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場面是怎樣的

2021-03-04 02:09:07 字數 1505 閱讀 5561

1樓:北京創典文化

元宵節是我國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而「鬧花燈」是元宵節日慶典規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

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在隋代以前已經見於文字記載。據《資治通鑑》第一百七十五卷中記載:

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遊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

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們都在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花燈的規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僕,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同花燈了。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約在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它的興起與佛教的流傳有關。

《涅槃經》說,如來佛死後火化,將其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門**一邊散花一邊奏樂,並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

但《涅槃經》沒有明確記載這些悼念活動就在正月十五進行。《西域記》所說的僧俗共同**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說是正月十五。

這兩個習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於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後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為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

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餘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遺存。

雖然這個習俗起源於佛教及佛事活動,但當這一習俗形成之後,其宗教色彩便漸漸淡化,成為百姓們狂歡的節日。

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上元節鬧花燈,在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元節是道教的提法,為慶賀道教「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生於正月十五,上元節便成為具有佛、道兩教特色的民眾性節日。

在上元節時,最早只有皇宮和達官顯貴的府第在自家門前掛幾盞燈,藉以炫耀門楣。後來,民間富戶相繼效尤,燈市也應運而生。民間元宵節張燈、賽燈、觀燈,亦逐漸成為普遍的習俗。

明代燈市在北京東城燈市口。每到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無不具備,並有茶樓酒肆供遊人飲宴作樂。各鋪戶都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

清代始將燈與市分開,以東四牌樓、地安門外為最盛,其次為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外城是正陽門外大街。此地鋪戶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皆爭強鬥勝地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西洋之別。

在上元夜,無論官宦貴人、平民百姓,都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形成萬人空巷之勢。

市面更有臨時商販售賣走馬燈、吉利燈、氣死風燈,以及獅、狗、羊、兔等動物形象的紙燈,形成了燈市。孩子們紛紛提著買來的燈籠,四處遊逛玩耍,形成提燈逛燈之景,好不熱鬧。正是:

通會燈市似火龍,

雙塔晴煙報**。

拒馬長虹行逆水,

胡良曉月除夕明。

這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場面。

元宵節為什麼要鬧花燈,元宵節為什麼要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 元宵節 此節日民間有掛燈 打燈 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 燈節 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國家法定節日嗎,2023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放假嗎

一 元宵節不屬於法定節假日。二 根據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第二條 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 1 新年,放假1天 1月1日 2 春節,放假3天 農曆正月初 一 初二 初三 3 清明節,放假1天 農曆清明當日 4 勞動節,放假1天 5月1日 5 端午節,放假1天 農曆端午當日 6 中秋節,放假1天 農曆...

元宵節花燈的寓意介紹元宵節花燈名稱都有哪些

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 儺戲 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 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元宵節花燈有表演型花燈,如龍燈 獅子燈 走馬燈 鯉魚燈 蚌殼燈等 觀賞性花燈,如蘇燈 太...