第一次登上北美大陸起,就有了「東方人」的「雅號」。以後世代相傳,並愈發帶有歧視意味。這個稱謂,幾乎使亞裔生活在充滿偏見和限制的「囚籠」中,對他們在美國立足和發展造成巨大障礙。

2023年以後,儘管亞洲移民數量不斷增大,素質得到提高,經濟有所改善,但主流社會對其排斥與歧視卻絲毫不減。據2023年調查結果顯示:曾被讚譽為「模範少數族裔」的華裔,有25%的大學畢業生在飯館,禮品店或食雜店工作,另有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成為典型的「不完全就業者」;在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只有13.

39%,而在同等學歷的白人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竟佔27.7%。至於華裔女性,不完全就業是個普遍現象;即使能夠就業,大多也從事文職工作,諸如會計,收銀員,祕書,打字員,檔案管理員等。

據統計,超過40%的華裔女祕書具有大學學歷,而大多數從事這種職業的白人女性,往往只有高中學歷。在加利福尼亞,華裔女性僱員中的36%從事文書或打字員的職業。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亞裔對「東方人」的稱謂深惡痛絕。但長期以來,一直苦於沒有解決辦法,只能忍氣吞聲。「亞裔美國人」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強調「亞裔也是美國人」這個主流社會也不得不承認的理念,進而否定了「東方人」等一系列帶有明顯貶損之意的稱謂。

圍繞稱謂問題的這場鬥爭,實質在於對現存種族歧視的維護或反對,反映了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新覺醒。再次,將亞裔不同種族視為一個整體,且有「美國本土第三世界」的認知,是對單一族裔意識的超越。

長期以來,亞裔各族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絡,反歧視鬥爭總是單兵作戰。60年代末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觀。縱觀聯盟的諸多言論,無論作者來自哪個特定裔族,其基本立場都是一致的,即都把自己看作亞裔族群的一員,並從此點出發討論問題。

2023年出版的**集《根:美國亞裔讀本》 (roots: an asian american reader),由聯盟核心人物富蘭克林·沃多,瑪莉·uyematsu,肯·漢納達,佩琦·李以及瑪麗亞·程合作撰寫,而他們則分別來自日本,印度,中國等不同裔族。

書中表達出他們共同的心聲:「我們以艱苦的勞動和繳納的稅款,終飽了美國富人的私囊,得到的回報卻是沒有平等權利,受盡限制與歧視的生活。如同殖民地人民一樣,這種生活竟被認為是合理的,不存異議的,可以一成不變的。

問題很明顯,美國對待亞洲人與其對待境內的亞裔人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許多困擾第三世界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美國本土的第三世界。」可以說,相同的經歷,社會地位以及爭取亞裔人平等權利的共同追求,將泛亞裔族群意識推上了亞裔美國史的舞臺。「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將所有亞裔美國人跨民族聯合在一起,為他們的身份與屬性貼上「獨特」的標籤,使他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自己,界定自己,探尋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的真正意義。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優秀的亞裔作家開始湧現,他們的作品無一不是在**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種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問題。華裔美國作家趙健秀(frank chin),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他經過歷史的和文化的過濾,比較精確地概括「亞裔美國人」文化內涵:

「亞裔美國人並不是一個族裔,而是由華裔,日裔和菲律賓裔等幾個族裔群體組成。華裔和日裔已經同中國和日本在地理位置,社會文化以及歷史諸方面各自分離了七代和四代。他們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已經演化出了十分獨特的文化與情感,它們既不同於中國和日本的特點,也有別於美國白人的特點。

就連目前在美國仍然由亞裔族群使用的亞洲各種族的語言,也已經被調整和發展成為表達他們全新經歷體驗的獨特語言。」

「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把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亞洲後裔集結在這個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命名之下,以空前廣泛的亞裔族群集體意識將分散的美國亞裔個體凝聚在一起。它猶如一枚榮譽徽章,一個精美的戰利品一樣掛在了所有美國出生的亞裔人胸前。

亞裔美國人是指具有亞洲血統的美國公民,包括了華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印度裔美國人、越裔美人、韓裔美人、日裔美人或其他血緣來自於亞洲的美國人。

美國哈佛大學在那裡哈佛大學在美國的哪裡?那裡的時間和中國的時間相比怎樣算?

暢時copy 留學 為你解答 哈佛大學位於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劍橋城,建於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美國是於1776年建國,比哈佛建校要晚140年。哈佛大學的建立是由於當時的英國殖民者想在美國的土地上建一座大學,正因為哈佛大學的建立者當中有很多人都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哈佛大學所在的城市也就被命名為...

國外大學生們都怎麼學習生活的,美國哈佛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學習氛圍如何?

是應來試教育源,分數決定一切 完全抹殺學生的個人思考細胞 而外國是應用教育,教育學生重視動手和思考能力,培養興趣的 同時,除了外國教育關注因素不一樣,外國zf對教育的投入也比 大,基本上 是說一套做一套,即使有人投訴也得不到解決的,而外國就不一樣,即使是小投訴都會有人跟進的,這個態度就完全不一樣啊 ...

斯坦福大學好還是哈佛大學好,在美國考上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難度有多大?

如果說,哈佛與耶魯大學代表著美國傳統的人文精神,那麼,斯坦福大學則是二十一世紀科技精神的象徵。斯坦福的騰飛,是七十年代之後的事,恐怕我們還得歸功於斯坦福的 大。八千多英畝的面積,學校想怎麼樣用也用不完,於是一九五九年工學院院長特門提出了一個構想 這便是斯坦福大學的轉折點 將一千英畝以極低廉 只具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