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在審美藝術特徵上,體現了哪些新的美學追求

2021-03-04 02:14:55 字數 6015 閱讀 4764

1樓:上禮城商

朦朧之美,美在朦朧!

所謂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物件,採用整體形象象徵、逐步意向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字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主題多義莫名這樣一些特徵。

食指、北島、顧城、舒婷、樑小斌、江河、楊煉、芒克、海子、牧野等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2樓:心石碎了嘸佷

【簡述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①詩人抒情主體的迴歸和抒情主體的個性強化。

②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表現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關注,對人的心靈和生命的尊重。

③顯示詩歌「向內轉」的重大變化,抒情直指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內心感受和體驗。

④運用象徵的手法打破了真實描寫現實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詩中的一系列形象獲得多種解釋的可能性。

朦朧詩的思想內容和審美藝術特徵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嶄新的思想特徵:

朦朧詩的思想特徵是全新的,它一反傳統的思想模式,追求著令世人驚訝而以是人們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愛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真誠善良的人性迴歸二、朦朧詩的藝術特徵

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

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

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

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

4樓:匿名使用者

朦朧詩一反過去直白的議論與抒情,著意將生活的祕密溶解在意象中,將深摯爾多層的情感寄寓在冷鐫的暗示與象徵中,不再按現實的時空秩序,而是按詩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邏輯來重新安排世界。詩中的意象不再是客觀事物的直接反射,而是經過詩人心靈世界的改造與過濾,有所模糊、有所變形。於是有了「朦朧詩」這一戲虐和調侃色彩的稱謂。

5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看看把呵呵

朦朧詩的特點是什麼?

6樓:喵喵喵

朦朧詩的特點,可概括為: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

1、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採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行」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

2、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物件,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這種「移情說」應用到文藝創作便產生了象徵手法。象徵附麗並寄託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複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常常採用藝術通感(移覺)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

4。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宣洩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

不拘於只借助外部的聲音迴圈作為詩的韻律美,而是重視詩行中的內在聲音美以及其他各種內在的韻律美。尤其重視把外部的韻律和內部的韻律結合起來,從而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擴充套件資料

而被公認為朦朧詩起源的灰皮書,是指1960、70年代所謂「供內部參考批判」的西方圖書,其中一部分是西方現代派**和詩歌,早期的朦朧詩人們正是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到這些作品,得到啟蒙和啟迪。

改革開放之後,西方詩歌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被一股腦翻譯過來,從普希金、拜倫、雪萊、泰戈爾、惠特曼、波德萊爾、艾米莉狄金森、艾略特、奧登、普拉斯、阿赫瑪託娃到布羅茨基、米沃什、史蒂文森等等,以西方現代詩歌為摹本的風氣更是盛行一時。

朦朧詩本身的命名來自章明的批評文章《令人氣悶的「朦朧」》,認為一些青年詩人的詩寫得晦澀、不順暢,情緒灰色,讓人看不懂,顯得「朦朧」。

這一看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朦朧詩由於要表達一種新的時代情緒和精神,老一輩可能覺得不好理解,故產生隔膜,看不懂。

二則可能因為這種探索因為是新的,這種新的時代的表達方式是此前所未有的,因而必然是不成熟的,再加上要表達新的感受經驗,中國傳統中缺乏同類資源,只好從翻譯詩中去尋找資源,而翻譯詩本身因為轉化誤讀等等,就存在不通暢的問題,

朦朧詩試圖表達新的時代精神,創造新的現代語言,但因受制於時代受翻譯體影響,再加上詩藝上還有所欠缺,後來進入歐美后也受到一些質疑,比如其對所謂「世界文學」的有意識的模仿和追求,及其詩歌表達方式和技巧的簡單化。

7樓:小薇薇

1、特點

朦朧詩的特點,可概括為: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

①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採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行」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

②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物件,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種「移情說」應用到文藝創作便產生了象徵手法。

象徵附麗並寄託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複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

③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常常採用藝術通感(移覺)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

④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宣洩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不拘於只借助外部的聲音迴圈作為詩的韻律美,而是重視詩行中的內在聲音美以及其他各種內在的韻律美。尤其重視把外部的韻律和內部的韻律結合起來,從而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簡介

所謂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物件,採用整體形象象徵、逐步意向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字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主題多義莫名這樣一些特徵。

3、代表人物

食指、北島、顧城、舒婷、樑小斌、江河、楊煉、芒克等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8樓:清澗藍溪

朦朧詩派: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

「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朦朧詩產生有什麼意義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朦朧詩定義

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指以舒婷、顧城等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險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

朦朧詩的重要特徵是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他們在詩作中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

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

二、朦朧詩產生的意義

朦朧詩最大的貢獻是喚醒了一種現代意識,一種新詩現代化的意識。

首先,朦朧詩人以自我為核心構建了一個新的抒情形象。朦朧詩的出現,正是在對歷史進行重新思考的過程當中,尋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朦朧詩人的叛逆性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在北島、顧城、舒婷的詩歌中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

比如舒婷的詩《一代人的呼聲》,「我推翻了一道道定義;我砸碎了一層層枷鎖;心中只剩下一片醒目的廢墟······但是,我站起來了,站在廣闊的地平線上,再沒有人,沒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這首詩塑造了「我」的形象從一片廢墟中站起,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再沒有人能夠將我打倒,注意塑造自我形象,對人的自我價值進行確認。北島的《回答》寫道: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告訴你,世界/我-不-相-信!

」詩中這個傲岸的「我」在對這個不義的世界與歷史宣戰之後,毅然表達了願以個體的自我來承擔屬於全部人的一切,特別是人的苦難,此時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堅定的靈魂,詩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詩人對黑暗勢力的連珠炮般的轟擊,那麼激烈而堅定,那一連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與正義的呼聲,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歷史的大浪淘沙。這些詩都體現出朦朧詩人具有非常強的生命主體意識,至少和十七年文學的詩歌比起來,更具創作的主體自由度和時空上的叛逆精神。

其次,朦朧詩人在強烈的自我意緒中顯示著介入社會生活、為民族立言的抒情積極性。他們由於都有「文革」十年的社會動盪經歷和上山下鄉的個人遭際,因此總是傾向於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劫難結合起來審視生活。時代氛圍的明明暗暗,促使這批年輕人不得不在呈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尋找詩歌表達的道路,從歷史的慘痛教訓中激發出來的那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也促使他們必須從個體獨立於人性解放、人道平等的角度契入社會政治生活,以此去把握詩歌的真實世界。

 作為一種審美追求,朦朧詩人既致力於自我抒情,也致力於社會抒情,但最終是讓二者統一在人的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上。因此,像舒婷的《風暴過去以後》、江河的《紀念碑》這樣高度意象化的政治抒情,像芒克的《在陽光中的向日葵》這樣高度象徵化的人性抒情,也就不自禁地使他們去表現完全意義上的人,獲得一種張揚主體精神的新抒情意識:採用奇特的聯想與隱晦的象徵有機交融的藝術策略,對人作多角度、多層次的透視,獲得一種富有反叛傳統色彩的現代抒情體系。

最後,「朦朧詩」在藝術上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以表現心理情緒和感受的真實代替實景實事的再現,以審美為基點的多元趨勢的價值觀代替單一的社會功利判斷。每個詩人都是融化在自己心中的「詩的世界」,標誌著詩歌藝術向自身的迴歸,而「意象」的出現,又給「朦朧詩」帶來了形式上的生命。「朦朧詩」以意象的朦朧代替了形象的確定性,以隱喻、象徵及瞬間感受作為組織意象的心理基礎,在創作技法上採取時空切割、多層建構的意象組合來代替明白曉暢的直述,由蒙太奇的連線,感受角度的改變,多重意識的交替來構成節奏上的跳躍,加深組合的密度,將客觀具象轉化為心靈意象,構成詩歌的運動感。

朦朧詩人在寫詩的時候,會借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就使得詩歌具有審美意義,比方說顧城的《初春》:「陰沉的天空在猶豫,是雪花還是雨滴。渾濁的河流在疾走,是追求還是逃避。

遠處的情侶在分別,是序幕還是結局。」在這首詩中有三個審美意象:天空、河流、情侶,顧城所描寫的意象就是他在現實生活中所見的場景,用這三個意象勾勒出初春的特點,初春是個乍暖還寒的季節,冷暖無常。

揭示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舒婷的《思念》也是一首充滿意象的詩歌作品:「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絃琴,撥動著簷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蓓蕾一樣默默等待,夕陽一樣遙遙注目,也許藏著一個重洋,但流出來只有兩顆淚珠。

」在這首詩中四個意象:掛圖、代數、念珠、槳櫓,將思念的情狀鮮明的表達出來,思念是紛亂的,無理由的,孤獨的,無盡的,它藏在自己的心靈裡,藏在整個靈魂裡,不易表露出來。意象使得詩歌更具有審美性,具有可讀性,使得詩歌富有美感,更具有可讀性。

 朦朧詩在崛起的過程中,因主題精神的張揚而有了人之本體思維的覺醒,從而出現了強烈的人性價值追求意識。這種追求意識體現在創作中有三類:一類是對自我的情感價值的確認,另一類是對自我的價值的確認,再一類是對自我的夢想價值的確認。

朦朧詩的三個美學原則:不屑於作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不屑於表現自我情感世界世界以外的豐功偉績,迴避寫那些我們習慣了的人物的經歷、英勇的鬥爭和忘身的人物場景。

朦朧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朦朧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是什麼?

朦朧詩的思想內容 1.朦朧詩一反傳統的思想模式,追求友愛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真誠善良的人性迴歸。2.朦朧詩注重自我表現。它之所以給人 新 的感覺,是因為出現了具有現代青年特點的 自我 在藝術上,朦朧詩開始注意到漢語的詩意特質,講究精練 暗示 含蓄,講究意象的經營。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觀念的傳達,也能借意象...

朦朧詩的特點和代表詩人,說說朦朧詩的特點以及代表詩人

一九八 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 朦朧派 以舒婷 顧城 北島 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

急需一份朦朧詩的賞析,跪求十首朦朧詩及賞析

兼 談 痴 情 朦朧詩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李賀 李商隱。中國現代朦朧詩最早震驚文壇的,是二十年代從法國留學歸來的李金髮。他的第一首詩 棄婦 在 語絲 雜誌上發表後,就被人議論紛紛。他的詩集 食客與凶年 為幸福而歌 出版後,更是招致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 譏諷和抨擊。晦澀難懂 邏輯混亂 語無倫次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